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有毛泽东“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前,但是“书生意气”勉强只能算中性词,肯定不是褒义词。说一个人“书生意气”,往往是指这个人不接地气,不合时宜,虚幻空想。呵呵,不是有一句俗话“杀人无力求人懒,百无一用是书生”么,“百无一用”用词够毒的了!还有就是“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咳,“秀才”与“兵”真有点什么争持,“兵”绝不会跟“秀才”讲道理,可是“秀才”却不得不跟“兵”拼力气。易中天说过,这个世界没有“政客意气”,没有“商人意气”,只有“书生意气”,意思就是书生一不从政,二不经商,“意气”之举虽遭不了大殃,可也成不了大功德!这“意气”跟“傻气”差不多,这当然是对的!
我想,其实每个人都经历过“书生意气”的阶段,应该大多是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年龄吧。那时,我们对未来对现实充满着梦想甚至幻想。那时,我们笃信书本世界、精神世界的道理,无限放大个人的主观努力,漠视了客观的制肘和现实的无常,当我们看到毛主席“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循循教诲的时候,脑子也激动得只看到“归根到底”后面的内容了。然而,当我们直面现实的时候,趋利避害成了我们进退行止的主要标准,我们琢磨着别人,也被别人琢磨着,“挡不住的诱惑”,“受不住的威胁”逐渐地消磨着我们的真性情,磨平我们的棱角。于是,我们就走向了所谓的成熟。这当然是必须的!
我又想,其实每个人的心里一直都保留着“书生意气”,哪怕是一丝。说到底,我们心里都渴望做一件事的背后是“自己喜不喜欢,能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的价值判断,而不是“应不应该,人家喜不喜欢”这类的,不为利害所动,不为形势所迫。所以才有人说,人,一简单就快乐!还有什么比“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更简单呢?这当然也是值得追求的!
托尔斯泰说过:人人都想要改变世界,但是没有人想改变自己。这当然值得讽刺!可现实上我们其实不是这样的,几乎所有人都在努力地改变着自己,没有人想着去改变世界!到今天,真性情是何等珍贵!面对“走向成熟”的必然选择和“书生意气”的内心追求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外圆内方”这种智慧的解决办法!古钱都是外圆内方的,古人天天用钱,也就天天提醒自己要外圆内方,不执著表象却内心坚持,行事方正,处世圆融。可惜,今天不用古钱了,我们好多人都喜欢“馅饼”,里外都是圆的,看不到一点“方”的“书生意气”了。我的理解,所谓“圆”,就是在矛盾中学会调试,在挫折中经受历练,在焦灼中锤炼定力,在压力下培养担当;所谓“方”,就是保留着“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