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妈妈》(电影《战争子午线》插曲)
妈妈轻轻地摇着我
我轻轻地呼唤妈妈
妈妈的摇篮已经不在
我还在呼唤妈妈
呼唤妈妈
奔向温暖的家
呼唤妈妈
请您回答
妈妈轻轻地摇着我
我轻轻地呼唤妈妈
妈妈的摇篮已经不在
我还在呼唤妈妈
再见妈妈
今天我已长大
再见妈妈
海角天涯
(合)啊再见妈妈
今天我已长大
再见妈妈
海角天涯
转载自百度贴吧《战争子午线》吧
李宇五间房房东2007-04-1318:06
《战争子午线》讲述是一群怀抱梦想的孩子的故事,孩子们最后都牺牲了。主题曲《呼唤妈妈》永远是经典的童谣歌曲。都说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孩子们什么也不懂,少年也不识什么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的愁经不住现实的拷问,但童谣之中的那些伤感却流露得那么自然,决不是强造的。正如我看一个孩子正在欢笑的照片,即使不是置于不幸的背景之下,也往往能找到值得伤怀的东西,比如纯净的眼睛,比如头上的丝带,比如胸前的红领巾,再比如从侧面照过来的阳光勾勒出的脸上的绒毛。我从来不知道这些这么美好的东西到底悲伤在哪儿,或许过于天真过于纯洁的东西本身就不该对之怀抱一种愉悦的心情?可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它们面对残酷的现实没有丝毫招架之力?还是因为它们拥有能够感动他人的最原始的力量?感动往往源于某种牺牲。可是,孩子们到底牺牲了什么,又成全了什么呢?
稍纵即逝的东西最可伤怀,孩子成年了,又有新的孩子诞生了,这似乎是一个没有止境的循环,可那些东西不再属于自己。但它们总归会继续存在,只是方式变了而已。
然而,这样的童谣以后不会再有了,随着属于那个年代、能够谱出那种旋律的前辈们陆续死去,随着听着那种旋律、唱着那些歌词长大的我们逐渐淡忘童年,那些美丽的童谣也就逐渐消亡了,它们变成一张张陈年的老唱片,和尘封的相片集子放在一起,只在我们偶尔怀旧的时候露一露脸,向我们描绘一下那些属于过往的残垣断壁,倒像个长辈一般,其实,老的不是它们,而是我们自己。回复#.1李宇五间房房东2007-04-1318:06这部影片我已看过多次了,但每一次都引发心灵的震撼,不仅仅是因为衰弱的祖国痛苦的呻吟声,屈辱的民族悲愤的呐喊声,还有那惨绝人寰的战争带给我们深深的思索。
战争,那是人类愚昧未开化的野性的流露,它不应该与现代文明的子午线混为一谈,但一旦生命的热血流淌在文明的大地上,特别是儿童的血,那么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便浸淫在血雨腥风中了,何论子午线呢?
战争的子午线横亘在祖国的大地上,横亘在历史的长河里,隔开了战争与和平,隔开了我们这一代青年沸腾的热血,我们只能看着子午线那边的儿童在流血,同时享受着用儿童鲜血缔结的现代文明,我们无能为力,我们惟有痛恨那些发动战争的凶蛮的野兽。一群归属于大和民族的狼,在中国的大地上嚎叫,我们岂能安宁?终于一双双稚嫩的肩膀扛起猎者的枪去赶杀这些嗜血如命的恶狼了,那种代价是惨重的,他们还太小,还挑不起一个落后民族的悲哀,他们只有沿着中国人民的脊梁——长城,一路赶着,直到倒下去……
黎明在子午线这边来临了,那边便沉入了无边的黑暗,连同民族的悲哀,祖国的屈辱都消失了,什么都没留下。太阳底下的人们没有跨过那条血红的子午线,因而他们在长城上,只有抚今追昔风花雪月般的情感,没有了血的澎湃,没有了那根筋筋铁骨,也就看不到子午线那边火红的心在敲动沉睡中的中国,心也就趋于平静。战争没有了,一切也就没有了,连同那些可爱的小生命……
这部电影太经典了,尤其是那几个孩子的灵魂来到50年后的今天,看到了,明亮的教室,看到了亚运村,看到了祖国的富强,可他们没机会享受现在的幸福生活,想到这我心中不禁的流泪,再想想看我们现在日子都好过,但是我们区一味的埋怨生活,想想他们,在战争年代里面,正天都与死神在一起,他们的精神也让人感动,他们舍生取义的精神我们现在可能有很多大人都不能做到.
很多年的时间,对于影片的具体细节,对那些孩子演员的名字,已经忘却了,清楚的只剩故事情节了。故事讲述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艰苦的1942年,一支由十二个红军中的孩子组成的特殊队伍,在一个叫“老兵”的孩子带领下,抬着腿受重伤的排长,按照一纸残缺不全的“沿着长城西进”的命令在古长城上前进着。年轻的女护士也在同日寇的一次遭遇战中走进了这支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女护士看着这群孩子为了共同的目标--不丢掉一个伤员,而一个个倒下……
令人心灵震撼的正是这支队伍的特殊,除了身受重伤的排长和女护士属成年人外,他们全是年龄参差不齐孩子,是一些躲避在老乡家的机关人员的孩子。那个叫“老兵”的孩子其实不过15岁,但却有了8年的军龄。“沿长城西进”本是部队下达给下面一个连队的命令,而他们却在义无返顾并永没退缩的执行着。沿长城西进,并不是简单的往西走,因为路上还有荷枪实弹的日本兵,有化装成当地百姓的日本特务,饥饿、死亡时时的伴随着他们,但他们没有谁表现出恐惧,哪怕那个扎着两条小辫的小女孩“小草”。
那是一帮多么可爱的孩子啊,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晰记得那个被毒气弹熏瞎了眼睛的“小草”,那稚气未脱的说起话来银铃般甜美的小女孩。就是这帮孩子,在“上学读书”、“寻找妈妈”的理想中,用那些未成年的小手握着重重的担架,在不丢掉一个伤员的无声誓言下,一个个的倒下了。那个思念着妈妈的孩子,当看到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换得大家的生命时,她毫不犹豫地投出了唯一的手榴弹,只:留下一声对妈妈的呼唤;只有七八岁的“小草”,在极度饥饿中把最后半个窝头留给了伤员,自己在幻梦中离开了这个世界;还有“小号”,为了大家的生存,去挖自己埋的地雷,他那“上学读书”的理想也随着一声爆炸而消失。
小时候,我也算是孩子的行列,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不在为整天枯燥的复习而没完没了的牢骚了,与那帮孩子相比,我们有什么资格说自己是世界上最苦的人呢?后来想来,能考上学,有饭吃,有地方睡,没什么抱怨的。诚然,即便是今天,想起那些孩子,仍然有些说不出来的惭愧与感动从心里升起。想想那个15岁的“老兵”在排长死后指挥大家与敌人斗争的从容与坚定,想想其满身地雷的炸毁敌人从东北偷运进关的新式毒气弹,想想那12个全部壮烈牺牲在古长城上的孩子,任何委屈与牢骚都没有理由再谈。
他们才是民族真正的脊梁。再看看今天,那些这个年龄还在为吃饭而让父母伤脑筋;为中考、高考而让父母求爷爷求奶奶求着学的孩子;为父母一两句责备而负气自杀的孩子,我们实在不能不汗颜,乃至无地自容。我们不禁要想,是艰苦的环境造就了过去那些早早长大足以担当国家重任的孩子,还是今日优越的环境造就了如今老也长不大的孩子?
战争是残酷的,但在残酷战争中的这批孩子,更令我体会到了战争令人感动的一面,是他们彰显了和平的宝贵与幸福的深刻涵义,让当时的我知道了什么叫苦,也明白了什么叫身在福中不知福。直到今日,每每想到此,常常的荣辱不公的感觉,便会大大减负。想想这个只看过一次的影片,从震撼我的那一刻开始,足足影响了我许多年,我想它还会影响我的一生。
致敬!在战争中所有牺牲的那一个个可爱而可敬的未成年孩子战士!
执行那一纸命令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个命令意义何在,可是他们还是毫不犹豫的执行了。哪怕付出任何代价。这种精神让人震撼!!
可惜牺牲的孩子们都没有名字,甚至没有纪念碑~~~~~~~~~~~~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
我虽然没有完整的看完这部电影,但我看到的已经让我流下了眼泪。虽说我是个男生,但男人也有脆弱的时候,男人流这种眼泪,就向女生看韩国电视剧时流泪是一样的。我们流泪是因为我们觉得我们比他们幸福,我们觉得他们也应该拥有我们应该拥有的,他们在离去的时候是叫着妈妈离去的,他们的声音是那么的撕心裂肺呀!
不管是不是真有这件事,但像他们这样的人一定是有过的,多少人为了我们的今天而牺牲却没有流下他们的名字,就人我们记住这部电影吧!就当他们就是当年的那些孩子吧!
(http://bbs.6.cn/t.php?tid=21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