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的历史 古筝从什么时候起源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就盛行于陕西、甘肃一带,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他上书秦始皇时,曾描述了民间筝歌的生动场面:“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兹后,筝常常因之而被称为“秦筝”了。

  筝的早期形制,据汉《风俗通》所引古音乐文献《礼.乐记》的佚文,说是“五弦筑身也”,但其时五行学说盛行,究竟是记录的原始筝制还是臆测就不得而知了。现在一般认为,筝是由早期的五弦发展为汉代的十二弦筝,进而为隋唐的十三弦筝,明代增至十四、五弦,近代才出现了十六弦筝。

  近年江西贵溪春秋崖墓群出土了两张十三弦筝,这件珍贵的文物,弥补了早期文献记载的不足,它表明古筝早已传入中国南部,且其形制业已发展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使我们明白了十三弦筝并非产生于十二弦筝之后,而是早就与之并存的筝制了,只不过早期的十三弦筝多用之于雅乐,称之为“颂琴”而已。

  汉代早期对于真秦之声的秦筝显然是有所讳忌的,官方记载的音乐史志均未见著录。但民间酒会却往往以弹筝击缶为全部的音乐活动,后世还盛传着邯郸女子秦罗敷弹筝作《陌上桑》之歌的故事,可见西汉时秦筝在民间已经流传很广了。

  早期筝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弹唱的筝歌。随着汉代相和歌的兴起,古筝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最初由徒歌,进而为但歌,逐步发展成为六、七种丝竹乐器更相迭奏,歌手击节唱和的“相和歌”,在未歌之前和弄后有所谓“五部弦”、“六部弦”,就是弦乐合奏的前奏和间奏曲。而筝、笛则是其中的主奏乐器。汉代还有《筝笛录》的专书,记录有“胡笳”等曲目,这是筝曲器乐化的开始。而后,又由相和歌产生了纯器乐的“但曲”。张永《元嘉正声伎录》(公元424——453)载有“但曲”七首:《广陵散》、《黄老弹》,《飞龙引》、《大胡笳鸣》、《小胡笳鸣》,《鹃鸡游弦》、《流楚窈窕》等,都是器乐合奏曲,同时也是筝独奏曲。就这些曲子来说,都不是秦声而是楚声;其结构规模,比起西汉“无要妙之音、变羽之转”的筝歌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筝的崛起乃是随着汉代晚期相和歌的兴盛而获得飞跃发展的。

古筝的历史 古筝从什么时候起源
  表演艺术和乐器构造性能的进步总是相互促进的。汉魏相和乐的筝,已基本定型,一个六尺长的上圆下平的琴身,上张十二条弦,高高的柱子,弦急声高,又多用骨甲代指,弹起来筝筝作响。比起声音细微的七弦琴和体积笨重的瑟来,筝更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演奏已有了“大兴小附,重发轻随”的勾搭及撮弦、促柱等手法,和今天的弹筝技巧已没有多大差异了。这时演奏的曲目,既有前代的雅曲像《驺虞》、《鹿鸣》等,又有当代民间的新声,正如《古诗十九首>>所说的:“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如神”,秦筝以其清新美妙的音乐倾倒了无数的诗人骚客,现存古代的筝赋的作者如侯瑾、阮禹、傅玄、贾彬、顾恺之等都是汉末、魏、晋时人;弹筝的名手,除了郝索、陆太喜等民间筝手外,魏文帝、游楚、桓伊、谢仁祖、何承天等王公贵人也竞相习弹,蔚成风气。这一时期是古筝艺术史上空前兴盛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东晋、南北朝继相和乐而起的清商乐中,筝更广泛地用来演奏吴歌和荆楚西曲。有名的吴歌《上声歌》,就是由于筝使用了“上声促柱”的手法而得名;而《三洲》、《采莲》、《乌夜啼>>等西曲也是筝常演奏的代表性曲目。可知古筝艺术是不断吸收着民间音乐的营养而获得旺盛的生命力的。

  大约在梁陈之际十三弦筝逐渐兴起,到了隋代,十三弦筝在雅乐中的地位已完全确立,但十二弦筝的传统却随着清商乐而流入隋唐燕乐,直到唐末,才因清乐的衰微而为十三弦筝所取代,而其定弦的原则,却被十三弦筝继承下来了。如唐筝中的平调调弦法,其渊源无疑是来自魏晋的清商三调的。

  十三弦筝在唐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普及的程度,甚至使有着深厚传统的七弦琴音乐受到冷落。.弹筝名手辈出:薛琼琼、李青青、龙佐、常述本、史从、李从周,崔七等,她(他)们精妙的筝艺常为诗人们所称颂。燕乐的兴盛给秦筝艺术以更为广阔的天地,有名的大曲,《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伊州》、《凉州》等,也都曾被吸收为筝的独奏曲。开成中(公元839年)扬州崔氏女所弹的十首筝曲《迎君乐》、《槲林叹》、《秦王赏金歌》、《广陵散》、《行路难》、《上江虹》,<<晋城仙>>、〈丝竹赏金歌》、《红璁影》、《思归乐》,都是二十八至四十几段的大曲;其调名有正商调、分丝调、小石调、双柱调等。《乐府杂录》说筝有宫、商、角、羽四调,临时移柱用于二十八调,从上述十首曲的调名来看,民间筝乐的调弦法还不止于此数,由此可见高度发展的唐筝水平。

  唐代雅乐中也使用着筝(称为颂瑟),祖孝孙,张文收所考定的十二均旋宫之乐,使筝的旋宫性能得到进一步的系统完善。《治筝类要》中所载旋宫十二均,就是转刊的唐代古筝的旋宫方法。

  唐筝丰富的宫调形式和宏大的曲子结构,堪称传统筝乐的顶峰。随着频繁的文化交流,唐筝远传至边陲域外;其绪余下及宋代。影响所至,甚至北宋的琴瑟调品也在借用着筝的调弦方法而弹奏操弄的,这曾使得当时的雅乐家房庶为之感慨不已。南宋经五代、靖康战乱,唐代的许多传统音乐都已散亡,但宫廷燕乐中还有筝独弹,领奏、合奏等多种形式,只此可见唐筝影响之一斑。

  明代筝制已增至十四、五弦,音域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只是由于复古思想的影响,筝被看作俗乐,乐人的地位低下,教坊乐户、歌伎伶人,每被官府传唤以筝歌侑觞,如江宁教坊的李节,善弹筝唱歌,受到作曲家和文人的赏识、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士大夫既不屑为之,弹筝艺人仅靠口授心传,又无力刊刻筝谱,在集诺之风最盛的明清五百余年间,竟无一部筝谱传世,由于没有这个桥梁,至使前代不少筝乐传统,日渐消亡,古曲目及多种定弦的方式,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元明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对筝乐有着很大的影响。明代中叶北方流行一种以筝、琵琶、三弦等乐器合奏与伴唱的“弦索”,其曲目有北词清弹六十余套。这种传统表演方式,后来一直沿传到近代。值得注意的是周亮工《书影》中详细记录了公元1506—1624年间三种不同的筝歌艺术:明武宗时教坊乐人梁三姑,弹筝独步一时,她的表演,唱词间夹有说白,更便于敷演故事情节。弹奏时“洪往舒归,鲸骇鸾续,更时时罕折柱状,已若风雾烟雨、共冷冷也”,她高超的技艺有着极为强烈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量。稍晚些时的田玉环,不是梁氏一派,她的筝艺更多受到姑苏、太仓的琵琶和仪征、扬州的陈隋古调的影响,表演时演唱重于弹奏;刘弱弹筝则干脆唱起甘州、桐城诸歌,如北风凄劲、戌土秋怀,正是秦筝慷慨悲歌的遗意。而他的演奏“连丝并拨,雨霰惊飞”,也有着很高的水平。据周亮工的见闻,明代末年再也见不到这样的绝艺了。

  秦筝自早年传入中原,赵、郑、楚、吴相继流行,后来,随着客家人的三次大迁陟,秦筝又传至闽、粤。古筝艺术的花朵,遂遍及全国各地。流传至各地的筝乐,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民俗、方言等因素长期的影响,并与当地民间音乐互相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在近代发展成为不同的流派。最著名的有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等几大流派,其渊源都可以上溯到清代。这些流派不但具有着各不相同的代表性曲目,有着各具特色的音韵特点和演奏风格;有些在记谱上也有独具的谱式,如山东的花字工尺谱,潮州的二四谱,这使源远流长的古筝传统艺术更为绚丽多彩。

  这些流派的曲目由于历史的和整理记录的条件不同而多寡不一,如中州古调有六十余首,汉阜古谱有四十余首、齐鲁花字工尺谱二十首、武林筝曲十首等。这批珍贵的遗产,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筝艺术的结晶,它不但是我国古筝艺术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财富

筝,弹弦乐器。汉代刘熙《释名》:“施弦高急,筝筝然也”,故名筝。战国时期己广泛流行,而于秦国尤盛,史称秦筝。《史记.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缻、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相传早期筝与筑为同一乐器或筝源于瑟,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谨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日秦蒙恬所造”。唐赵璘《因话录》:“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此类传说还有不少,但均属牵强,尚无证据可考。

1979年,江西贵溪县仙岩春秋战国崖墓群发现两件乐器,发掘报告称“十三弦木琴”,其中一件保存较好。长166厘米,琴首向下弧弯,宽17.5厘米。在起弯处有两行弦孔,孔径2、行距3厘米。一行七孔、一行六孔,孔距相错;琴尾宽15.5厘米,有一排十三个孔。首尾两端均有凸起的横梁,可构成长方形音箱。另一件也有十三个弦孔,琴尾残毁,残长174厘米。琴首的孔可能是置木枘用,一弦一枘,直接拴弦于枘上,类似于豫鲁地区的有轴筝和潮州筝的系弦法。这两件乐器的形制、系弦方式、弦数与后世筝相近,应为筝的早期实物。

历代筝的形制无大变化,但弦数不等。有十二弦、十三弦、十四弦、十五弦、十六弦多种。日本奈良正仓院藏唐代筝(残)一件。《东大寺献物帐》有“楸木筝一张”,1952年曾据残件复原全形,通长190.85厘米。

中国音乐学院杨大钧教授藏传世十四弦筝一件。清代制品,长140、首宽22.5、尾宽20厘米,框边雕刻精美花纹。传世和考古发掘筝的实物很少,此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现代筝体呈扁长方形,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为中空共鸣体。里面胶有音梁,表面呈拱形,底部开有两三个出音孔。筝的首尾部嵌有岳山,又称前梁和后梁。筝面置弦。设有上扁下圆锥形弦轴。前梁至弦柱(又称雁足)间为有效弦长。弦距均等。每弦由人字形、金字塔形、古泉(刀币)形或葫芦塔形的弦柱支起,柱在面板上可移动,位置错落如雁行,以取得不同的音高。有的柱上部有一细孔,琴弦穿孔而过,以防散落。框板用红木、紫檀、花梨木制作,外部多镶嵌雕刻凸条花纹。面、底板采用梧桐木制,以木纹顺直、沙眼大的沙桐为佳,如带有活疤节的发音更为脆亮。面板决定筝的音色和音量。筝柱之材,古代多用木、竹、驼骨或象牙,最多为紫檀、花梨制木柱。

民间常用的筝为十三弦和十六弦。经过改良的筝有十八弦、十九弦、二十一弦、二十三弦、二十五弦等规格。

品种有大筝、小筝和钢弦筝。五声音阶定弦,最低音从G或c起始,音域达三个八度。不同地区的筝又有多种定弦法。利用余弦的抑按,可弹奏七声音阶。大筝全长2米左右。小筝全长130—150、首宽28、尾宽25厘米,筝柱高5厘米。

演奏时,以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变化,以润美音色、装饰旋律。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指法,左手有按、滑、揉、颤等指法,重按可使原音增高大二度或小三度音程。可奏单音曲调或和弦,也可双手演奏,同时发出六个音。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伴奏。

近代筝在不同地区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流派,如山东、河南、浙江、广东潮州和广东梅县、大埔等地的客家等。各有独特的演奏技巧和代表曲目。传统乐曲有《渔樵问答》、《渔舟唱晚》、《天下大同》。创作乐曲有《庆丰年》、《幸福渠》、《战台风》、《清江放排》、《春到拉萨》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3274.html

更多阅读

什么时候喝茶好 上午什么时候喝茶好

什么时候喝茶好——简介以茶养生的关键就是掌握喝茶的最佳时间,什么时候喝茶最好?什么时候喝茶好——方法/步骤什么时候喝茶好 1、早晨喝红茶补水降血压  有人说,喝茶最佳时间是早晨。因为经过一夜的新陈代谢,人体消耗大量的水分,血

钙片什么时候吃最好?吃钙片要注意什么? 钙片什么时候吃最好

钙片什么时候吃最好?吃钙片要注意什么?——简介现在很多的老年人和小孩子,都在不停得补钙。殊不知,补钙也是有学问的,不能一味的补,那什么时候吃钙片最好呢?吃钙片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钙片什么时候吃最好?吃钙片要注意什么?——方法/步骤钙片

面霜什么时候用 一般面霜什么时候用

面霜什么时候用——简介面霜是涂抹在脸上的膏状或液状的乳白色物质,一般在面部清洁后使用,起到护肤,补水,美白等作用.是化妆前的重要一步.面霜中的美白抗衰老成分较其它化妆品更容易被皮肤吸收,所以拥有一瓶好的面霜对美容来说是非

长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转载 禁止转载是什么意思

红军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结束于1935年10月19日.整整一年时间..红军长征历时三百六十七天,纵横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翻过了五岭山脉,涉过了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走出了雪山草地,击溃数十万国民

一天喝水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最佳喝水时间表

一天喝水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160;现在我们把一天分为24个小时,而在古代人们则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相当于一个时辰,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以及经络与十二时辰密切相关。子时——睡觉保护阳气子时是23点到1点的时候,是胆经值

声明:《古筝的历史 古筝从什么时候起源》为网友匿名用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