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是什么意思?
飞身抱月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我们常把这句话翻译为“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笔者觉得很不够。首先很明显,追悼先人与厚德没有必然因果,不能说一个人只要心里惦记祖先,经常祭祀,就会有了道德,就会变得忠诚。
我们之所以这样理解,可能与曾子的生平有关。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所以,人们看到这句话,很容易联想到孝道上去。
要弄清楚这句话的本意,必须先弄清楚道德是怎么回事。
道德,本是“道”与“德”两层意思,明道践道就自然有德了。道,即规律,包括每件事情的具体规律,和天地人总规律。实际上,二者是一回事,总规律含于具体规律中,通过具体规律表现出来。做人做事秉承规律,不违天道自然,就是有德的表现。
心即理,本心即天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就是有德,违背本心良知,就是无德。
所以,民众要有德,要达到“民德归厚”,其必然逻辑就是要使民众悟道并按道践履人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慎终追远,终,是终极,远,是源头,应该理解为终极关怀,即对宇宙人生本根、本体、源头、总规律的追寻。只有人们除了现实关怀之外,还能超越现实,精诚关怀世界的来龙去脉,弄明白世界人生的真谛,悟到茫茫天地、芸芸众生中有个不容侵犯的总法则,违背它就必受惩罚,这样,民众才有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从善如流,自然有了厚德,社会也就和谐了!
另外,按照陆王心学心即理的观点,天道即人的本心、良知,只有体悟良知,一切按良知做人做事,才是厚德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