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导引法取名通天贯地意为使人体气机贯通上下,气血通畅,阴阳得和则百病不生。本方法共分五节,节节都围绕促进人体气机上下贯通的内涵。
预备式(见图1)
自然垂手 脚同肩宽
百会悬天 略收下颌
眼帘下垂 呼吸自然
舌顶上颚 心静神安
图 1 |
第一节通达经络
此节源出于《易筋经》。术式简要,从通达手足三阴三阳经入手,促进气血流畅,使后节练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垂臂抬掌 指朝前方
腕向外旋 五指伸张
小指领先 四指跟上
脚跟抬起 随后轻放
腕朝内旋 手复原状
|
重复九遍 经络通畅
第二节运转乾坤
此节源出于隋代《诸病源候论》,已有千年以上历史。本节动作通过上下易置导引,能促进身体内平衡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目的。
(1)
双手抱球 上举过头
气贯百会 掌行意随
降自身前 直达足面
掌留片刻 意透涌泉
沿脚后移 足跟为限
上行过臀 腰是终点
双掌横开 迹循带脉
图4 |
图5 |
体侧垂手 继往开来
(2)
双手抱球 上举过头
气贯百会 掌行意随
先循枕区 后降肩颙
经由身前 转向背面
降自背脊 足跟为限
沿足外侧 移向脚前
图7 |
掌留片刻 意透涌泉
图6 |
沿膝上抚 至于腹部
双掌横开 迹循带脉
垂手自然 复为原状
(3)
双手抱球 举手过头
气贯百会 掌行意随
顺体两侧 流注如河
沿足外边 移向脚前
掌停足背 意透涌泉
内侧上行 至腹为限
双掌横开 迹循带脉
图8 |
图9 |
自然垂手 复为原态
说明:气贯百会后,双手顺体前缓慢下降,降至下肢时,屈膝缓慢下蹲;双手上行时,再缓慢站起。每次双手上行至腰(腹)部时,沿带脉至体侧恢复原状。注意,意念应随手掌移动而行。
第三节 气注丹田
丹田者,气之“田”也,非一点或一穴,乃是一片空间,人体气机旺盛活泼之处。三田之说源出于《黄庭经》,本节导引法接上节后使三田留意注气,犹如赛车在中途加油,能促进体内气机运转活泼。
(1)
肩手后移 翻掌举臂
意在天穹 怀抱清气
中指点按 山根注气
停留片刻 双手下移
(2)
复原如初 翻掌举臂
意在四方 怀抱清气
点按膻中 二次注气
停留片刻 双手下移
复原如初 翻掌举臂
意在大地 怀抱清气
(3)
注气双掌 不用点按
图10 |
左掌在下 女性相反
图13 |
图12 |
图11 |
说明:肩手后移是指双手心向后,先向后摆,手心相对,再翻掌成手心向前。每次注气完毕后还原,再做下一次。
第四节 鼎立培本
此节源出于《性命圭旨》之“立禅”,但功用不同。此节动作通过下蹲和意念下守,激发人体气机上下沟通,引心火以归下丹田而改变上盛下虚之体质。
微弯双膝 两手前移
腹前抱球 尾椎柱地
形同三足 等边鼎立
舌顶上颚 下田留意
知而不守 若即若离
时间长短 因人而异
始则稍短 切不可急
图14 |
逐步沿长 渐进循序
说明:所谓尾椎柱地是指意念,在意念守下丹田时,不要用意太强,要似守非守。开始时时间要短,5或10分钟,以后稍稍延长,半小时一小时皆可。
第五节 返朴归元
此节源出于明道家《性命圭旨》,本为卧式导引法,用于结尾收式,使气机正常归体。
元气珍贵 切勿浪费
返朴归元 莫忘莫废
双掌重叠 置于神阙
右掌在上 女性相反
略停片刻 心静神安
掌心贴体 瞬时旋转
由小到大 呈螺旋状
默念口诀 每遍一环
九圈完毕 反向旋转
由大至小 回归脐上
略停片刻 功行圆满
上述五节导引方,动作如行云流水,用意如清溪淡流。久习之,经形调、神随、变通、升华四个阶段,可使身体健康状况大为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