转自慈诚罗珠堪布:饶益有情九观察之一

饶益有情九观察之一

今天要讲的题目,叫做《饶益有情九观察》。也即菩萨利益众生之时的九种观察方法。

一、观察的必要

为什么要观察呢?菩萨利益众生的时候,虽然发心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饶益一切有情,但事情的结果能不能真正利益众生,还需要一定的善巧方便。如果没有善巧方便,则虽然发心很好,出发点也很纯正,但结果却未见得很理想,所以,在饶益众生的时候需要观察!

我们都是修大乘佛法的人,而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利益众生。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是利他,然而,在此过程当中,许多人会被遇到的各种问题所困扰,不知道该做不该做,如何才是正确的取舍。经常也会有人问类似的问题,我想,学习了这九种观察方法以后,大体上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饶益有情九观察》,出自华智仁波切之手,是作者的一个笔记。华智仁波切,是宁玛派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他的名字,有些中文书里翻译为“巴楚仁波切”,还有些翻译为“巴珠仁波切”等等,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称呼,实际上是一个人。此文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非常适合我们学习。

华智仁波切在这个笔记中讲到:任何一个修学大乘佛法的人,自从发了菩提心以后,唯一的工作,就是直接或间接地饶益有情。无论是听闻、思惟、念经、磕头等等,中心就是饶益有情,出发点就是利益众生,然而,就像刚才提到的,虽然出发点或者动机相当不错,但凡夫在做任何一个事情的过程当中,也会发生很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不一定能真正地饶益众生,非但如此,同时还极有可能会对众生造成不同层次的伤害,所以,大乘修行人需要有智慧,需要理性的取舍,假如没有智慧而盲目行事,即使想利益众生,也会遭遇诸多问题而难以辨别,因此,学习九种观察尤为重要!

阿底峡尊者曾经说过:利益众生的人,最好能有神通。

虽然大乘佛法不会专门追求神通,不过也强调神通,因为利益众生需要有神通。如果有神通,就能对一件事的结果和过程了如指掌。通过神通观察,认为某件事情对众生有利益,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做,否则就可以放弃。要有这样的抉择能力,必须具足神通。

阿底峡尊者又接着说:如果没有神通,就应该精通比较灵验的圆光术。

什么叫圆光术呢?圆光术属于占卜打卦的一类,西藏到现在还有,非常灵验,比普通的打卦还要灵。通过它可以看到未来的一些事情,不是算出来的,也不是通过打卦而得来的,而是利用一个镜子,由修法成功的圆光师或瑜伽师修持念咒以后,就可以从镜子里看到未来将要发生的一些预兆。

圆光术并不是有些人解释的所谓“封建迷信”,“用来欺骗钱财、麻痹民众的一种手段”。虽然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用我们的常识无法解释清楚,然而却真实存在。当然,除了佛陀的智慧以外,任何一个神通,或者类似于圆光术之类的占卜打卦,都会有漏洞,不会百分之百地准确。不过,由修成了的人去观察,绝大多数能达到很高的准确率,结果多半不会有错。

如果既没有神通,又不懂圆光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想去饶益众生,该怎么办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运用我们自己的智慧,去分析某件事情的过程和结果,然后做出取舍,认为该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这是比较适合我们的一个理想方法。

我们都正在发菩提心,尽管不一定每个人都有相当标准的菩提心,但大家都很向往菩提心,欢喜大乘佛法,愿意发心去做饶益众生的事,因此就更应该懂得这些观察方法。

二、观察的方法

(一)第一个观察,是观察自他利害。

1、总的原则。如果对自他双方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利益,原则上任何事情都可以做。

为什么说原则上呢?因为我们往下还要观察一些其他内容,所以只是强调原则上可以做。

大小乘的原则是不一样的——如同一个倒立的金字塔,顶宽下窄。小乘戒律制定得清清楚楚,只要超越了这个范围,不谈什么对众生有利或是无利,不允许的就是不允许,因此在每一个言行举止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而大乘佛法的重点,就是利益众生,只要没有任何自私心,纯粹为了利益众生,无论是戒律也好,做任何一件事情也罢,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宽松,都留有余地。不过,这个宽松度需要有菩提心作基础,有了稳固的菩提心基础,做起事情来,从表面上看无论是善还是恶,实际上都是大乘佛法。尽管如此,这个余地我们一定要清楚,不是说大乘佛法不需要戒律,而是强调它需要有菩提心的基础!这是第一句话。

2、任何事情,只要对自己或他人有伤害,即便看起来是善法,原则上都放弃。这里讲得比较笼统,详细的细节,下面还要分析。

3、任何事情,如果对自己有利,却对众生有害,原则上要放弃。无论是做这件事的过程,或者是最后的结果,只要对众生造成伤害,原则上不能做。

大乘佛法一再强调自轻他重,自轻他重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个理论,它是一种高尚、切实的行为。只要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人,都应该了解并修持这个修法。

4、任何事情,在做的过程当中,假如对自己有伤害,但是对众生却有利益,我们选择做还是放弃呢?也许很多人会说:“要做!”,但实际上面对这个难题,我们还是需要慎重考虑。

虽然从高层次的大乘境界来说,如果对众生有利,则哪怕对自己有伤害也应该做,然而,倘若从细节上详细分析,则佛也没有这样要求所有的大乘行人。

佛的意思,是要让我们根据自己学佛的层次来判别决定,观察自己属于哪一个阶段,然后再作不同的选择。

大乘修行人的修行境界,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刚刚起步学习大乘佛法,正准备发菩提心的时候。像我们这里的很多人一样,还没有进入到大乘的资粮道、加行道,目前还不属于真正的大乘修行人,但也许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乘修行人;第二个阶段,是处于大乘资粮道和加行道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十一地,就是佛。佛是不需要这样观察的,除了佛以外,其他的大乘修行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停留在第一个阶段的人,虽然听闻了很多大乘佛法,内心也很羡慕大乘修行人,喜欢大乘修法,但毕竟自己还没有发起标准的菩提心,还没有真正走上大乘道,连资粮道都没有开始,更谈不上五道十地了。即使不久的将来,会很快在心相续中生起世俗菩提心,可是,现在还不是菩萨,只是一个预备的菩萨,是还不具备标准菩提心的凡夫。

佛告诉我们,处在这一阶段的人,就好比是一棵刚刚生长出来的药树苗芽,需要好好保护。如果能善加保护,使它茁壮成长,将来它长大以后,就可以制药,解决许多人的病苦。

打个比方说,假如一个病人患了一种特殊的病,需要吃一种特别的药才能治好他的病,然而,在任何一个药房里,都没有现成的这种药,只有栽培药苗并使其长大以后,病人才有机会服用这个药。那么,在这个药苗还没有长成之际,保护这个苗芽是不是为了保护这个病人呢?回答是肯定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出于纯粹自私的目的——为了偷懒,或者因为害怕麻烦,而把自己说成是药苗,这是不合理的。只有有了菩提心,才可以说“保护自己是为了保护众生”,这才符合实际情况。

换言之,这一阶段的人首先不要急着去饶益众生,保护自己最关键,因为这个阶段的人,还没有太多的能力去利益众生,利益众生的结果也不是很理想,不但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反而会在饶益众生的过程当中,因众生的不理解等等,而使自己受到伤害。而且这个伤害很可能会成为根本上的伤害——使自己生起厌烦心,认为大乘佛法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很难,进而退失大乘发心,转修小乘佛法。

一旦退失,就不一定有再次修学大乘的机会了,至少在这一生当中不一定有修学大乘的机会了,这的确非常可惜,所以,停留在这个阶段的人,还是尽量不要伤害自己。这里所说的“不伤害自己”,并不是说不要自己受苦,不要自己辛苦,而是要保护自己学佛的积极性,保护自己的菩提心、慈悲心,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所在!这一点非常重要!你们一定要记住。

譬如说,本身财布施是很简单、容易的,不过,假如在财布施的过程中遇到了骗子,我们能做到他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吗?肯定做不到。如果做不到,是不是就违背了大乘佛法的原则呢?如果是。那我们这些刚刚起步的人,就根本没有办法修学大乘佛法了?于是,我们就会被这些问题困扰住。

再举个例子,如果有人向我们索要车子、房子等贵重物品,我们即便给他了,在物质生活方面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真的要忍痛割爱把房子、车子给别人,心里还是没有办法接受。

因此,有些人会觉得学修大乘佛法与现实生活之间,不但有一定的距离,而且处处充满了矛盾,此时,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其实,大乘佛法留有这样的选择余地,需要这样的过程,并不是说今天发了菩提心,就一定要马上将身体等所有自己最珍惜、最喜爱的东西布施出去,而是根据自己的心力,能够承受多少,就布施多少。这样选择回避,并不违背大乘佛法。

当有一天我们心里生起了真正标准的菩提心,证悟了空性,得到了菩萨一地的果位,那时,连自己的肉体都可以欣然布施,其他身外之物就更不在话下了。从那以后,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利益更多的众生了。

第二个阶段,就是菩萨五道十地里面的资粮道和加行道。停留在这个阶段的人,虽然也是凡夫,但已经有了标准的菩提心,对空性等大乘观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丰富的修行经验与体会,虽然还没有达到一地以上的菩萨境界,但相对第一阶段的人来说,利益众生的条件也比较成熟。

如果这一阶段的人在发心过程中受到损害,就需要观察自己与众生的利害轻重。

比如说,如果做一件事情对众生有利,对自己有害,但自己的菩提心却不会因此而退失,修学大乘佛法的积极性也不会受影响,只是在生活上或其他方面受到一些伤害,然而对众生不单是生活上的帮助,而且对他以后走上解脱道、获得佛的果位有相当大的利益,那么就一定要去做。

下面讲第二、第三个观察时,还要针对这一情况作详细讲解。

第三个阶段,就是菩萨、圣者的层次,大乘佛法的圣者,是已经超越了凡夫境界,证悟了一地以上的菩萨。

菩萨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完全不考虑自己。因为菩萨已经真实地证悟了空性,所以不会有太大的痛苦,即便有也不会退转,学习大乘佛法的积极性永远也不会受到损坏,只要对众生有利,任何事情都可以做。

以上所述,是第一个观察的内容。第一个观察告诉我们,停留在第一个阶段的人,可以回避许多事情,尽管对众生有利,还是可以不做。即使不做,也不会违犯大乘戒律。佛也允许在这个阶段保护自己,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比较重要。

(二)第二个观察,是观察利害轻重,也即观察对自己与众生损益的轻重大小。

1、如果一件事情直接或间接对众生有极大的利益,但对自己也有一些伤害,不过伤害不是很严重,不可能从此就不发菩提心、不学大佛法或者干脆不学佛了,无非是在身体、心理上,或者生活方面上受到一些伤害,既然利益大于损害,那么无论任何事情,理应选择去做。

我前面提到过一些原则性的选择,但此处是详细的剖析。

2、如果做一件事情,对众生有利,对自己有害,但是对众生的利益微不足道,而自己受到的伤害却非常严重,则可以考虑放弃。

那么,其中严重不严重的界限在哪里呢?虽然也可以考虑如果钱全部布施出去了,生活上会遇到一些困难等因素,但最关键的,是要看菩提心会不会受到伤害,学佛的积极性会不会受到影响,有没有因果取舍上的疑虑。如果这些有问题的话,就可以选择不做。

此时的保护自己,实际上就是保护众生。不像现在有些人所说的:“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句话虽然听起来很好,非常符合佛教的宗旨,但如果再深入分析一下,他们所谓的“保护动物”,其实就是先让他们多多繁殖,以后自己可以吃更多动物肉,用更多动物皮,或者让更多的动物来帮自己解决一些问题,这个说法的立足点,完全出于自私自利,丝毫没有利他心。

我看过一个纪录片,片名叫做《为什么不能吃它们?》。想必你们都看过了吧!在看了里面的有些内容以后,我感觉很失望!他们请了很多专家、学者来分析,怎么样保护动物,怎么样保护环境等等,说到最后有些人还是认为,吃动物是正大光明、天经地义的,只是吃法上应该人道一点。

还有一个纪录片,纪录了电视台邀请很多专家、学者,分析人应不应该吃野生动物的过程。我听出来的结论就是,除了野生动物之外,其它的动物吃不吃根本不需要讨论,吃是理所当然的。

此处所讲的,是真正的利他心,没有丝毫的自私动机,否则就不叫大乘佛法。符合大乘佛法的所有言行举止,都应从纯粹的利他心出发,无论通过哪种表达方式,只要有自私心的成分,就不能称为大乘佛法。

3、如果一件事情对众生的伤害和对自己的伤害一样大,该怎么取舍呢?那就要看自己的境界了。

假如是停留在最底层境界的人,也可以考虑不做。即使不做,也不会犯菩萨戒,不但不会犯菩萨戒,而且也是一种很理性的选择,这很重要。

如果是停留在第二个阶段的人,则可以考虑做这件事情。尽管对众生的利益没有超过对自己的伤害,但自己的菩提心却不会因此而退转,修学大乘的积极性也不会受到影响,所以有理由考虑以利益有情为重。

如果是第三阶段的登地菩萨,就根本不需要观察了,菩萨随时随地、面对任何事情,首先都是考虑众生,无需考虑自己,因为菩萨已经证悟了无我空性,对他来说,名利、钱财等等都是可有可无的过眼烟云,即使在名利、地位、身体等任何方面受到损害,菩萨也根本不会像凡夫那样受到很严重的伤害,根本不会妨碍他利益众生的事业。

(三)第三种观察,是观察生命的等次。

也许有人会问:佛教不是主张众生平等吗?尤其是,佛陀还提倡任何众生都不允许伤害,所有有情都要度化,那为什么要观察生命的等次呢?

转自慈诚罗珠堪布:饶益有情九观察之一

当然,如果两个生命需要救助,而我们也有能力和条件营救两个生命,这种情况就不需要观察两个众生的生命等次了,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譬如说,在两个众生当中,我们只能救一个,又该如何选择呢?

再举个例子,假如有人在海上航行时,不幸掉落海中,而救生艇只能载两个人,却有七、八个人急需救援,如果此时救援的人是学大乘佛法的佛教徒,他是没有选择地随便救两个人,还是有选择地观察呢?佛告诉我们,此时还是需要有所取舍。如何取舍呢?就是观察生命的等次。

生命的等次以什么来区分呢?

1、在六道轮回中,当然人是高等的生命,除了人以外,旁生、饿鬼、地狱众生,都是低等的生命,从某种角度来说,天人、非天也是低等的生命。因为人有智慧可以修行,可以选择解脱道,如果能走上解脱道,自然可以自利利他,而其他道的任何一个生命,都不如人类,只能得过且过、随波逐流地完成自己的世间生活,无法自由地选择出世间的解脱道,更谈不上度化众生了,因此,佛陀便以此来区分生命的高等和低等。

从小乘佛教来说,无论是居士戒,还是出家人的戒,都有杀、盗、淫、妄、酒的禁忌。其中的杀生,指的就是杀人,只有杀人才会犯根本戒。

为什么杀人犯根本戒,杀动物不犯根本戒呢?在小乘戒律里面,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这说明,小乘佛法也认为生命有层次。

盗戒亦是这样,只有偷人的东西,才会犯根本戒,偷动物的东西不犯根本戒,其中也是这个原因。

当然,从生命本身来说,无论是人也好、动物也好,都最珍爱自己的生命,但是,对整个人类或者整个众生来说,某个生命的存在,对其他生命产生的影响和奉献却是不尽相同的。佛陀曾明确地说过,在整个宇宙生命界当中,如果人的因缘条件成熟了,不但可以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还可以自利利他,可以引导其他生命解脱,因此,人生的机会非常非常难得,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与动物的生命价值有点不一样。

有人会问,佛教强调的众生平等,意义又是什么呢?众生平等是从众生自己的角度而言的——无论他的生命或是他的存在,对所有众生或者人类有没有贡献,他都会非常珍爱自己的生命,害怕失去自己的生命,就此而言,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生命,哪怕是蚂蚁、蚯蚓、飞蛾,都应平等相待,不能伤害任何一个众生,这就是佛教所特有的“众生平等观”。在这一点上,其他宗教并不这样认为。

佛陀出于全方位的考虑,确定了什么时候众生是平等的,什么时候众生是有等次之分的,分得相当清楚,不同的情况下,应该有所取舍。

这种区分方式,与生物进化论里面讲的“因为一些动物还没有来得及进化,人已经进化了,所以人类才是高等动物”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很显然,其中高等、低等的界定,并不是根据进化的程度,而是看能不能自利利他。

2、如果需要营救的生命同样是人,也需要观察:对整个生命或人类社会有贡献的,是高等的生命;只能养活自己而没有任何奉献的,就是低等生命。

应该先救哪个人呢?当然要去救对众生有利益、有奉献的人了。

在学佛的人与不学佛的人之间,只能选择救一个人的话,救谁呢?可以肯定的说,要救学佛的人。当然,这不是因为学佛的人是我们的同伴才去救,佛早已证达了自他平等,不会有这种片面、偏私的看法。但是,得到人身是很难得的机会,而信仰佛教,走向解脱道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此时我们不救他,却救了不学佛的人,岂不是太可惜了?!对另外一个人来说,他只是出于本能地珍爱自己的生命,从未有过修行的境界,只是普通的人身而已,即便失去以后,还会有机会得到,虽然机会不多,但还是会有的。比较而言,修行的机会却稍纵即逝,因此还是要救学佛的人。

如果同样是两个学佛的人,又该如何选择呢?那就要看对方是修学大乘还是修学小乘的了。虽然学小乘的人跟普通人有着很大的差别,机会也非常难得,但与学大乘佛法的人比较而言,还是有着高低差异的。

学大乘佛法的人如果能继续活下去,能有继续修行的机会,他的修行会给许多人带来幸福、带来解脱,而学小乘的人即使修行成功,最高的境界也就是自己的解脱,对众生的解脱没有太大的利益,所以首先要选择学大乘的人。

3、笔记当中还说,无论做任何一件事,如果对畜生等一些低等生命有帮助、有利益,却对人类有伤害,这件事情做不做呢?佛说,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原则上不做,但假使从细节上考虑的话,就需要有一些前提条件和要求。

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事对高等众生有利益,却对低等生命有伤害,这件事情做不做呢?原则上可以选择做,但是要观察。譬如说,以我们的能力、条件,只能救一个众生,是不是肯定要救人而不救动物呢?这个不一定,需要通过观察来决定。如果被救者是个坏人,得救后对其他生命有着极大的伤害;而动物尽管对人类或其他生命没有什么贡献,却也不会破坏其他众生的生存、生活,可以说无利无害,那么,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宁可选择救动物。虽然救人一命是很光彩的事情,但如果后果对人类和其他生命不利,就要放弃,所以,特殊情况一定要经过慎重观察而决定。

事实上,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确定营救对象的衡量标准,就是对整个生命或人类的贡献与伤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3191.html

更多阅读

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慈诚罗珠堪布开示 如何面对痛苦

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慈诚罗珠堪布开示)很多佛教徒虽然懂得不少佛教理论,甚至还学过五部大论——中观、因明、慧度等深奥的佛法精华论著,但因为修行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无法处理好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无法将学到的佛教理念落实、应用到

慈诚罗珠堪布:万不得已,吃肉的方法附心咒、及解释

点击 ↑↑ 蓝色的文字“智悲之光’,一键关注!念诵心咒及方法:念咒之前首先要知道,自己吃肉是有罪过的。其次要对面前的众生发起真正不造作的慈悲心;然后念诵:(时间不够可选)尊胜佛母心咒:嗡 步噜母 梭哈,嗡 阿弥里达 阿瑜达得(dei) 梭哈。(7遍)(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成功学的泛滥与迷失(转自老罗的博客)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成功学的泛滥与迷失(转自老罗的博客)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成功学的泛滥与迷失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成功学的泛滥与迷失(之一)罗永浩 @ 2008-11-21 13:32新周刊杂志授权转载: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成功学的泛滥与迷失现 代

声明:《转自慈诚罗珠堪布:饶益有情九观察之一》为网友爱定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