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凡是熟悉金刚山的人,沿着漳浦的海线,绕到山南,回看山峰,就会惊奇地发现,这俗称海金刚的南峰,其实更为峭峻,更为雄奇壮美,别有一种神韵.
海月岩位于沙西镇土楼村北,金刚山南麓,背依巍峨的高山,俯瞰瀚的海湾,其间巨石峥嵘,古木箫森,多有天然的石洞石棚,相互交错,互为通达,内中山泉长流,寒气沁脾,不知何代何时何人发现了这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隐居在这里,修仙炼道,到了南宋咸淳间,僧人开始在这里建造寺庙,置买田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明代中期,寺庙衰败,嘉靖间田产被官府拍卖贻尽,岩寺破落,堂室残败,风雨不蔽,碑石委地.僧人星散,明万历间,漳浦兴教寺和尚性德经过此地,不忍佛家圣地破败至上此,就出资赎回,几经重建.形成了现在这样的规模.
从山脚下沿着石条铺成的小路,走到半山腰,在路边的岩崖上,就可以看到"离垢","欢喜地"楞迦深处"之类的石刻了,使游人意识到正在一步一步告别世俗尘寰,摆脱人间烦恼,进入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在以几块巨石组成的岩寺大门---"不二门"前,刻着"建路记:古路行元辰,大明乙亥秋,性德移开此,圆通便客游,由此可知,路建于万历三年,也就是1574年,
不二门是海月岩的山门.两边的对联是:青莲布地开三岛,巨藕通天只一门,使人感到到了这里,你已别无选择,而客观上这也是进入海月岩最便捷的路,仅从两旁峭峻的山崖岩石也能意识到这一点,
海月岩的主体是以一天然石棚构筑而成的,巨石长约三十米,高约十米,形成了一个深宽均约十米的石室,于东面构筑墙体,石门,形成了一个三开间的佛殿,主殿奉祀释迦如来,右配殿祀伽蓝,左侧配殿有密洞通往岩寺顶,每当中秋月明,月光照在岩寺前的羊角潭中.会返映到如来胸部,蔚为奇观,称月出窥禅,寺门框的对联也写道:"天地生成石布兰场真佛境,江山毓秀波呈海月照禅心,"海月岩由此而得名.所以每到中秋之际,香客游人都趋之若鹜,常恐人满为患,
岩寺的左侧也是一个小石室,称梁山神祠,人工构筑的门框上一头刻:入此门生惭愧想,覆斯地发菩提心;另一头刻:鸟语空空谷,松荫寂寂门.说明这小小的神祠实际上也是岩寺的门廊,或是三门,它确是进入岩寺的必经这路,神祠中主要内容就是一个雕于崖面上的“大兴建海月岩碑记”,以及海月岩内外十景刻石,可见神祠还起了碑亭的功能,保护着岩寺中最重要的石刻。
神祠与岩寺构成了一个整体,两者相互呼应,使岩寺有所隐蔽,不会直接暴露在世人面前,增加了岩寺的庄重感和神秘感.在经历了一段崎岖的石阶之后峰迦路转,曲径通幽,进入佳景的感觉,这岩寺和神祠都是性德于万历丙予年修建的,性德为十都留塘人,俗姓曾,法名性德,别号仰楼,他来这里开创时带来了父母亲, 实际上是全家修行,最后同归于此,性德死后,就葬于岩寺前,墓是以花岗石雕刻的仿木结构,他的母亲也同葬于此,从墓两边的对联可以看出性德非凡的才华:日玩千江水,夜观万盏灯;山依人出色,海得月光辉.以及为他母亲写的:寸草心怀哺劬恩未报,九泉地报椿萱根本同归.表现了他对母亲的无限深情,作为一各僧人,似可认为是六根不净,但作为一个人则是可以称道的.
第二次对海月岩作出贡献的是清咸丰光绪间的珠衣,珠衣与性德也有相似之处,他父母早逝,艰难困苦之际,投奔海月岩,首先求得师傅的同意,带来了父母的灵牌,四时奉祀,这才削发为僧,并成为海月岩的主持,同治六年,他见雷雨毁坏佛堂,便一面筹足资金,先后修建了澹云室,祖堂和沙弥阁
如果穿过不二法门,走到梁山神祠前,右边的几条石阶就会把游人引向澹云室,到达澹云室必须穿过一个以两块大石头架起来的门洞,佛室主体也是以一块巨石为顶,前面略加构筑古石壁,石门,形成了一间深宽均五米的小堂室,与海月岩寺有异曲同工之妙,门框上刻着"云根兰若;的堂名,两边的落款写明,澹云室始建于明天启间,清同治七年珠衣重建。
珠衣同时修建的沙弥阁位于海月岩寺的右侧,为二层土木结构的小楼阁,以后被改为观音阁,称东碧寺,成为女出家人的领地,庵前有一棵五色茶花,据说已有数百年花龄了,至今年年开放,且花分五色,极其娇艳,恰如其分地使尼姑庵增添了一点女性的色彩。
海月岩周围峰奇石怪,前人根据自然形态定名为卓石桥,大山岩,知已止洞,地涌温泉,金岗翠拥等内外十景,均依景题刻,全岩区现存各个时代的题刻五十多处。
走出观音庵往南便是海月岩的石刻区了,这些石刻从艺术价值上讲,明万历间进士官至云南参议的刘庭惠题写的功德泉诗最负盛名,功德泉位于寺后,长年有清泉从山洞中渗出,清洌无比,前人在这里构筑一个小池,以供洗涤饮用,刘庭惠的诗写道:“何来圆觉隐西天,布地先开玉井泉,错落瑶华诸念净,空明石乳一方禅,雨花飘向经堂寂,法水纷披讲钵传,认取元劳因彼岸,洹河沙数只涓涓。”好的书法,好的诗篇,使功德泉的水更清,名气更大起来,
一泓山泉,成为海月岩的一个重要景点。
而功德泉南侧的梵文石刻则因为是印度古代文字,少为人所识,实际上刻的是佛家的“奄嘛呢吧咪哞”六字真言,当初如来就是用这六个字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在海月岩的紧南端,有一块呈象形的巨石。朝南的一面刻着观音浮雕立像,观音脚踏海浪,面对着漳江口的石矾塔,东山湾的万倾波涛,称洛伽景。浮雕石刻工艺十分精巧,观音形象慈祥端庄,旁边又有性和德的题诗,诗画并重,极富艺术感染力。
浮雕石刻是石窟中重要的表现形式。石窟起源于北方的石窟寺,大多在山中开辟寺庙,以诸多的石雕石像组成佛像的群体,佛教南传以后,南方坚硬的花岗石加工困难,无法照抄工程浩大的北方石窟形式,遂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创造出南方类形的石窟文化,而以天然的石洞石棚作为佛殿,雕刻石佛和众多的碑刻,都是对北方石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东南沿海诸多的宗教石窟中,海月岩是较早开拓且历经数代的重修和扩建形成的,岩寺凭借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石洞、石棚和岩石,树木,泉水等资源,构筑了一座座颇具特色的宗教石窟,留下了几十处历代石刻,布置了一处处引人入胜的景点,此外,在路径的建造设置,各处景点的布局关系,自然环境的依托借用等方面,也都颇具匠心,因之无愧于这座名山,无愧于七百年的历史,而成为闽南地区著名的宗教和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