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很久很久以前,我爸翻阅了一本70年代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偶然看见其中有一“玏”字,于是乎大笔一挥,“玏”便成了伴随我10多年的名字。由于温州方言里没有“玏”这个字,不知道读音如何,于是就近一致,取“力”的读音。小时候与父母沟通用的都是温州话,所以我没怎么理会我的名字的普通话读音。直到后来学了汉语拼音,我便查找了那本老词典,才知道“玏”应该念勒。
刚上小学的时候,班主任第一次喊我的名字,便十分自然地念成力,记得我那时当即指出,这个字念勒,然而班主任并不相信我,坚定地认为“玏”跟“力”同音。由于年幼,我无法撼动老师的权威,便默认了她的说法。只是当时居然没有想到把那本《现代汉语词典》拿给老师看,十分郁闷。可能是那时候的我还天真地认为老师都是正确的,而那本年代久远《现代汉语词典》反而成了我怀疑的对象。
就这样,我的小学就在写着玏却被叫做力的生活中度过。后来,我妈在银行用我的名字开帐户的时候,被告知“玏”这个字在电脑里打不出来,当然,现在我知道,只是智能ABC输入法里没有这个字,全拼输入法就有,而那时候不懂电脑,信以为真,于是,家里开始酝酿着给我改名,因为如果电脑里打不出这个字,以后办各种各样的证件,都会碰到很多麻烦。由于大家都叫我力,所以要改名字,力自然是首选。而那个时候,我对名字并不十分在意,认为只是一种称呼而已,不管是玏还是力,只要是喊我的就行,所以没多想,直接同意了。于是,我在小学五年级正式更名为力,从此,玏,绝迹江湖。
在我的记忆里,从始至终都是被人叫做力,而似乎从没人叫过我一声玏。这着实遗憾,要知道,玏才是我的本名啊。然而木已成舟,曾经的玏永远也不会再回来了。
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我开始对许多事物有了不同的看法,包括对名字。我开始认为,一个有内涵的名字,才是王道,而一个简单的“力”字,已经略显庸俗,而且我浑身上下丝毫没有一个地方能与“力”字挂钩。于是乎我安慰自己,“力”不单是指力气,也可以指智力,实力。但还不仅仅是如此,由于我的姓比较复杂,一个笔画复杂的姓跟一个笔画简单的名放在一起,看起来十分不和谐,这里可以举个反例,比如说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人家的名字也是力,但看起来就比我的和谐多了,原因就是他的名字里两个字的笔画都很简单。
不知从何时起,我对我原来的名字“玏”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翻字典,查资料,试图去了解它。
玏,《新华字典》中无此字,《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像玉的美石”,《康熙字典》谓“石之次玉者”,两者意思差不多。“玏”字唯一的组词是“瑊玏”,“瑊”跟“玏”意思一样,“瑊玏”是一组连绵词,因此字义即词义,不能拆开使用。它在现代汉语中基本上看不到了,而古代似乎也不太常见。
从我能找到的资料上来看,“瑊玏”最早见于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其石则赤玉玫瑰,琳瑉昆吾,瑊玏玄厉,碝石碔砆。”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注解中徐广曰:“瑊,玏,皆次玉者。”而后三国时魏国人张揖将其收录至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广雅》:“瑊玏,石次玉也”。因此晋代郭璞作注时便引张揖曰:“瑊玏,石之次玉者。”而清代钮琇的《觚賸·石言》也有记载:“羚羊峡距郡东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产石,类瑊玏。”
而早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也有类似记载。《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二百里,曰葛山,其上多赤金,其下多瑊石。”而同样是郭璞注:“瑊石,劲石似玉也。”可见“瑊石”与“瑊玏”同义。
至此,我知道了“瑊玏”是一种石头,但高于普通石头,却又次于玉。虽然“玏”与“力”仅一个王字旁之差,但显然“玏”要来得有内涵的多。与我浑身上下没有一处能体现出“力”来不一样的是,“玏”跟我却有惊人的相似。从小到大,很多事情我都能做得不错,当始终没有一样能做到最好,忘了是谁的评价:比较全面,但不拔尖。就像瑊玏一样,虽然它是一块美石,但却始终有另一块美玉凌驾于它之上,从而只能屈居其次了。
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找到瑊玏这种石头,或许它也同样绝迹江湖了吧。不过即使看到,也是无法辨认出来的。但是不论如何,“玏”已经与我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不论它是否还是我的名字。也只有它,才能真正诠释我生命的意义吧。
谨以此文纪念我逝去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