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人们怀着好奇的心情,去观察周围世界的各种自然现象。用原始的、朴实的观念,来解释周围发生的事情。鸟类被古人视为象征光明、吉祥、平安和力量。
在我国古代,蒙古族时而把百灵描绘成黑色的,表示它来自冥冥世界,认为百灵的出现预示新生命的诞生;时而又把百灵描绘成一只五彩神鸟,能给世代游牧民族带来好运和希望。
公元14世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开创了元王朝。据蒙古族的传统说法,成吉思汗的出生和登基与百灵有关,百灵带来了一个朝代的开始。
据17世纪和后来的编年史(黄金史),(蒙古源流)等的记载,在蒙古族中,曾流传一种说法,成吉思汗登基之前,一天,一只五彩百灵从天而降,停留在一块巨石之上,高声鸣叫“成吉思”、“成吉思”……当鸣叫到第三天时,巨石突然迸裂,王室玉玺从巨石中显露出来。人们相信,这只五彩百灵来自天堂,成吉思汗是上天之子下凡人间。19世纪末,著名的历史传奇故事(青史演义)称五彩百灵能够给人们带来好运、幸福的预兆。
1983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将百灵鸟定为区鸟,并设立了锡林格勒草原保护区,使百灵在这里繁衍生息。
自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后,少数民族文化逐步融入了中原文化,这时侯有一位名叫萨都刺的少数民族诗人,是元盛时期的一代较有名的诗人。他写有一首(题白翎鸟)的诗,可作为百灵大致被何时发现的佐证。
题白翎鸟
凄凄幽曲双白翎,
飞飞只傍乌恒城。
平沙无树巢弗营,
雌雄为乐相和鸣。
君不见—— !
旧日轻盈舞紫燕,
鸳鸯锁老昭阳殿。
风吹芍药春可怜,
露冷芙蓉秋莫怨。
在萨都刺的诗中,诗人对百灵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性等作了精彩、生动的描述。古代的乌恒,大约是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之间附近地区,这是一个盛产百灵的地方。像诗中描述的一样,百灵双双飞翔,它们为爱情来歌唱。草原儿女都把百灵当作爱情的见证,蓝天白云之上,百灵几乎停在天空,为天下有情人高唱祝福之歌。在“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北方大草原,百灵的歌声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情趣。
据史料记载,在宋代,王室和民间饲养百灵、画眉、鸽子等已很普遍。北京人养鸟鼎盛时期要数前清。所以,在我国养鸟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
古代称百灵为白翎,现在也还有这麽称呼的,这是因为在百灵的双翼上生有一双很显眼的白翎。由于百灵飞得高,且能在高空鸣叫,所以又有人称他为“告天子”。后人为了纪念百灵,还在当地专门修建了一座百灵庙,以示纪念。可惜的是百灵庙在民国时期遭破坏。
游牧民的生活方式不具备笼养观赏的条件,当他们入主中原之后,他们故乡盛产的百灵,由于其特殊的象征意义和鸣叫本领,才有机会在南方安家落户。经过元、明、清各个封建历史朝代,百灵从而发展成为中国著名观赏鸟中兴旺一族。
但凡养百灵的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只上好的白灵,好百灵的评价多种多样,尤其把民间的和书本上说的好百灵的标准逐一的对照一个鸟身上,可以说没有。即便外貌很好,那唱功呢?
养百灵主要是听唱口,其次是边鸣边舞看姿态。说道唱功—鸣叫,我们不得不提“青口十三套”,更不能忘记大名鼎鼎“百灵张”。
张福兴1915年家住北京左安门附近.中等身材,人称"百灵张",,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驯鸟高手..文化大革命前(64年)他就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山公园等单位用他的百灵录过鸟鸣的录音,来为电影画面中的鸟儿配音.(北京电视台有画面存档)。
1993年,老人家虽逾79岁高龄,但仍精神饱满.头脑清楚.性格开朗.行动利索,不像一位年近80的老人,这大概与他老人家几十年养鸟驯鸟不无关系.年轻时的"百灵张",据说就跟曾经在皇宫中养鸟的鸟把式刘阶平学养百灵,经过60多年,"百灵张"学到了一手养驯百灵的绝活,只要望一眼,就能辨别出雌雄来。
"百灵张"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清晨5时准时起床,5时半到6时半外出遛鸟,借遛鸟的机会呼吸新鲜空气,活动活动胳膊、大腿。他说:"养鸟的把式,把食.喂食最重要.小百灵吃软食,把绿豆煮开,焙干后过筛,再搓上鸡蛋(500克鸡蛋加500克豆面),搓完再焙干.喂时少许放点茶水.换过毛的小百灵吃硬食,小米搓蛋黄,晾干,冬季可焙干.小鸟不喂水,食物一定要干净,食温要适当.另外,百灵最怕炝油烟."。
老人家经常出入鸟市,对见利忘义.重财不重情的人十分反感.过去他养百灵一买就是十只八只,淘汰下来的就送给朋友,分文不取.有朋友来录音,他也分文不收。
看他指挥百灵歌唱,也绝对是一种享受.只要他右手中的竹签一捅笼中的百灵,那鸟就会跳到笼中凤凰台上开口唱起那"青口十三套"套曲:"麻雀闹林.喜鹊鸣春.小燕春归.喜中三元.画眉献技.雄鸡司晨.母鸡抱蛋.莺鸣翠柳.猫狗同乐.小车赶集.牛马上路.布谷催耕.金榜提名".歌声起伏跌宕.真正令人荡气回肠.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勃勃生机。.最后,只见"百灵张"的竹签再一捅,那鸟立即停止鸣唱.他就像是乐队指挥,一收指挥棒,整个音乐便嘎然停止,真令人叫绝。
注:部分文章摘自《中国名鸟丛书“百灵”》 赵万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