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医普及教材里病因学的一部分:风

外风:自然界的风以动为特征,树叶飞动,水面扬波,都是起风了。

自然界的风实质就是流动的气体。外界气体流动,作用于人体,所起到的效应其实就一个字:散。

风邪从外而入,吹散卫气,使卫阳不密,鼓动津液,使阴液外泄,出现汗出、恶风等症;鼓动气血上涌,出现鼻鸣、干呕等症。

很多中医基础理论书籍把“风性善行而数变”解释为风邪致病的特点,认为这句话是指风邪所致之病病位游移、行无定处,并因此而认为“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的痹症是风邪为主导致的疾病。邹时祯中医普及教材认为这种解释有误。“风性善行而数变”描述的恰恰是风邪多动的自身特性,“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之痹症并非因为风邪偏盛,而是病情尚轻,气血未完全痹阻于一处,其致病之邪还是风寒湿三气。

风邪四季常有,无孔不入,是极为重要的外在致病因素,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称为“百病之长。”寒、湿、暑、燥、热诸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从而形成外感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证。这些证一般都是以寒湿热燥等邪气为主,风只是起到载体的作用。

内风:天地是一个大的动态平衡系统,它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人生活在其中,会受到这六气的作用,实际上是天地这个大系统的五行作用于人体这个小系统的五行。人体本身也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也有自己的五行,所以也会产生自己这个系统的风寒暑湿燥火。前者称为外感六淫,后者一般称为内生五邪(古人在内生邪气的理论中很少提到暑)。两者虽然名称相同,但是实质完全不同。

我的中医普及教材里病因学的一部分:风

很多中医理论书籍没有把两者严格地区分开来,导致了概念的紊乱。邹时祯中医普及教材认为:外感六淫为病,是自然界的六淫作为病因影响了机体的功能导致疾病;而内生六淫是因为某种病因影响了机体平衡,使身体上出现了和自然界中的六气相类似的现象。因此,内生五邪从本质上说并非病因,而是疾病的表象。邹时祯中医普及教材之所以把内生五邪放到病因学里和外感六淫一起来讲,主要是为了便于读者认识到这些在中医古籍中常用同一个词语来表达的概念之间的区别。特别是风邪在中医古籍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有时候指外感六淫之风,有时候指机体内生之风,内涵完全不同但都没有注明,导致后学者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出现很多错误。

自然界的风以动为特征:树叶摇动,水面飞波,我们知道有风了。因此人体自身出现异常的动如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头脑晃动、肌肉震颤、头晕目眩等等,中医学也称之为风,这就是内风。

动只是风的现象特征,自然界的风本质是空气快速流动,内风的本质则是人体内气血流动异常。只要造成了空气的快速流动,自然界就会产生风。所以,自然界产生风的原因有很多种:可以是温度差、可以是扇子扇、也可以是在空气流通的通道上突然缩小通道,造成风口。

同理,只要是能引起气血流动异常的因素都可以导致机体产生内风。造成人体内气血异常流动也不可能是一种原因:热极生风,寒极也能生风;血虚生风,血滞也可以生风;痰阻经络,如同在气血的通道上形成一个风口,也可以产生内风。

虽然大部分的中医书籍都把有关内风的疾病称为风,但这些疾病大多数和外感风邪并没有多大关系,不能因为名字中有风,就以为治疗时一定是以祛风为法。治疗这些疾病,必须通过辨证找到导致气血流动异常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比如血虚生风的要生血,热极生风的要清热,痰阻经络的要搜剔经络之痰等等。祛外风之药多为辛温之品,容易耗血伤阴,若用于治疗血虚生风的病人,不仅无效而且会加重病情。全蝎、僵蚕、蜈蚣为常见的熄风药,因为这类中药能搜剔经络中的痰,能治疗痰阻经络所产生的内风,但三者都是辛热之品,若用于热极生风不仅无效还会加重病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3458.html

更多阅读

我姓鹿 exo宿舍里的游戏

很久很久以前,大约是明末清初时期。直隶定县鹿家庄,有一位老人去世了。他的两个儿子为他安葬的时候,风水先生说“让毛驴拉着向北走,走不动了就是风水宝地”。于是兄弟两个便随着毛驴从定县向北走,走了离定县城大约二十里,毛驴停下来了。

美文共享 你一低头,错乱了我的来世今生 诗里今生 梦里来世

静静伫立窗前,手捧着一杯白开水,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雨,滴滴打疼着我的心。玻璃上一片白色,不知是雨水,还是开水的雾气。我闭上眼,拼命呼吸着空气里那熟悉的你的味道,可是却那样遥远,只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无奈。我终于明白,往事不可追,逝去的人和

声明:《我的中医普及教材里病因学的一部分:风》为网友癫贤娃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