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淳于髡貌寝志学成辩才

求学高名传董子,三年不窥园。文坛崇大儒,所
以祀春秋。

  董仲舒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他以“三年不窥园”的精
神学习知识,终成鸿儒大师。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天资聪颖,三岁就能背诗写字。虽然他生在富贵
之家,可董太公从未娇惯他,四五岁时就循规蹈矩地管教他,
七岁就上学堂念书了。《春秋正义》、《公羊义疏》两书记
载,孔子将《春秋》传卜商(字子夏),卜商授予公羊高,
高传子平,平传子地,地传子敢,敢传与子寿。《孝经》说,
子夏传与公羊氏五世,董仲舒、胡毋生同为子夏六传弟子,
都是公羊寿的学生。当时广川国与齐郡中隔平原郡,公羊寿
为齐郡人,小时候董仲舒就赴齐国向公羊寿学习《春秋》,
学习孔子的儒学。

  董仲舒在董学村接受了相当于小学和中学的教育。董仲
舒在董学村接受了很长时间的学校教育,也在此自学过。随
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他读书的范围很
广,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的书都读。

  董仲舒受先秦时代知识分子观念的影响,满怀抱负,志
在治国平天下,愿使满腹经纶化为治国安邦的韬略或国策,
使天下百姓备受其智慧的恩泽。

  董仲舒熟读涉及天下藏书,以酬报国之志。在他所读的
书中,董仲舒认为《春秋经》是最适宜治国安邦定天下的。
《春秋经》实质是一本记载鲁国历代帝王治国成败的经验和
教训的书。所以,董仲舒从小就熟研《春秋经》,以实现自
己的远大抱负。

  董仲舒少年时酷爱学习,成绩之优秀在董故庄一带是出
了名的。他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
上,他冥思苦索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高招,在宅后修
筑一个小花园,这样可以让孩子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第一年,董太公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看人家的后花园
是怎么建的,一边准备砖瓦木料。宅基地不小,花园可盖得
大一些。头一年盖,园里绿草如茵、花香鸟语、蜂飞蝶舞。
他姐姐多次邀他到园中玩,他手捧竹简,只是摇头,继续看
竹简,学习孔子的《春秋》,背诵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小花园里建起了假山。邻居、亲戚的小孩都去
假山上玩。小朋友们叫他,他连动也不动。他低着头,用笔
刀在竹简上刻写文章,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后花园建成了。亲戚朋友邻村的百姓纷纷携儿
带女前来观看。父母叫他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未理睬。
八月十五是合家团聚的日子,晚上董仲舒全家人都在吃月饼
赏月,可是左等右等也不见董仲舒的踪影。他母亲急忙派人
去找,到书房一看没有,原来董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机,又
到董学村去找先生公羊寿研究诗文去了。

  史记“三年不窥园”的典故即由此而来。作者近期也看
到“三年不窥园”的其他说法。有的说,董仲舒举家南迁到
长安,因为他从小研究儒学,精通《春秋》。当时汉武帝提
倡儒学,下了一道令,即不懂儒学的人不能当官。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淳于髡貌寝志学成辩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8496.html

更多阅读

历史 重点复习——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2)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内容(1)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彬10年献血48次患癌无钱治上街乞讨 董仲彬现状

从2002年开始,云南昭通男子董仲彬陆续献过48次血。他本来愿意继续献下去,但是,身患癌症又无钱医治的现实,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半个月前,他放下尊严,带着伤口,在昆明街头摆开一排献血证,开始乞讨……图片拍摄于5月22日,昆明,路人向董仲彬

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一、生 平董仲舒(前179一前104年),汉广川(今河北枣强)人。我国汉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和儒学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董仲舒生在富贵之家,7岁就上学堂念书了,少年时

董仲舒的人性论 王守仁是哪个朝代的

照董仲舒所说的,整个宇宙的变化和运行有一个总的目的,宇宙间每个事物的生长变化都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总目的服务。董仲舒认为宇宙的最后目的是生人和建立封建主义的社会。他认为,人是天的副本,是宇宙的缩影,因而人也是天地的精华的体现。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 三纲五常五伦八德

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源于其神学化的儒学。董仲舒从"天意在任德教而不用刑罚"的观点 出发,十分重视道德教化,他把道德教化视为防奸止邪的堤坝。所谓道德教化就是在全社会 进行儒家伦理教育。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就是君臣、父子、兄弟、

声明:《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淳于髡貌寝志学成辩才》为网友眺望未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