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国小说《根》上集 美国短篇小说选读

去年回家,找出来一本七十年代买的美国小说《根》的上集。我还挺清楚地记的买这本书的情景,但是从来没有打开过。这就是我,喜欢买书。买了来,何时读就不一定了。

三联书店七十年代末翻译出版的《根 -一个美国家族的历史》

打开书来,薄薄的书纸已经泛黄,有点儿发脆了。在北京时,因为纸薄书轻,走哪带哪,等车等人,随手读来。在回来的飞机上接着读,到家不久,就读完了。

夜深人静,我读完了最后一页,合上了书。灯光下,仔细端详着封面上带着枷锁的女奴。那双大大的眼睛,凝视着什么,似乎充满着仇恨;那厚厚的嘴唇,紧闭着,仿佛据守着深深的冤屈。我不禁想到,现在读此书,恰到时机。如果四十年前读此书,感觉一定不如今天。毕竟远离家乡,又在发生过这个故事的土地上生活了两个十年。

这本书的作者叫Alex Haley,是个黑人作家。这本书讲的就是一个生长在非洲的黑人,被人贩子掠夺贩卖到美国,成为白人的奴隶的故事。

作者阿历克斯·哈利
读美国小说《根》上集 美国短篇小说选读
哈利生于1921年美国的田纳西州,父亲是一个农业学教授。哈利十五岁就上了大学。他在大学了待了两年就跑回了家。父亲认为他需要懂得自制,要他去当兵。哈利十八岁到美国海岸警卫队当了兵。他去世于1992年,享年七十。葬于他儿时的家居的房前。

在军队里,哈利开始写作。一路下来,他成为警卫队里一名出色的记者。他是警卫队第一个首席新闻记者。当年,这个位置是特地为他而设的,可见其如何出众了。哈利在军队一干就是二十年。之后,他最后作到美国《读者文摘》的高级编辑一职。1999年,这艘海岸警卫队的海上营救舰命名为阿历克斯·哈利

一本文学书籍从一种文字翻译成另一种文字,不仅是两种文字的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的相互渗透。所以,我看翻译成中文的书,不太注重语言的娴熟深刻程度,因为这已经属于在另一种文化理解中的再创作了,字里行间或多或少都会掺进异国文化的成分。不过,《根》的翻译质量与当前很多翻译过来的外文书籍相比,显见四位译者的严肃的职业态度和颇深的文学根底。

我被这本书所感动所震撼,是其故事的内容。在这一集的开始,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了主人公昆塔在非洲家乡的生活。十八世纪的非洲,自然统治着一切。四季的轮回,带给人们的是酷暑严寒和饥饿疾病,也是丰衣足食和欢乐美好。黑人们在贫苦的生活中,有着他们自己的自由,快乐,渴望,亲情,他们就是那么尽情地毫无怨言地接受着一切,把自己和自然那么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尽管这些篇幅的描述有些亢长平淡,但是一旦读到主人公被人贩子抓住后所遭受的猪狗不如的折磨,就情不自禁地替他怀念起那充满了自然和谐的非洲家乡生活的和平美好。

正是有了这开始的一大段铺垫,主人公失去了属于人类的所有自由之后悲惨血腥的经历,愈发怵目惊心,令人胆战心惊。虽然对贩卖黑奴的贩子们对黑人的残酷迫害有所知晓,但是书中描写的这些人贩子在从非洲到美洲的航程中,对黑人们猪狗不如的野蛮虐待(看了此书,你会对猪狗不如这个成语有绝非一般的理解),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一段的描写细致的令人发指。

主人公被卖给一个白人庄园主之后,几经试图逃脱,都被抓了回来。最后一次,被剁掉了一只脚的所有脚趾。于是,他不得不停止了逃跑的企图,开始了他的奴隶生涯。当他开始认识他周围的黑人奴隶时,他发现自己和他们是如此的不同。他忘不掉他美丽的家乡,亲爱的家人,那里的文化宗教信仰,已经融进了他的血液,滋养着他的思想和行为。而他周围的黑奴们,大多都不是第一代的奴隶。这些可谓生来为奴的人们,其向往,习俗,思维方式,行为举止,几乎和主人公完全格格不入。又过了很多年之后,昆塔惊奇的发现,连他自己也发生了入乡随俗的潜移默化的变化。这就是这本书出版之后,据说掀起了一阵寻根文学的出处。这一段,发生在这一集几近结尾的地方。表面上看,作者对此只是一种很纯粹的描述,但是我深觉寓意深刻。

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和昆塔一样,从一片土地,飘洋过海,到了另一片土地,从一种文化移居到另一种文化中。自然,我们两个人的生活迁移又有着无法比拟的截然不同,他是从一个自由人变成了一个奴隶,从一个与自然亲密无间的社会一下子落入到一个阶级分明的社会的最底层。而我,是从一种政治制度转移到另一种敌对的政治制度里,从一个没有思想自由的社会走进了一个思想自由的社会,从一个提倡牺牲精神的思想体系,走进了一个提倡个人自由的体系。我们面临的都是一种社会地位,思想体系,文化精神的巨大落差。不同的是,他面临的是从优到劣的形势,在反抗无效的情况下被动地转变着自己;而我,却是从落后到先进的形式,很多转变带有很大的主动意识。

说到寻根,我无需寻觅。我的根就是在中华大地上。和昆塔一样,我忘不了生养我的那片土地,那份文化。二十几年过后,曾经似乎格格不入的异国他乡的文化开始变得亲近;而每次回家时的那份茫然,似一次次的加重。我知道,这种愈发茫然的根源,就在于不仅我变了,而曾经熟悉的那种文化也天翻地覆地变了。我感觉,我生命的根植于的那片土地已经变得变得几乎无法辨认,愈来愈加飘渺远去消失了,就好像我生命的根飘在了空气中一样。

书的最后,昆塔有了一个女儿。一天夜晚,他不顾妻子的反对,独自一人把女儿抱到野外,书中是这样写的:

“在月光星辉之下,昆塔用手把裹着毯子的婴儿捧举起来,使孩子的右耳挨着他的嘴唇。然后缓慢而清晰地用曼丁哥语在小耳朵旁边轻轻地说了三次:“你的名字叫吉西。……

昆塔感到非洲在他的血管里跳跃,随之源源流入他怀中的孩子 — 他和贝尔的骨肉。他又向前走了一段,然后停了下来,他毯子的一角掀了起来,让婴儿的小黑脸蛋仰面朝天,这次他高声用曼丁哥语对她说:“看哪!只有它才比你更伟大!”

看到此处,我就想,无论生养我的那片土地如何变化,中华永远在我的血液里跳跃,中华子孙的魂魄永远结系在中华的命运上。

看的是有关黑奴命运的书,竟联想到自己,是不是想岔了?

在北京的家里,没有找到书的第二集。下次回家再接着找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719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些子法用》上集 转载 喇荣课诵集

原文地址:《些子法用》上集作者:周游大师《些子法用》上集 前言风 水之术,由来甚古。迨及唐未(筠松发玉函秘笈),始盛于宋、明、清,流行于东南,迄今百家争鸣,是是非非,用之无凭。由来真诀甚少,皆须口授心传。尤其些子法用潜于民间已久,人们一直

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 尘埃落定 阿来 txt

重写前言笔者空闲时回忆起三年前写过的这篇文学评论,遂重新拿来读之。文中有许多纰漏谬误,我已重新加以更正。张冲二零零九年六月二十日 摘要笔者通过个人的见解对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做出了一些不成熟的认识。从小说中,我看到了西

小说《红岩》中“疯老头”华子良原型的英雄人生 红岩原型

小说《红岩》中“疯老头”华子良原型的英雄人生韩子栋 来源:红岩春秋本文摘自《红岩春秋》2010年04期 作者:潘岚 原题为:从韩子栋身上读懂“英雄”小说《红岩》出版后,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人们争相诵读。而小说塑造的“疯老头”

声明:《读美国小说《根》上集 美国短篇小说选读》为网友温凉少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