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人气质
楷模作用
黄埔军人自有黄埔气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具体是1958年的夏季,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在“八一”建军节前夕,在省军区大礼堂举行招待演出,招待南京军区所属部队团以上干部,观看话剧《东进序曲》。这是一部描写抗日战争时期,江南新四军挺进纵队占领江北郭村为桥头堡,以便接应主力渡江挺进苏北抗日。在汪精卫、韩德勤等势力的挑唆下,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李长江、李明扬部队进攻新四军挺进纵队,我新四军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与二李进行团结、斗争、打败了李部的进攻,迫使二李回到谈判桌上,最后双方化干戈为玉帛,捐弃前嫌,共同抗日。
《东进序曲》剧照
新四军代表黄秉光到江州和刘大麻子谈判。
南京是著名的三大火炉,溽暑如蒸。气温高达摄氏40左右。当时剧场内没有空调设备,只有几个吊扇在运转,下面稍许凉快一点的座位上坐的几乎全是军区首长。其余的观众挥汗如雨,土八路出身的“李云龙”式的干部们有的坦胸露乳,有的脱光脊梁,有的翘着二朗腿,还有的干脆蹲在座椅上,把裤腿挽得高高的,每个人手里不是蒲扇就是折扇,摇得花花直响,游击队的作风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观众席的一个角落里,静静地坐着几十名军官,没有一个人卷胳膊捋袖子他们军容整齐、就连风纪扣都扣得好好的,挺胸端坐,双手都规规矩矩地在在膝盖上,直到散场始终如此。
原来,他们大多是在解放战争中投诚和被俘虏的黄埔出身的中高级军官国民党军官,被精挑细筛,后留在南京军事学院任教员。他们之中,在国民党军队中军阶最高、级别最高的要数第22兵团司令官、中将郭汝瑰、其余少将级别最多,如第119副军长赵秀昆等人。
黄秉光舌战群儒是《东进序曲》经典一出
据曾经在南京军事学院任过教员的原华北傅作义部队的田昭林研究员说:“当时军事学院集中了旧中国各派系军队的精英分子,其中素质最好的要数黄埔军人,无论是战术理论、战术素养都要高出其他军事教员一筹;在文学水准、道德修养等方面与众不同,一看就受过正规化的训练,尤其注意军容仪表言谈举止,都是较突出的。”
黄埔军人素质是怎样培养的呢?
先看校长蒋介石的仪表。蒋介石是一位现代军人,作为军人的他穿戴以戎装为主。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出现在学生面前:挺直的身板上总穿一身灰色布军装,武装带、高筒皮靴,风纪扣扣得十分整齐。无论是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还是向军校生训话,这身行头是不变的。即便是休息或傍晚,蒋介石领着幼子蒋纬国和夫陈洁如在黄埔岛上散步,衣着也是如次。
蒋介石还效仿希特勒,找人特制了黑色的斗篷,人们称它为黑大氅。外出时披在身上;进入室内就脱下来交给侍从。
黑大氅衣料和制作都十分考究。大氅修长,披在身上可以过膝,用黑色呢子制成。宽大的领头是黑色平绒,冬天还装上紫貂、水獭之类的裘皮。蒋介石的黑大氅披在身上,显得潇洒大方,不少国民党高级将领学习蒋介石,也仿制黑呢子或黄呢子斗篷。陈诚、张治中、何应钦、杨杰等人都有类似的大氅。抗战前后,蒋介石用英国马裤呢又制成黄大氅,穿上也很威严、神气,当时他的步将纷纷仿制,都想学习蒋介石的风范与派头。
蒋介石的第三任夫人陈洁如说,蒋介石的黑大氅是她设计的,专利应该属于她。而蒋介石的贴身卫士说:“蒋介石的黑大氅,是专门请南京高明裁缝,仿照日本高级将领的服饰特制的。”
其实蒋介石在北伐战争时就穿黑大氅了,与之同行的苏联顾问也身披同样的黑大氅,看来,蒋介石的黑大氅是学苏联的,苏联卫国战争著名骑兵将领夏伯阳等都穿着类似的大氅。
蒋介石成为国民政府主席以后,在不同的场合,穿戴不同的衣服。他在办公室里,经常穿草绿色军便装或浅灰色中山装。参加重要会议、活动或接受外国驻华使节、会见外国重要的客人时,他一定要穿传统的蓝色长袍、黑色马褂。回到自己家乡溪口时,就穿一件长袍,表示自己只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而已。
蒋介石在日常穿戴是十分注意仪表整洁的。他有时自己刮脸,嘴唇上的小髭须和头上的短发,都由侍从室人员专门修理。他对下属人员也都是这个要求,尤其对黄埔军校学生和侍从室人员更是要求严格。要求他们头发和胡子都不能留长,要经常修剪和梳整。他从不解扣敞胸,即使在热天,连风纪扣也不松开,衣袖也不卷起,从无不修边幅之态。
上面所说的发生在南京湖南路省军区大礼堂里黄埔出生是军人观看话剧的一幕,从这里就可以找到答案。
蒋介石有个洁癖,每逢出席大会和外出巡视时手上总会戴上一幅雪白的手套。到黄埔军校视察时,他偶尔会伸出戴白手套的手指,去摸摸门窗,如果摸到灰尘,他就会恼怒发火,当场严厉训斥负责人。
蒋介石也经常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生宿舍是他常去的地方,穿行在拥挤的床铺之间,忍受着沉闷的空气和浓列的汗臭,事无巨细,一一指示到位,从饮食卫生、寝室卫生、厕所管理一直琐碎到床应该如何铺,袜子、绑腿应放何处,痰吐在什么地方,痰盂里的水应放多少,都不厌其烦无一漏过。
“蒋校长真是婆婆妈妈。”有人在暗中低声嘟噜。
蒋介石在黄埔军校举行清洁卫生检查时,对学生讲评训话:“在学校里为什么要检查呢?检查的性质及意思在什么地方呢?因为第一。要注意卫生,使得全学生的体育发达,没有疾病。第二,要保存要保存物品,使得学生整理一切事情,珍惜物质。”检查的目的与意思,虽不仅这二种,而检查的种类是很多的,如细蜜检查、特别检查、兵器检查、服装检查等……如果在学校里面不注重卫生,不保存物品,一到带兵打仗的时候,必定发生许多的弊病出来。……今天有几个寝室里,有袜子放在绑腿外的,也有绑腿放在袜子外的,实在是不整齐的很。以后安放物件,统统要有一定的地方,不可乱放,务须归于一律,不可稍为参差。”
蒋介石的的这些做派是和他早年在日本留学军事受的教育有关。他说:“从前我在军队做士官的时候,官长来室检查,你们猜是怎样检查的呢?官长双手带了一副白色手套,在门棂上及窗棂上最有尘埃的地方抚摸,如果白手套上没有一些污点,方才算是清洁,否则还要学生重新扫除过,他检查的严密如此。”
蒋介石年轻时也很放纵自己。“二次革命”失败后,也曾在上海的长三堂子里曾荒唐了一阵子。他的爱妾姚冶诚就是上海青楼里的红姑娘。陈洁如也是他拼命追到手的。陈洁如和他分手之后,与蒋介石的爱和狠交织于心中,无法释怀,于是写了一本回忆录,其中包括蒋介石染上梅毒的事情都爆料出来。其实,蒋介石在做黄埔军校校长已及以后担任北伐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总统时的举止言行、生活作风都是比较严肃的。
蒋介石的生活起居都的很有规矩的,自我节制力很强。他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盥洗沐浴、动作敏捷,不超过十分钟,保持着军人的作风。接着稍饮牛奶之类的饮料。还有一杯参汤,却置而不喝。他对宋美龄说:“参汤是好东西,但熬起来很麻烦,如果和日本人开仗,我去前沿阵地视察时,忘记或没有条件带着它,而我又养成喝参汤的习惯,那我就会很难受的。”
蒋介石本人不饮酒,在宴会或应酬场合,只倒一杯白开水,象征性地举杯;他不乱搞女人、不奢侈、不腐化,这都和他做黄埔军校校长榜样力量有关。
蒋介石对自己的学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他做了国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总统,但他似乎最喜欢黄埔生称之为“校长”,几形之中就拉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徐向前回忆:“黄埔军校开课以后,他每个星期都要到学校来,要找十个同学见面,谈上几句话,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和蒋介石单独见过面,谈上几句话。当然见面谈话时间有长有短。他坐在办公室,要学生站在他的门外,一个个叫进去问话。我们山西十个人,蒋介石都单独谈过话。他总是用尽手段笼络人心。他也常常训话,每一次都说到三民主义,讲多了,人们都腻了。不过蒋介石通过这种个别见面和谈话,认识不少学生,也拉拢了不少人。……”
其实,用这种笼络人心的办法对当时的军阀都得心应手。像西北军总司令冯玉祥经常在口袋里装几把炒花生,遇见士兵则亲切地喊他的小名,抓一把花生让士兵吃。如果有士兵家里遭了灾死了人,老冯就从掏个10块、8块的接济一下,再多就没有了,他会把口袋翻个底掉,一副让你不得不信的模样:“你看,真的没有了。”他对士兵训话时问:“弟兄们,你们为谁打仗?”士兵回答:“为冯总司令打仗!”冯玉祥会说:“我是一个穷小子,我们为穷小子打仗!”
从此对比,蒋介石是在亲和力上加上主义的力量;而西北军、包括东北军对主义信仰教育不十分注重,所以在抗战当中,条件一艰苦,就失去凝聚力,有奶便是娘,才造成降将如毛,降兵如潮的现象;反观中央军整师整团投降日伪的就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