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介绍
《离骚》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仅是将其文学价值提到了一个高度,更是认同了它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影响,认同了它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基本概况】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追根溯源】
鲁迅先生称赞司马迁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为什么鲁迅对《史记》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呢?
《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的一座丰碑。《史记》是第一部通史.《史记》的记事,其时间上起于当时人们所认为是历史开端的黄帝,下至司马迁写作本书的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历史的记载。本书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
此外,《史记》字里行间洋溢着进步的历史观,对中国史学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真实纪录、总结历史发展及经验教训,以垂戒后世君臣。这种客观、公正、真实的实录精神为历代史学家所推崇,成为撰著历史的最基本要求。
《史记》不仅确立了中国史传文学思想,还开拓了中国史传文学方法。
司马迁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他运用时代语言,刻画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生动而简练。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司马迁善于抓住重大历史事件凸显人物。另外,他还创造了“互见法”,人物和事迹互见,即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这样避免行文重复,也是积极地运用资料,为突出人物的特征服务。
《史记》文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抒情性。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他在《屈原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他认为自己也属于发愤著书的类型,是在经历磨难之后通过著书抒发心中的抑郁和不平。司马迁由于身陷囹圄、遭受宫刑,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颂赞,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司马迁修史过程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赋予《史记》这部书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带着心灵肉体创伤所作的倾诉。
《史记》是文学的历史,也是历史的文学,是文学与史学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