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巨鹿之战,司马迁的弥天大谎 巨鹿之战项羽多少人

巨鹿之战是项羽的成名作,也是《史记》最著名的篇章。司马迁描写项羽勇猛善战叱咤风云。虽然楚军主力刚刚被章邯消灭,刘邦又分兵一部向西而去,可项羽仅率领剩下的人马,单靠破釜沉舟来鼓舞士气,便一举消灭了王离率领的至少10万秦帝国正规军,同时又击败了章邯的20万大军。他杀苏角,俘王离,降章邯,彻底扭转造反军被动局面。是项羽把造反军从死亡的边缘解救出来,并把亡秦战争推向胜利。

这太让人难以置信了,政治思想工作真的有这样神奇的效力吗?

不幸的是,只要细读《史记》,用程步读史原则注重时间地点,而非文学描写,我们便会发现,司马迁巨鹿之战的描写虽然精彩绝伦,却自相矛盾破绽百出。

比如,项羽只带三天干粮破釜沉舟拼死一战,而王离却是在两个月后才投降,并且《史记》明确记载,是向胆小如鼠作壁上观的诸侯军投降,项羽神奇的思想工作效果存疑,两个月在哪里找饭辙?

比如,项羽在诸侯军都做壁上观时,就单枪匹马击败章邯,并在章邯的眼皮底下消灭了王离,为什么在统领了诸侯军之后,6个月却没能再接再厉消灭章邯?更有甚者,后来章邯提出会盟,项羽表面接受麻痹章邯,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也还是没能消灭章邯。项羽的战斗力怎么前后判若两人?

再比如,司马迁说项羽多次大败章邯,可最后会盟时,杀死项羽叔父的章邯竟然当上了雍王,与项羽的顶头上司楚怀王平起平坐。大封诸侯时项羽只封得两个王,而章邯却封得三个王。一个战胜者怕是不会这样宽大他的俘虏,即使他发神经想这样,他的部下盟友怕也不会同意。

种种迹象表明,如果把《史记》当信史,巨鹿之战就是司马迁撒下的弥天大谎,如果当小说,就是违背历史的胡编乱造,其目的都是为了不动声色地抬高项羽贬低刘邦。

批评司马迁是让人痛苦的,但是在维护个人的偶像还是维护历史事实的选择中,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

谎言一,项羽“破釜沉舟”勇往直前

要搞清楚项羽有没有破釜沉舟并不难,只要看一看巨鹿之战前后项羽所在的位置,一切便真相大白。请参考下图,巨鹿之战项羽军进攻路线及驻军图。

司马迁说,项羽从安阳出发,每人只带三天的干粮,破釜沉舟北渡漳水拼死决战(从《史记正义》张守节说),可是战斗结束后,司马迁却又真真切切地写下了10个字:“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

这10个字明确说,项羽的军队在破釜沉舟之后,又回到了漳水南岸。秦将章邯并没有被击溃,仍然驻扎在漳水河北岸的棘原城,阻挡着项羽接近巨鹿。

“破釜”什么意思?吃饭的家伙砸了,三天之内不能击败秦军,全军就没饭吃。可是,尽管司马迁不厌其烦地中说项羽解救了巨鹿,却没有写下任何文字说项羽进了巨鹿城。也没有任何史料记载项羽攻克了其他城池,请问回到漳水河南岸的数万楚军怎么生火做饭?

“沉舟”什么意思?渡河的船全部凿沉,北渡漳水誓死向前,不是胜利就是死亡。船都沉了,项羽数万人马靠什么又回到了漳水河南岸?如果趟水就能在漳水河上来往自如,何必乘船过去再破釜沉舟?如果不能趟水而过,前有滔滔漳水,后有章邯20万大军,项羽是如何南渡漳水?

注意,项羽破釜沉舟之后,章邯并没有被消灭,他还驻扎在漳水北岸的棘原。一直到6个月后会盟的时候,他还有20万之众。

史书中的时间、地点的记载,永远比天花乱坠的文学描写要真实可信。如果删去司马迁“破釜沉舟大败秦军”的文学描写,单看时间地点的记录,我们便会发现,正确的结论应该是:项羽没有破釜沉舟,而且渡河作战失败。

有学者将项羽驻扎的安阳认定为山东曹县之安阳,所渡之河认定为黄河,希望以此来弥补上述破绽。我在博文“巨鹿之战的19个破绽求解”一文中对此进行了分析,结论是破绽更多。网址如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008c090100lwff.html

如果对项羽渡河究竟是黄河还是漳水有疑问,也请参阅我的博文《巨鹿之战的“河”是漳水还是黄河》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008c090100lku2.html

谎言二,项羽包围击败并俘获王离

时间、地点以及兵力对比否定了项羽包围击败并俘获王离。

先说时间。按照司马迁的描写,读者很容易产生时间上的错觉:项羽破釜沉舟发动进攻,跟着就击败了王离。王离投降,巨鹿之围解除。可是《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却明确记载:项羽在三年十一月渡河作战,王离却是在两个月之后的三年端月投降(秦帝国以十月为年始)。项羽只带三天干粮的进攻与王离投降并无直接因果。

再看地点。秦将王离包围巨鹿,他的南面是秦将章邯的20万大军,再往南才是漳水,漳水再往南才是项羽。请参考下图,巨鹿之战各方布阵及项羽进攻路线图。


项羽要想包围王离,首先要北渡漳水,然后还要穿过章邯20万大军的防地。20万大军的防地南北宽可能达数十公里,不是冲啊一声就能呼啸而过。

即使成功地闯过了章邯大军,要想包围王离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章邯驻扎的棘原离巨鹿只有几公里,章邯和王离两军几乎是粘在一块儿。项羽军即使偷过,或者强攻冲过章邯的防地,立刻就会被王离和章邯夹在中间,这等于是自投罗网。如果再傻到散开兵力包围王离,结果必然被章邯、王离两支大军分割消灭。

所以,项羽要想包围王离,首先必须消灭章邯。最不济也必须将章邯彻底击溃,迫使其离开棘原向西溃退。只有当章邯离开巨鹿至少几天路程之后,才能实施对王离的包围。即使是这样项羽还必须速战速决,在章邯可能返回救援之前,解决王离。否则,王离即使战败,也可以向章邯靠拢以得保全;项羽的进攻还可能被王离、章邯里应外合消灭。

可是实际战事却是:章邯的大军始终并没有被击溃,章邯也始终没有离开过棘原城。章邯与项羽的位置始终都是,章邯在北靠近巨鹿,项羽在南远离巨鹿。项羽怎么可能包围击败并俘获王离呢?

最后看兵力对比。《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这给出了冷兵器战争的基本规律,十倍于敌才能将其包围。巨鹿之战的兵力对比却正相反,王离将赵王歇几万人包围在巨鹿城中,说明至少有数倍于敌人的兵力。我们往有利于司马迁的方面假设:赵王歇2万,王离五倍于敌10万。项羽包围王离五倍于敌就要50万。可是实际战事却是,直到收编了章邯的20万大军,又集合了齐、燕、赵等造反军之后,项羽的总兵力才不过40万。以漳水河南岸区区几万人,项羽如何能包围王离两个月并将其消灭?更何况王离的南面几公里处还有章邯的20万大军。

《史记》其他篇章的记载,也佐证了项羽没有直接与王离作战。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记载:“项羽只是数次袭击章邯的粮道,使得王离粮草不济。然后,作壁上观的诸侯军才攻击俘虏王离,秦将涉闲自杀。”

《史记•黥布列传》也没有项羽解围巨鹿俘虏王离的文字,而只说“项羽派黥布先渡漳水攻击秦军,黥布屡次得胜后,项羽才率全军渡河与黥布协同作战。然后打败秦军迫使章邯投降。楚军屡战屡胜,各路诸侯军队逐渐归附楚国的原因,是因为黥布能够指挥军队以少胜多,使人震服。”

所以,正确的结论应该是:项羽没有包围王离,也没有击败王离。王离投降另有隐情。

谎言三,项羽多次大败秦军

司马迁在《史记》中不厌其烦地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以至于这个问题似乎不容置疑了。

《项羽本纪》有:“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汙水上,大破之。”

《张耳陈余列传》中有文字:“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

《黥布列传》记载:“籍迺悉引兵涉河从之,遂破秦军。”“楚兵常胜,功冠诸侯。”

《高祖本纪》有:“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

然而,仔细阅读上述文字我们就会发现一个致命的破绽:没有确切的战果。

我们知道,交战双方的胜负是以战果来确定的。攻城略地,将对手全部击溃,最不济也是胜者进败者退。有将领为了领赏或者免死,常有虚报战功的事情;朝廷大臣和史学家为了脸面和某种目的,也常有打肿脸充胖子的事情。但是,只要查看战果,一切谎言都会露馅。

举个例子,《陈涉世家》章邯与造反军周文交战,第一仗司马迁记载章邯击败周文。对吗?对的,因为后果是周文向东败退出了函谷关(走出关)。第二仗章邯追击又将其击败,后果是周文再向东败退到渑池(复走次渑池十余日)。第三仗,司马迁写章邯大败周文(大破之)。这个“大破之”用词准确吗?考察战果是准确地。因为后果是周文自杀军队溃散(周文自刭,军遂不战)。请参见下图,章邯击败周文示意图。



可是我们看看项羽与章邯、王离的交战,尽管司马迁不断写“项羽大破章邯”,可是却没有任何战果。项羽攻占了章邯驻扎的棘原了吗?没有。项羽将秦军斩首数万了吗?也没有。项羽将章邯击溃了吗?更没有。章邯到达巨鹿城南的棘原,8个月没有动地方,项羽大胜在哪儿啦?

抛开司马迁毫无战果的“项羽大败章邯”的文字,单看时间、地点,结果正好相反。反倒是章邯在进,项羽在退。

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项羽北渡漳水向章邯发动进攻。战斗结束后“章邯军棘

原,项羽军漳南”,项羽退回了漳水河南岸。章邯一胜项羽。

王离投降一个月后,项羽又发动了第二次渡河作战,其目的似乎是想北渡漳水进入巨鹿,分享王离投降的战果。“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三户是漳水的一个渡口。可是结果却是章邯击退项羽,并南渡漳水追击项羽。章邯二胜项羽。

4个月后,由于秦帝国的朝廷出了问题。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被诬下狱自杀身亡,。左丞相李斯被处死。章邯惊恐,派人与项羽联络要求会盟。《秦楚之际月表》记载:“项羽许而击之”。项羽一面答应章邯的会盟要求,一面领兵渡过漳水,从西面迂回向章邯发动突然攻击。为什么“项羽许而击之”?很显然不这样打不过人家。虽然司马迁又说项羽大破章邯,但是,打完此仗,项羽不仅退回到漳水南岸,而且又向南后退到了洹水南岸。章邯三胜项羽。经此一败,项羽赶紧同意了章邯的会盟要求。章邯获益极其丰厚:章邯为雍王,与项羽的领导楚怀王级别相同;秦军保留原建制不用缴械改编;仍由秦将统领。谁胜谁负一目了然。这样的会盟如果说投降,真不知道谁降了谁。请参见下图,巨鹿之战项羽与章邯交战进退示意图。


战果显示的结论是:项羽没有大败章邯,而是相反,项羽三次被章邯打败。

很显然,巨鹿之战的真实情况司马迁是清楚的,为了掩盖真相,司马迁又用两个谎言来误导读者。

谎言四,章邯命令王离包围巨鹿

由于项羽一直在与章邯作战,又没有战果,最后会盟章邯还比项羽官大,聪明的读者会看出破绽,怎么办呢?如果王离是章邯的部下事情便好糊弄了。这样一来,王离投降也就等于章邯失败项羽胜利。于是司马迁就在《项羽本纪》中写下了:“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字样。

真的是章邯命令王离包围巨鹿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证据一,王离自出兵就与章邯远隔千里,围巨鹿时章邯在山东打项梁,时间、地点不支持。

章邯从陕西咸阳出兵杀向河南时,王离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城驻扎。根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载:二年后九月有一支秦军先在黄河以北巨鹿以西的信都,击败赵王歇,进而追击将其包围在巨鹿。《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包围巨鹿的这支秦军的统帅是王离(当是之时,赵歇为王,秦将王离围之巨鹿城)。

而章邯,始终在黄河以南的河南、安徽作战。王离在山西、河北攻信都围巨鹿时,章邯正在 500公里以外的山东定陶与项梁作战。在巨鹿被围一个月之后,章邯才抵达巨鹿南面的邯郸。章邯显然无法指挥500公里以外的战役。

证据二,王离是十大元帅,章邯是第二代财经干部,级别相差太远。

王离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封的为数不多的列侯之一,官位在丞相李斯之上,相当于我们建国初期第一代领导人授勋的十大元帅;而章邯是秦二世手下的一个少府,管税收的官员,官位在李斯之下。王离是秦帝国正规军的统帅打仗是本行;而章邯统帅骊山的民工抵抗造反军是应急措施。章邯命令王离去包围巨鹿,就好比让第二代领导人手下的年轻干部,去命令老一辈革命家去冲锋陷阵一样可笑。

证据三,《汉书》删去“章邯令王离围巨鹿”字样。

《汉书•陈涉项籍列传》在记载项羽事迹时,几乎照抄司马迁的《项羽本纪》。惟独在抄到王离包围巨鹿时,将“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改成了“秦将王离、涉间围巨鹿”。显然班固也认为,司马迁说章邯命令王离围巨鹿,实在荒唐。

证据四,王离在章邯眼皮底下战败,却未向章邯处撤退,章邯也未发兵救援。

王离作战的巨鹿与章邯驻扎的棘原只有几公里的路程,两支秦军应该是防地相连。如果真是章邯命令王离包围巨鹿,那么王离遭到强大攻击时应该向章邯求援;被打败了应该向章邯的棘原撤退;章邯也没有坐拥20万大军却袖手旁观的道理!

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是:章邯不可能命令王离包围巨鹿。章邯和王离是两支互无隶属关系的秦军。如果硬要说谁领导谁,无疑应该是王离领导章邯。一路战无不胜的章邯,到了巨鹿城下突然就成了支前民工也佐证了这一点。

谎言五,项羽断粮道,王离因缺粮失败

既然攻击秦军的粮草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主要战果,那么强调粮草的重要性,也就提升了项羽的作用。虽然项羽没有击败章邯,但是项羽断了他们的粮草。因为没有吃的,所以王离投降了;因为没有吃的,所以章邯也投降了。

王离真的是因为缺粮而战败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自秦二世二年秦军出兵以来,运动作战历时两年,粮草从来也没有问题。小小的巨鹿城一下子驻扎了赵王歇的许多人马,“巨鹿城中食尽兵少”造反军却没有因为缺粮而失败。反倒是城外广阔天地又有20万章邯大军护卫的王离,却出现了粮草问题,这不奇怪吗?

进一步讲,自出道以来威风八面的章邯怎么突然变得无能起来?几个月就消灭了张楚王陈涉,魏王魏咎,楚将项梁的常胜将又统兵20万,居然不能为王离保障粮草?不荒唐吗?荒唐!

不是事情荒唐,而是司马迁的文字荒唐。

司马迁心虚。要想把项羽塑造成拯救整个造反军的英雄,就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胜利,仅仅写“大败秦军”是不够的。可是,有一个事实无法改变,那就是项羽从来也没有与王离作战,谎话编不圆,怎么办呢?除了把章邯与王离扯在一起之外,再有个断敌粮道的功劳,这才能勉强糊弄得过。

其实,史实正好相反。章邯不是王离的领导,王离也不是缺粮战败。项羽没有破釜沉舟,更没有大败秦军。王离投降另有隐情。分析秦军在巨鹿城下的种种疑团,能够窥见事情的真相。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6732.html

更多阅读

司马迁和他的作品 屈原和司马迁

司马迁和他的作品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位历史名人司马迁,在我的印象中的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史记》这部经典文学作品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史记》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正是因为这样一部鸿篇巨著的

司马迁评价项羽原文及翻译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

司马迁评价项羽太史公日: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蒙裔邪?何兴亡暴也!天秦扶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展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由《报任安书》解读司马迁的生死观 司马迁的 报任安书

由《报任安书》解读司马迁的生死观摘要: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一衡量生死的标准。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表现出的生死取向,一是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勇于牺牲一死;二是

声明:《项羽巨鹿之战,司马迁的弥天大谎 巨鹿之战项羽多少人》为网友爱禁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