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一代枭雄郑庄公 郑庄公射王中肩

摘要:郑庄公以他的多谋善断开创了春秋初期“郑庄小霸”局面,对内韬光养晦,平定内乱,巩固统一;对外推行挟天子以令诸侯、远交近攻,结强制弱等外交政策。其政治行为在客观上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不仅对自己国家强盛做出了贡献,而且对春秋时代的传统影响极大。对其道德和历史地位都应给以客观的评价。

简评一代枭雄郑庄公 郑庄公射王中肩

关键词韬光养晦 霸权传统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变的时代,从贵族政治到价值理念都呈现出结构性变化。而郑庄公是春秋初期一位浓墨重彩的政治人物,其纵横捭阖的一生典型地折射出这一时代特点。古今文史界对其瞩目者颇多,口诛笔伐者有之,辩白翻案者亦有之,可谓人言言殊,评价标准也难于取衡。笔者私下认为,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定位,必须兼顾彼时的客观实际,在历时的动态中进行深入的剖析,才是走近问题实质的做法。所以笔者不揣粗陋,拟就这一问题,做一番全面的梳理,努力澄清历史,还其生面。

郑庄公生于公元前757年,卒于公元前701年,励精图治42年,“小霸”的局面跃然浓出。围绕其内外经营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在传统与现实的激荡中,郑庄公时而保守,时而活跃,时而反醒,时而疾进;变幻中又充满了互动,在现实政治中时而协调,时而冲突,与传统价值时而附合,时而剥离。

一 韬光养晦,整饬内政

郑武公死后,郑庄公于公元前743年继君位。根据《左传》武公“十年,娶申侯女武姜。十四年生庄公寤生。十七年生太叔段”[1]p1的记载,又据《史记·郑世家》,武公“二十七年,武公卒,寤生立,是为庄公。”,我们不难得知,郑庄公彼时不过14岁。弱冠继位的郑庄公首先面临的考验就是政治中的血缘关系,“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2]p416其生母武姜与其弟太叔段对其视若仇寇。

面对太叔段与姜氏的肆无忌惮,少年庄公选择了韬光养晦对政敌一再隐忍。“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地势险要的制是郑始祖借以寄孥而后得以反客为主赖以立国之地。郑庄公并非一味暗弱,而是时刻不失清醒。谋臣祭仲力劝其尽早收拾共叔段时,郑庄公回答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于此,我们已见郑庄公意欲剪灭共叔段的决心是早已下定,只是待机而发。共叔段更加有恃无恐,得寸进尺。他拼命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疯狂聚集自己的反叛势力。他不但把都城建得超过“百雉,”公然违背国家制度,而且还“命西鄙北鄙贰于已。”“又收贰以为已邑,至于廪延。”当“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完成了偷袭的一切准备之后,就要和姜氏里应外合“袭郑”之时,郑庄公处变不惊,先发制人,立刻“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1]p1-2这其中思谋之周详,规模之长远又自非常人所能望其项背。

郑庄公以二十年之处心积虑“翦弟”,备受后儒诟责,论者据此讥其“狠毒”。例如:宋代人吕祖谦认为“庄公雄猜阴狠,视同气如寇仇,而欲必致之死……岌岌乎险哉,庄公之心与”[3]p2-3;清代吴调侯、吴楚材在《古文观止》的点评中说“庄公之心愈毒矣”[4]p2;当代冯其庸先生也认为郑庄公是一幅“伪善伪孝,阴险狠毒的面目”。[5]p2但若从实际情形来看,姜氏本身既已体现出彼时宗法观念的淡漠,其因偏爱立私废长之心即是不争的明证。母子之情早断于姜氏“寤生”之日,手足之义已断于叔段篡逆之时,姜氏和叔段何曾不“狠毒”。

春秋之初“王纲解纽”,宗法制度开始松动,晋卫宋国都出现此类血缘关系对政治的挑战。郑庄公的努力恰恰避免了象晋国翼·曲沃那样的分裂。于郑庄克段之事,苏轼在这件事上就不简单地指责庄公,而认为“段之祸生于爱。郑庄公之爱其弟也,足以杀之耳……当大叔之据京城,取廪延以为己邑,虽舜复生,不能全兄弟之好,故曰‘郑伯克段于鄢’,而不曰‘郑伯杀其弟段’。以为当斯时,虽圣人亦杀之而已矣。”[6]p66顾栋高的评价更积极:“春秋之世,篡弑相寻,往往宽假臣子,而苛责君父,于称人以弑,则曰君无道也,又曰君恶甚矣。于庄公之诛乱臣,则曰养成弟恶而杀之,使君父于凡桀骜悖逆之臣子,真有进退维谷之势。”[7]p2616这是真正拔出流俗的见识。

反观郑庄公事后的态度亦能看出庄公对血缘关系认识并非一味固执。段失败后,郑庄公曾将母亲姜氏流放到“颍”,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吴楚材、吴调侯对此批语:“将前日恶已爱段之忿,一总发泄、忍哉!”。但庄公很快觉察到,这种处置于私于国并不合适。“颍考叔……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一旦面对浓浓亲情,不免触类伤情,“哀哀之音,宛然孺子失乳之啼”。于是,在善解人意的颍考叔安排下,“阙地及泉,隧而相见”,母子如初,大隧内外,“其乐也融融!”,“其乐也泄泄!”。[4]p4

此中情由,清吴楚才、吴调侯批为:“天性萌动”“子之真爱,可以回天。”[4]p4其实际未必尽然,彼时礼义尽管已呈颓势,但余威尚存,社会认同上仍有相当的市场。庄公深深懂得,不论从治国的需要还是从伦常的要求来考虑,他都必须与姜氏维系哪怕是表面的母子关系。隧中相认当然不能决然意味着他对传统的就范,但至少是不敢熟视无睹,作出适当的妥协是必需的。即使对于大叔段,郑庄公也曾于大庭广众之下陈情:“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其糊口于四方”,[1]p11其中丝毫不见驱逐叛逆之后的快意。可见,庄公于“亲亲”的贵族传统并无多少距离。

二 有张有弛,经营霸权

郑庄公在整饬内政中锤炼成熟,其目光也随之转向更为广阔的国际环境,开始对外开拓霸业。在处理与周王室的关系、与周边列国的关系及与戎夷的关系上,郑庄公量力而行,相机而动,交替运用军事和外交手段的斗争艺术,其政治家的策略更显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对于周王室,郑庄公给予一定名义上的尊重,为已所用;同时为保持并进一步争取在周王室的权力,又采用强硬态度。王室东迁后,周天子实力剧降,其权威在诸侯心中锐减,如在隐公十年就发生“蔡人、卫人,郕人不会王命”[1]p10的事,庄公十九年又发生“卫师、燕师伐周”[1]p33之事等等。作为王室卿士的郑庄公在春秋初期最先看到并且道出了“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天而既厌周德”[1]p11的历史性变化。但毕竟在郑庄公所生活的时代,周天子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周德虽衰,天命未改”[1]p106,尊王仍是当时诸侯国国君必须接受的事实。因此郑庄公虽对周王室抗争凌利,但每每不将矛盾极端化,为事态回旋留有一定余地,以期能继续以卿士身份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实。

暗弱周平王到晚年,企图削弱郑庄公的权力,借以钳制郑国。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1]p3作为卿士的郑庄公与王室交质,受到主张尊王抑臣的礼家的指责。诸如吕祖谦在《东莱博议》所谓“庄公之心,天下之至险也”。[3]p2《左氏传说·周郑交质》之类的评议甚嚣尘上,但在其《左氏传说·看左氏规模》条中也不得不承认“盖由平王自为不振,如郑庄公为卿士,当用则用,当废则废,何必以虚言欺之,此全失人君之体”[8]p1溯源所在,不能简单罗织罪名于郑庄公头上。

周平王驾崩之后,“周人将畀虢公政。”为此郑庄公极力反对。一度采取激烈做法,“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1]p3周桓王在公元前715年强硬任命虢公忌父为右卿士后,郑庄公权衡利弊后,作了退让,与齐僖公一起朝见周桓王,表示服从。以左卿士的身份继续“以王命讨不庭”[1]p10,藉以保持自己在诸侯间的影响。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战于繻葛……。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尽管王军大败,郑庄公依旧约束雅正不许追击,认为“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凌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损,多矣”。并连夜派部下带着物品去慰问周天子及其群臣。杜预注说郑庄公的这种做法是“志在苟免王讨之非也”。[9]p84-85可谓一语中的。此战被史界视为“礼征伐自天子出”终结的标志,很多人就此将春秋乱政归谬于郑庄公,认为其难逃始作俑者。然也有众多人士如清人马骕从实际出发认为彼时“其于君臣、母子、兄弟、邻国之间,莫不内肆奸贪而外为恭顺”[10]p21。其事不宜被孤立看待的,人为地将其无限放大。

在对周边列国的战略上,郑庄公表现得更为灵活。他打着“以王命讨不庭”的旗号,联合实力较强的齐、鲁,而对宋、卫采取攻势。从地缘上看,恰恰是符合后来的远交近攻战略。鲁隐公元年和二年(公元前722年和721年),郑庄公曾以王命两次伐卫。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因“宋公不王,”而“郑人以王师会之,伐宋,入其郛。”[1]p6-7鲁隐公九年(公元前714年),“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伐宋。”[1]p9鲁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齐人、郑人入郕,讨违王命也。”[1]p10以上事实说明,郑庄公很会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借天子的名义以讨伐异已,从而清除郑国向前发展的障碍。

而若从战争起因年,郑庄公每每讨伐别国多是因为别国曾无理进犯。如:

隐公元年冬:“郑公叔之乱,公孙滑(大叔段之子)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1]p2-3

隐公二年:“郑人伐卫,讨公孙滑方乱也。”(即元年取廪延之乱也)[1]p3

隐公四年春:“宋殇公之即位也,分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呈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妖害(公子冯),君为主,敝邑以赋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于是,陈、方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秋,侯复伐郑……取其禾而还。”[1]p5

隐公五年“四月,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1]p6

还有一些其他原因致郑人讨伐的,如:

隐公六年“五月庚申,郑伯侵陈,大获,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1]p7

隐公十年六月郑师以王命讨宋,入郜、防,入而不取却命鲁取之。[1]p10

隐十一年:“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败而还。”[1]p12

“冬十月,郑伯以虢师伐宋。壬戌,大败宋师,以报其入郛也。”[1]p12

所以郑公连年兴师,内无怨言,而外有霸名。同样“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1]p13以至在变乱中被臣下杀死,而国人无人问津。郑庄公在对列国战争中不以掠地为目的。最显著两例。其一在隐公九年,郑庄公以王命讨之宋。联合鲁国和齐国,击败了宋军,攻克了“防”和“郜”两处地方。战后郑国把两地献给了鲁国。其二为灭许之役。隐公十一年,许国政治混乱。郑齐鲁三国联军去攻打许国。郑国部队首先攻入了许的都城。拿下许国后,鲁齐两国,让郑庄公全权“受降”。郑庄公综合考虑了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决定重建许政权。以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用公孙获处许西偏。他希望不得让别的诸侯“实逼处此”来危害郑的安全。他认为重建许国,不仅对许人有利,而且也是巩固郑的边界的有效措施。所以《左传》给予其极高的评价:“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治,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1]p11郑庄公在尊重传统与现实需要间都得到了认可。

更为重要的是郑庄公在霸政中祭起了“戎狄是膺,荆楚是惩”[2]p415的“攘夷”旗号。两周之际,四夷交侵,“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不绝若线”。[11]p1929北狄山戎活跃于关陕到太行,构成了华夏各国的严重威胁。周王室无力领导反夷斗争,其王使动辄被狄人所劫。鲁、卫之类更无法招架。在现实形势面前,“德以中国,刑以威四夷”[10]p92的传统观念得到了广泛认同。身为卿士的郑庄公就是在这种人文环境中岌岌以攘夷为已任。郑庄公先后取得两次反戎战争的胜利。公元前741年,北戎侵郑。传统的“车战”在剽悍的骑兵面前总是失利。战前郑庄公采纳了公子突的建议,创造性地运用伏击战术,把敌人分段截割,各个包抄,一举全歼,获得了春秋史上反戎战争的第一次全胜。前701年夏,山戎又大举侵齐。齐国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派大夫率兵助齐“防守”,郑庄公让太子忽率师驰援。太子忽指挥联军“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10]p35迅速地解除了困扰这个东方大国的戎患。

郑庄公对南方楚国来的威胁,也保持着高度警惕。《左传》“桓公二年(前710年)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1]p14这时的楚国,在武王通的领导下,以江汉地区为基地,并吞了大批姬姓小国和“蛮”族小国,向江淮地区推进,步步逼近中原。在华夏各国看来,这无疑是“荆蛮”向华夏的进攻,是一个不小的威胁。当时处于阻遏荆楚地位的前沿国家,只有蔡、邓等某些小国,当然有联合御楚的必要。郑庄公认识到这一潜在的威胁,就会同蔡侯,去到邓国,商讨防楚大计。这一“前线会盟”的实现,显示了郑国在当时“国际”关系中的实际地位。

正是郑庄公的努力经营,郑国在春秋初期呈现“小霸”的局面。霸政固然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产物,是对“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种反动,但这种更替是时势涌动下的顺然,特别是在后者已然失效的前提下,前者作为秩序的试探而出现的,不能囿于传统道德或价值是横加非议。以古薄今的做法与刻舟求剑无异。同时也应看到后者不是想当然地建立在沙滩上,而是与前者有割舍不断的历史联系。对前者有批判当然也有继承,新事物在成长中与旧秩序时而激荡冲突,时而协调附合。作为春秋初期典型政治人物的郑庄公,是这一互动的聚焦。他所运用的方略与手段,所体现的斗争风格,所贯彻的行为准则,所取得的斗争成果,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春秋政坛的风貌,所预示的历史发展方向,甚至是其“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命运无不具备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的“霸主”特色。在烽烟四起,波谲云诡的时代,列强环伺之下,郑庄公收放自如于传统与现实间,开拓进取的形象理应得到历史的尊重。

参考文献:

[1](春秋)左丘明: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宋)吕祖谦:东莱博议[M].长沙:岳麓书社,1988.

[4] (清)吴楚材,(清)吴调侯古文观止[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冯其庸等选注:历代文选(上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

[6](北宋)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8](宋)吕祖谦:左氏传说[M].北京:中华书局,1991.

[9](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10](清)马骕:左传事纬[M].济南:齐鲁书社,1992.

[11](宋)郑樵:通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Simple CriticizeZhengzhuanggong

(College of History, Culture andTourism, Heilongjiang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150080,China)

Abstract:Zhengzhuanggong created a “Zhengzhuang Controll--ed”phase by his strategy and decision in initial stages of theChunQiu Dynasty. He hid capability ,suppressed internal mutiny,lonsolidated the dynasty, applied the policy to hook in the strongstates and overmaster the weak ones.His politics conformed to thetrend of the time, it not only devoted to the mighty enpire, butalso played an enornous role in the ChunQiu Dynasty,so the peopleneeded to make a objective comment to the hiatorical status ofZhengzhuanggong.

Key wrds: hidecapability; supremacy; tradition

(本文已发表于《赤峰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6153.html

更多阅读

一代枭雄曹操到底是谁的后人 一代枭雄曹操 下载

一代枭雄曹操到底是谁的后人首先声明,我也不知道。曹操到底是谁的后人,曹操是他爸的儿子,他爸叫曹嵩,这一点没有异议。不过曹嵩的爸爸是谁,似乎如泥牛入海,谁也无法考究。即使像陈寿这样有良史之才的大家,也一筹莫展。 曹操似乎不姓曹,他

一代枭雄全44集 全集下载 一代枭雄电视剧全集

用hao123浏览器高速播放一代枭雄 全44集分享到 主演: 孙红雷 巍子 陈数 导演: 余丁王雷 地区:内地简介:上世纪二十年代,陕西西南的青木川贫穷落后。马帮之子何辅堂为报父仇,卧薪尝胆终于杀了刘庆福,了却家仇。原民团团长魏正先与何辅堂为

声明:《简评一代枭雄郑庄公 郑庄公射王中肩》为网友獨賞煙花笑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