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之会”背后的故事 渑池之会剧本

“渑池之会”背后的故事

浙江省上虞市崧厦镇中心小学林志明

《将相和》是一篇经典老课文,改编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近来笔者阅读有关此课的实录,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学“渑池之会”这部分内容时曲解了史料,有悖于事实,现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案例1】“渑池之会”是因为秦王想报复吗?

(生自由朗读“渑池之会”的故事)
  生:老师,我有一个疑问:秦王骗取和氏璧已经失败了,为什么过了几年,又要约赵王在渑池相会呢?

(生纷纷举手)
  生:我觉得秦王不甘心骗取和氏璧的失败,他想要报复。
“渑池之会”背后的故事 渑池之会剧本
  师:有道理。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后,秦王自然心有不甘,必定想找机会实施报复,于是引发了“渑池之会”这个故事。

【分析】如果不了解历史背景,只凭课文内容猜度,“渑池之会”的起因很容易归结为“秦王不甘心骗取和氏璧的失败,想要报复”。然而事实远非如此。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这就是说,自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后,秦赵两国曾交战数次,长达数年,而且秦国均取得了胜利。不过让人疑惑的是:既然秦国攻城拔寨、屡战屡胜,为何又突然提出与赵王会面呢?

原来,在“渑池之会”的前几年,秦国虽然强大,但一直担心其他各国“合纵攻秦”,于是决定在战略上作出调整:一方面主动与楚、韩、魏等国交好,另一方面则集中精力攻打赵国。然而在几年的对抗中,秦军虽然屡屡获胜,但依然没能一举消灭赵国。而就在此时,形势突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先是赵国的盟友燕国在与齐国的交战中节节败退,几失招架之功。赵国在惊恐之中急欲与秦妥协,以便回身对付齐国。与此同时,南方的楚国趁着秦赵胶着之际,突然毁了和约,派军攻打秦国。见后院失火,秦国也无心思与赵国相争。于是,共同的需要使两国坐到了一起。

可见,“渑池之会”并非秦王为报“骗取和氏璧失败”之仇所设的圈套,而是由于时局所迫,双方不得不作出的政治妥协。

【案例2】“缶”只是一个瓦罐吗?

师:秦王让赵王鼓瑟,可蔺相如为什么要让秦王击缶,而不是让他鼓瑟呢?

生:因为“瑟”是一种乐器,而“缶”只是一个瓦罐。“击缶”自然要比“鼓瑟”低一个层次。所以蔺相如要让秦王击缶。

师:是啊。从表面上来看,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为赵王击缶,大家谁也不欠谁,可事实上,还是赵王胜了秦王。

【分析】“缶”,最初是用来盛水或盛酒的是一种器皿,多用陶质,也有用青铜的,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人们常常边喝酒边敲打这种酒器吟唱,所以,“缶”也就渐渐演化成了一种乐器。《说文》云:“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只不过在当时,“缶”被视为一种很下等的乐器,“击缶”也是一种十分低俗的娱乐方式。据《墨子•三辩》载:“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殓冬藏,息于瓴缶之乐。”这表明“击缶”在当时只流行于社会最底层的农人之间。

在渑池会上,秦王为戏弄赵王,让赵王给他鼓瑟。蔺相如为维护国家尊严,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一个鼓瑟,一个击缶,看似谁也不欠谁,然而,击缶较之于鼓瑟则更显低人一等。难怪秦王在听完蔺相如的请求后会怒而不许。上例中学生已经体会到了“击缶”与“鼓瑟”的不同意蕴,但将“缶”理解为“只是一个瓦罐”,显然是有失偏颇了。作为教师,应当及时予以指正。

【案例3】蔺相如真会跟秦王拼命吗?

(出示:“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最想强调哪个字眼?

生:我会强调“拼”字,这样才能反映出蔺相如的勇敢和无所畏惧。

生:我也会强调这个“拼”字。我觉得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如果秦王不答应,他会与秦王拼个鱼死网破。

师:说得太好了!带上这样的理解与感受,你再读读这句话。

【分析】蔺相如让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答应。于是,蔺相如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很多人在读到这句话时,往往会关注到这个“拼”字,认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已经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如果秦王不为赵王击缶,他就会与秦王拼命。

事实果真如此吗?稍加分析我们便可发现,说蔺相如准备跟秦王拼命,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其一,秦王距蔺相如虽只有五步远,但相信此时其身边必定站着许多侍卫,要想杀秦王,简直比登天还难;

其二,蔺相如只是一介书生,五步之内怎能伤及秦王?

其三,退一步说,如果蔺相如真的与秦王拼了,无论谁胜谁负,在秦国地界,赵王和他,以及其他一些随从还能全身归国吗?蔺相如一世英明,不会在这一问题上一时糊涂吧?

可见,这个“拼”字似为可疑。

其实,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话是这么说的:“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这就告诉我们,蔺相如压根儿就没想跟秦王拼命的意思,他只是想用自杀的方式,将脖子上的血溅到秦王的身上。因为在古代,被颈血溅身是一件极不吉利的事情。秦王自然不想因此惹来一身的晦气,更何况在如此复杂纷乱的形势下,他也不想为此事而闹出更大的事端来,所以只好无奈地为赵王击了一下缶。

课文或许是为了强调蔺相如的大勇无畏,故而将“以颈血溅大王”改为“跟您拼了”,岂不知如此一来,反倒让这则千古流传的经典之作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硬伤。

(本文发表于《教学月刊·小学语文》2011年第6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5651.html

更多阅读

《D大调卡农》背后的故事 d大调卡农钢琴谱

一直很熟悉又喜欢的一首曲子,却从未想过她背后的故事。今天找到了,发上来与大家一起品读那份凄美的忧伤……《D大调卡农》在问世之后,被创作出无数个版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演奏或吟唱,它曾让无数人为之着迷,无论

《天亮了》背后的故事 韩红老公

《天亮了》和背后的故事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父母之爱。1999年10月3日的一场灾难让当时只有2岁半的潘子灏变成了孤儿。看过今年3·15

何炅+谢娜=快乐的背后的故事 快乐大本营何炅亲谢娜

昨天的背后的故事,演的事胡歌特辑!因为不幸,胡歌受到很多的不幸!久没在背后的故事露面的何老师从操就业,当然何老师出现也不能少了好搭档谢娜!当谢娜一出场,全场笑声不断!快乐精灵身着大脸妹的T恤衫,有了何炅和娜娜害怕节目效果不好吗?觉得何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4--5) 国4和国5的区别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4)【第十三句 剑号巨阙】剑,是广为中国人所熟悉的一种兵器,其长相基本是这样的:长刃,双锋,中间有脊,短柄。《说文》中说:“剑,人所带兵也。” 在冷兵器时代,剑在步兵对决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制敌法宝

声明:《“渑池之会”背后的故事 渑池之会剧本》为网友我独恋你一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