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应龙和他的融错教育 华应龙角的度量ppt

【记者手记】 认识华应龙老师,缘于他的两本新作——《我就是数学》、《我这样教数学》,临睡前的阅读,竟使我不忍释卷,彻夜未眠。惊诧于他,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竟有如此妙笔,上课前的精心“设计”,教学中的琐碎烦恼,下课后的再三反思,在他的笔下竟是如此的真实自然,从容而有趣。而更令人感动的是他的课堂,那里没有数学课司空见惯的机械与枯燥,而是随处闪耀着他的“匠心独运”的智慧:捕捉生活中的“意外”,成就课堂上最鲜活的素材;发现孩子“不同”的声音,保护他们的“独特”思维;奖励敢于讲出“出错”原因的孩子,让他成为课堂的“明星”……他的课堂如同通往宝藏前的迷宫,让孩子们沉醉于不断探索的快乐中。

带着这份惊叹与感动,记者走访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老师——

华应龙和他的融错教育

本报记者 解成

他曾经只是南方小城里一所农村小学的体育老师,数学只是他的“副业”;他曾经坦言,做了两三年老师了,课堂语言仍是他的软肋,上课说话时还会“打结”;他也曾因为在赛课中,遭遇不公正,没有得到他预期的名次,而倍受打击,郁闷地在乡间的小路上唱着《天上有个月亮》;他也曾写了很多稿子投到报社,却泥牛入海……所以,他曾经戏谑地称自己之所以在数学老师中“与众不同”,是因为读师范时班上成绩好的同学都去教语文了。

然而,成长路上的种种困难与挫折,并没有动摇华应龙老师“当一个好老师”的信念。他怀抱着对数学课堂的理想,对孩子们的热爱,继续着他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在不断反思中完善着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前进。就如海明威所说:“人最难超越的是自己,当我们超越了自己,人生就进入了新的境界。”如今,华应龙老师已从一名乡镇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更荣获了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称号,成为李烈校长口中最引以为豪的“北调的南‘龙’”。与此同时,他的教学视野、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也在成长的蜕变中,完成了“质”的飞跃——

传承的应该是整个数学文化,而不是数学知识本身

“你是带着你所了解的数学世界走进学生的,而不只是一种数学教材。这样你才会感到数学教学的生动与多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思考也才可能丰富多彩。作为数学教师,你必须借助数学这个通道,引导学生去感悟世界的奥秘,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数学的好玩、学数学的有趣,也就在这里。”

所以,在华应龙老师的课堂上,记者真切地体味到,他教授给孩子们的,已不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而是整个数学文化。借助数学,他不仅引领着孩子们去探索真实的数学生活,更“不失时机”地帮助孩子们领悟人生的真谛。

比如“计算器”那节课,很多孩子们其实早就会使用计算器了,那作为教师应该给孩子们讲些什么呢?华老师给孩子们的课题是“我会用计算器吗?”在这节课中,华老师不仅带领孩子们认识了计算器上一些不熟悉的键,还给孩子们介绍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在利用计算器演算的时候,华老师给孩子们出了一道“22222222×55555555=?”的题,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由于计算器位数不同等原因,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大家向老师寻求帮助。这时,华老师请学生打开装有“祖传秘方”的信封:“我相信你算完这三题后就会明白的:1个2乘1个5,2个2乘2个5,3个2乘3个5,能算吗?试试看!”学生在探索中得出答案后,体会到难题可以化难为易,从而找到了解题思路。借助计算器解决计算器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才是华老师这堂课真正的目的所在。这个时候,华老师引用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话做出总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让孩子很自然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哲理。

在采访的时候,华老师告诉记者:“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下是很兴奋的。 玩儿过之后有笑声,笑声之后有思考。这样的课才更有意义。”

让孩子的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

华老师是一位智慧的教师,所以他不断地反思,不断创新着自己的教学。在他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那么,这些“独特”的教学,华老师是怎么设计出来呢?

“教学设计的宗旨就是要解决问题,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华老师说,“我1984年参加工作,1990年就开始到各处去讲课,公开课的经历有20年了。前10年,我设计课的理念就是要与别人不一样,你这样讲,我就不这样讲。后十年我考虑的就是解决问题,我要去思考的是这节课的传统设计存在什么问题,我要如何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华老师的这一理念在“角的度量”这节课得到了充分体现。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节课下来,常常有不少学生到下课了,还是不会量角,有的连量角器都不知道怎么摆放。而教师自觉颇为言简意赅的“二合一看”等要诀,学生学得却不得要领。因此他在执教此课的时候,首先思考的就是:“这种概括为什么教学效果不好,原来的课堂存在什么问题?”经过两个星期左右的思考。华老师发现了问题所在:首先,是教师让学生量了各种各样的角,但是都是抽象的角,干巴巴的两条线所围成的图,没有让学生体验到量角在生活中很有用;此外,孩子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老师抽象概括出的要诀反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阻碍了学生自由的“呼吸”。有了这样的认知,华老师很快就找到了对策——在量角器上画角,先画90度的角,这是量角器上有,再画60度,再画1度,再画157度。于是孩子们有了更多新的发现,“我能看到180个1度的角”……于是,量角的问题迎刃而解,量角的正确方法水到渠成。

正如华老师说:“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抓住教学的重点,攻克教学中的难点,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孩子的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

今天孩子又会给我什么样的故事

华应龙和他的融错教育 华应龙角的度量ppt

担任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的华应龙老师,上课已不是很多了,但是每学期他都会在自己的学校上几堂课。华老师说:“每一次上课,我都怀着期待的心情想,今天孩子又会给我什么样的故事?”

因此,在华应龙的课堂上,他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对儿童“独特之处”的发现。在华老师看来:应该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要像农民那样不误农时,要像农民那样调整,因地因物制宜,要像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要像种树那样“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要像农民那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

于是,华老师提出了“融错教育”的教育理念。

“容”错——尊重孩子的“不同”

在华老师的“融错教育”理念中,首先是“容”错,包容孩子错误,然后将其融化为一种资源,这是教学中很难得的。错误,是一种反证,对教师也是一种提醒和帮助。有容乃大,因为包容,课才会活起来,才能洋溢着生命力。

因此,对孩子“不同”的声音,他总是特别好奇。他在课堂上有一句口头禅:“还有不同的吗?”

每次当课堂上只有一种回答的时候,华老师就会不停地去问,“还有没有不同的?”他说,“有时候我是有预设的,这个问题,还有着怎样的答案。更多的时候是没有预设的。我只是给孩子一个空间,你会发现有时候孩子的想法很独特。”

在执教“分数初步认识”这节课,华老师以3/4导入,让孩子用手头的纸片来表达3/4这个概念,孩子们一般都是用折,画也有画对的。但是在巡视的时候,华老师发现:有一个孩子在纸上画了五条竖线,然后从左向右,用大括号括起来四条。“这不是表示五分之四吗?我一看,就兴奋了。我好奇的目光和神态就出来,立刻让他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尊重孩子的‘不同’,并且一定要去追问,这个‘不同’怎么解释。”这是华老师经常对学校老师们讲的,“子非鱼,安之鱼之乐。学生的作品,学生的回答,他究竟是怎样思考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解说,我们的看到的不一定是对的。孩子既然表达出这个作品,肯定会有想法。”

“果然,我追问那个孩子原因的时候,其他孩子也来了兴趣,因为不管是折还是画,一般都是四分中的三分,但是他画了五根线,并括了其中的四根。孩子的解读是这样的,他用手指着第一根线和第二根线之间空白的部分,告诉我说这代表一份。”华老师对记者说:“如果我当是武断地去批评他,告诉他你做错了,那么我们就扼杀了他这种独特的表达。”

所以,华老师说,“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学生不是我们对手,而是帮助我们的缔造课堂生活的另一只手。在课堂上,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但是错误的一定是创新。当出现不一样的东西,孩子一定是动脑筋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课堂上的生命体,都是应该尊重的。”

“融”错——差错是一种资源

华老师告诉记者:“差错本来就是一种资源,这是我研究的课题,已经16年了。从1993年,我就开始关注学生差错的问题。我发现真正有效的教学,就是面对学生的错误,帮助孩子解决它,让他下次不再错了。这些年来,我的教学成绩都很好,在年级里排名,有很多次超过第二名十分以上。这就因为我在教学种很有效地帮助学生纠正了他的错误,并且是从根上解决问题。”

对于数学来说,正确答案也许是唯一的,但是错误的回答却有它不同的故事。华老师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计算上的错误,老师往往认为学生粗心,其实那不是粗心的问题,学生计算的问题往往是一种综合的表现。比方说24乘3,学生常会得出92的结果,学生怎么错的呢?经过我的调查发现,有三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三四十二,写二进一,二进了一等于三,三乘三,变92了;还有一种可能是,三四十二,写二进一,二四得八,进了一,得九;还可能他写成了23乘4。所以同一道题,错误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原因却是不一样的。“明白的学生明白的道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学生就各有各的困惑。”

感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之后,华老师在和年轻老师交流的时候,常常会告诉他们,“要更多地去琢磨学生错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只有找到了这个原因,你才能去帮助他,而不是枯燥地、简单、机械地去强调规则。那是根本没用的,只有找到错误的原因自己醒悟了,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否则,今天错了,明天还会错。

因此,华老师的“融错教育”中,第二个层次是“融”错,把错误融化,融合。

“荣“错——错是一种贡献

而第三个层次是“荣”错,荣幸的荣。很荣幸,我错过,错是一种贡献。华老师说:“我们很多老师认为学生不该‘错’,而我认为学生可以‘错’,学校、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犯错的地方。”何况,爱因斯坦也说过:“科学史上只写某人获得的成功,不写某人获得的失败,这很不公平,失败就是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这对科学就是很大贡献。”

因此,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你会发现——学生是这样说:“老师,刚才我是这么错的。”正如,华老师在他的随笔集中写道的:在现在的课堂上,学生不用担心出错,“只要思考过就不用抱歉”,波普尔说,“那些不愿意冒着被证伪的危险去发表自己观点的人,不能参加科学游戏”。正是,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营造了宽容的氛围,让孩子们不怕被“证伪”,而乐此不疲地感受着“数学好玩”。

在这里,孩子们不再把犯错误当作一件见不得人的事。而是充分认识到,他的错误是很有价值的,所以他才会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华老师告诉:“在这样一种融错的教育中,积淀下来的就是孩子创新的人格,在学习的过程,他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养成了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错了、失败了,他会去分析,然后再不断地探索。这种教育能帮助孩子磨炼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这样的教育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了数学的教学上,而应该成为我们所有教师的教育理念。

尾声

在采访临近结束的时候,记者忽然发现,在华老师的课堂上,传递给孩子们的,不仅有他对数学的理解,还有他对数学的热情,和深深的热爱。“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都是活的,你想有一个永远可以使用的技巧,亘古不变的真理是没有的,这种追求是错的。只有‘道’才是永恒的,这个‘道’就是李烈校长说的‘以爱喻爱’。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以你对学科的爱,对课堂的爱,来育学生对这个学科、对这个课堂的爱。”这是华老师身体力行地告诫所有的教师的——只有你爱自己的课堂,孩子才会爱上你的课。

在华老师看来:上课是,老师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跟学生来分享,我们准备了,学生没有准备,但是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会用他的智慧反馈回来,所以一堂课,应该就是一个精神大餐,大家来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班上的学生不是我们教出来的,老师只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对学科的兴趣、热爱的表现,去影响着学生,把学生沉睡的潜在的能力或者说智力唤醒,并激励孩子的思考。老师的作用就是影响、唤醒、激励。”

可以想见,在华老师的课堂里的孩子们是幸福的。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无拘无束自由的言说;因为在那里,数学不再枯燥无味,而变得趣味横生;因为在那里,有华老师对孩子们,发自内心深处的最真挚、最真诚的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4860.html

更多阅读

郑伊健和他的电影 (转) 郑伊健电影

...【郑伊健和他的电影】 (转)有很多人对郑伊健的走红总是很不理解,他们觉得在俊男美女如云的娱乐圈里,他不能算是特别帅气,论起演技来,又似乎不算很出色,为什么能如此走红呢,有人甚至酸溜溜地问,为什么有这么多女孩子喜欢他?首先我想说的是

MatthewMitcham和他的男友 hurricane matthew

有博友要我发MatthewMitcham和他的男友的照片,今天发出来,真心祝福他们!也祝福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不管你的爱人是异性还是同性,同样的祝福送给你们,诚邀你们加入《爱情随笔》书写下你们爱情的点滴片段,浪漫情怀!真情美文,真正的E时代爱情!ht

刘翔和他的教练孙海平的感人故事二 刘翔与孙海平决裂

刘翔和他的教练孙海平的感人故事(二)信息来源:http://blog.cctv.com/detail_17185_111466_1.shtml#article_status9月18日那天,得知儿子和刘翔等人要来,老人午觉也睡不踏实了,很长时间没有和儿子见面,她想儿子,一遍遍擦着和儿子手拉手的

声明:《华应龙和他的融错教育 华应龙角的度量ppt》为网友一肩之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