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社的沉沦
它曾经承载着几十万青年抵抵抗外侮、复兴中华的热情与梦想,但却是一次从头到尾都有着血腥味道的复兴努力。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寄望一个极权团体来领导一个迷惘的国家,似乎成为“成本最小而效果最著的社会组织形式”
1937年的春天,蒋介石发布手谕,要求复兴社“停止一切团体活动”。这个以整肃腐败、唤醒民众、抵抗外侮,并“复兴我中华民族”的宗旨而萌芽的青年团体,却在抗战爆发前结束了自己的使命。
一年后的7月9日,在湖北省议会厅,三民主义青年团举行了成立大会。这一天,面对青天白日旗和孙中山遗像,身兼三青团团长的蒋介石首先宣誓:“中正正心诚意,领导全国青年,复兴中华民族……谨此宣誓,永矢弗渝。”
这一天,大约600名青年宣誓入团。此后几个月,三青团气势一日千丈:10月24日汉口沦陷前夕,仅仅武汉三镇,在册团员多达一万余人;当年年底,各地团部如同雨后春笋,在大后方,在沦陷区,在游击区……次年夏天,代理组织处处长康泽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宣称,三青团已拥有成员40余万,超过国共两党,成为民国最具规模的党团。
如此声势,并不让人意外。几十年以后,易劳逸教授评价:“三青团的组织基础,是已有六年历史,设立了几万个秘密小组、成员多达50万的复兴社。”短短几个月时间,大约30万名复兴社成员,在“办理结束”后集体转入了三青团。它深重地影响了三青团,以至于许多人认为,复兴社是三青团的前身。
隐蔽的“核心组织”
谈及复兴社,不能不谈到它的核心组织力行社。1931年夏秋,中华民国进入了最黯淡、最凄迷的年月。宁粤分裂、七省大水、满洲沦陷、空前学潮……短短半年时间,如此深痛巨创,它使这个国家奄奄一息。在此关头,当时在日本明治大学留学的腾杰,“决心从事于建党运动,而不再返回到日本去”
不久,在南京角落的一处弄巷,26岁的腾杰及其未婚妻陈启坤完成了一份《计划书》。几十年以后,晚年腾杰谈到,这份《计划书》的要点,是“在无声无息(极端秘密)的原则下,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结合全国文武青年之精英,切实把握民主集权制之原则,来建立一个意志统一、纪律森严、责任分明和行动敏捷”的坚强组织。
这对青年未婚夫妇希望,他们能够依靠这个组织,整肃腐败、唤醒民众、抵抗外侮,并“复兴我中华民族”。于是,作为黄埔四期毕业生,腾杰开始游走南京,遍访同学、同乡以寻求支持。
当月月底,一个叫曾扩情的学长出现了。
曾扩情毕业于黄埔一期,“为同期年龄最长者,故被敬称为扩大哥”。阅读过腾杰的《计划书》后,曾扩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