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廳九井/九井十八廳(府第式/殿堂式)
十廳九井又稱九井十八廳,建築是屬客家堂橫式圍屋之一,是類似中原漢族府第風格的殿堂式民居建築。它採用傳統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結構,布局嚴謹,講究座向,主次對稱,外型堂皇美觀具有科學、藝術和實用價值。
十廳九井建築結構是在中心軸線上爲二堂(廳)或三堂,最多者達五堂,基本上是兩座完整“四合院”縱向合併與擴充,大型的有四進四座形成八廳相向格局,人多一點的五進都有,多爲豪富或顯宦的人家所建造的,其中自家無功名者,門樓屋頂不得飛簷起翹;若有起翹飛簷,則稱大夫第,故又稱府第式。有進士銜頭所建造的,稱“進士第”。
其主要特點是屋內廳堂多,天井多。廣東豐順當地民眾習慣稱這種民居為“十廳九井”或“九井十八廳”。在布局上,沿中軸線分上中下三個大區,以中心向兩旁分成許多生活單元,進門沿中軸線依次為下廳堂、天井、上廳堂等;天井兩旁各有側廳,廳後有横屋。大門前有晒場用的禾坪及一口半圓形池塘,屋後有小山,圍尾規格有大有小,大的建成九廳十八井。屋前是一口半月形池塘,這既有利於屋內排水,又可養魚和灌溉消防水;屋後建有一座半月形土丘,叫“花頭塋”或“化胎”或“花胎”。塋上用於種植風水林,以保護房屋免受風沙襲擊和調節小氣候。
這種殿堂式建築用料講究,採用三合土或青磚為牆,雕梁畫棟,工藝精美。一座大型的殿堂式民居有上百個房間,可供一二十戶上百戶口人居住。廁所、柴草間,畜欄一般都在住座屋兩側一定距離地方。蕉嶺廣福鎮樂幹村有一座鍾姓九棟大屋建築,是始祖百歲婆創建於清康熙年間,九廳十八井,占地達4000多平方米。整座建築圍牆以石灰、黃泥、沙石夯築,高2.8米,厚0.3米,前後共開6個大門。揭西五龍鎮龍江村有進士第,是清代彭如幹、彭如懷兩兄弟同登進士後,於乾隆十年(西元1745年)興建。由兩層並列三進院落組成“九廳十八井”,進深48.9米,面寬41.4米,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以下圖片是廣東豐順縣埔寨殿堂式客家圍
12、合面槓
合面槓基本上是由若干棟東西縱向的長列樓房,而以較低矮的廊廡相連接組合而成,就像舊時的槓檯一般,故得名。客語一橫稱一槓也寫成一杠,一棟房屋也稱一槓屋,因此長列樓房組合而成的建築就稱“合面槓”。國父孫中山先生所寓居的「愛春廬」,即是一種簡單的二槓樓。
槓式建築各列之間隔以狹長的天井,天井朝東一端設門廳出入,依組合的樓房列數分別稱爲“兩槓樓”、“三槓樓”、“六槓樓”,至多達“八槓樓”,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梅江鎮伴坑鄉的六槓樓。
13、槓式圍樓
槓式圍樓是客家民居中較爲簡單的一種類型,因其縱向排列,山花朝前,又因縱列式橫屋如同轎子兩側之杠杆而得名。大型合面槓建築聚族而居,將數幢平房及水井等生活設施築高牆圍護起來,牆基以粘士、石頭壘砌,寨之間互相策應。槓式圍樓,在粵東的梅縣、大埔分佈較多,其他地區也有零星分佈,香港地區的槓式圍樓多在形式上有變化,而且小巧玲瓏。如梅縣鬆口溪南鄉的上、中、下寨與崗坪,平遠的寶珠寨以及和平的烏虎鎮等。因此合面槓圍成了客家寨圍式建築故稱槓式圍樓。
槓式圍樓中,堂屋被夾在槓與槓之間,顯然誇大了“槓”,縮小了“堂”,擡高了“槓”的高度。但在平面佈局上,堂仍具有決定朝向的作用,而且必須正對大門。
槓式圍樓與圍龍式圍屋在建造原則上有所不同。圍龍式圍屋是先建堂屋,後建橫屋和圍龍,隨著家族的興旺不斷向外擴展。而槓式屋的建築原則是,根據經濟條件,首先建造最簡單、實用的槓屋,留出空間待經濟條件許可後再建造祖堂。有功名的也可建成“大夫第”。另一因素是受到風水地理的影響和限制,風水先生根據陰陽五行測算建造屋式,如梅縣白宮丘氏大夫第“牛角屋”,本是六槓屋,根據山形,在邊槓屋末端加建圍龍,圍龍僅包一半,並未圍攏並且在堂屋後簷牆兩側挖圓形水井象徵牛眼,成了“牛角屋”。槓式圍樓,在粵東的梅縣、大埔分佈較多,其他地區也有零星分佈,香港地區的槓式圍樓多在形式上有變化,而且小巧玲瓏。
梅縣白宮丘氏大夫第(槓式圍樓)
14、贛南金包銀
贛南圍屋、又稱“土圍子”、“水圍”。主要分佈在龍南、安遠、定南等縣。贛南圍屋從最簡單的一明兩暗三間過,發展到兩堂兩橫、三堂兩橫、直至九進十八廳那樣的大房子。圍屋以龍南縣的最具代有性,也最爲集中。據不完全調查統計,往往一個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圍屋。形式上除大量方形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龍屋式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式圍屋,近圓形圍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規則的村圍。
它與閩粵圍樓最大的區別是防禦功能更爲完善,圍屋四角所建的炮樓,其功用顯然是爲了便於警戒和打擊已進入牆根或瓦面上的敵人。這些炮樓形式多樣,不僅建在四角,有的還建在牆段之中,如同城防之“馬面”,還有的則在四角炮樓頂層,再抹角建一單體小碉堡,從而完全消滅了死角。
另外贛南圍屋與閩粵圍樓的區別是牆體大多採用俗稱爲“金包銀”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牆體用磚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內牆體用土坯或夯土壘築。圍屋樓層一般比圍龍屋高而較土樓低。
贛南土圍子燕翼圍 贛南土圍子烏石圍
15、圍龍屋
圍龍式圍屋的分佈,以客家聚居腹地興寧、梅縣爲中心,向周邊輻射,衍播東江流域以及環珠江口的深圳地區。圍龍式圍屋是廣東客家民居中數量最多,規模宏偉,集傳統禮制、倫理觀念、陰陽五行、風水地理、哲學思想、建築藝術於一體的民居建築。
圍龍屋是屬堂橫式圍屋的一種,以殿堂式建築為基礎,再擴大殿堂式的建築。其主要特點是在殿堂式建築屋後“化胎”後再圍建成馬蹄,叫“圍龍”,一般為一圍的一條圍龍,甚至有多達二三條圍龍的大型圍龍屋。圍龍屋是客家地區一種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築形式,是除客家地區之外看不見的。它與北方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杆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中國民間五大傳統民居建築形式。他的建築和設計藝術之獨特,給客家地區帶來了濃郁的鄉土風情。
圍龍屋的整體平面基本上是一個大的橢圓形,接近現代的田徑體育場。中間主體部分爲房屋建築,屋前爲長方形禾坪,再往前是半月形池塘。屋後是半圓形的山坡或林地,種有翠竹樹木,稱“花台”、“塋背”,按風水迷信說法,是“來龍所在”、“頓龍”的地方,俗稱“屋背頭”或“屋背伸手”。半圓形的伸手和池塘合二爲一的結合,象徵太極的圓,融天地、陰陽於居宅一樓之中。
圍龍式圍屋的主體是堂屋。所謂堂屋,即中軸建築爲方形廳堂,最少的爲二堂,一般三堂,堂與堂之間以天井相隔,上敞堂爲祖公堂,中堂爲議事廳,下敞堂進深小,呈長方形,爲門廳。堂屋兩邊有襯祠,一般以巷徑隔出明間、次間、梢間和盡間。堂屋兩側爲橫屋,後面建半月形的圍屋連結橫屋,半月形內爲花頭。有二橫一圍龍,四橫二圍龍……,最大規模的爲十橫五圍龍。圍龍式圍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後高,突出中軸堂屋,蔚爲壯觀。門前爲禾坪,前有低矮的照牆和半月形的池塘。圍龍式圍屋整體呈圓形,猶如陰陽兩儀的太極圖,寓有天圓地方的意義。圍龍式圍屋圍數的多少,取決於家族的發展狀況和地形位置等因素,一般在初建時僅一圍,以後不斷增加。
興寧寧新劉氏大劉屋(圍龍屋)
圍龍屋在客家地區現存較多,較爲出名的圍龍屋列舉如下。
(1)興寧西郊圍屋:在興城鎮西郊。建於明代,二堂十橫四圍圍龍屋。橫屋之多極爲罕見。三合土夯築。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
(2)梅縣溫公祠:在丙村鎮。建於明嘉靖十九年(西元1540年)。是三堂八橫三圍的形完整的圍龍屋。三合土夯築。
(3)梅縣花園樓:在松北鎮下店村,建於清乾隆年間,原名源遠樓。爲三堂兩橫圍屋,外置圍牆環繞,總面積2856平方米,圍內共有90個房間,後進爲三層樓閣式。
(4)梅縣世德堂:在松口鎮銅琶村,由來自閩西上杭官田的李氏建於清代。三堂四橫加兩圍及外護宅的大型圍龍屋,占地1萬多平方米。其外圍牆和內部大多主牆以三合土于夯而成,厚20-40釐米不等。共有72個天井、108個廳、500間房。門廳有穹窿頂藻井,中堂天屏前有金漆木雕獅子,天井壁上有動物圖案石板浮雕。其裝飾之豪華爲民宅所罕見。
(5)蕉嶺羅氏大圍屋:在廣福鎮栗壩村,自清嘉慶年間起修建多次,第二、三排圍龍分別建於民國31年(西元1942年)和1954年。爲二堂四橫三圍圍龍屋,有房間300多個。
(6)梅縣宋湘故居:在白渡鎮象湖村。建於清代。坐東朝西。爲三堂二橫圍龍屋。建築面積約 2000多平方米。
(7)梅縣南華拔翠園:在南口鎮南龍村,又名光裕堂。坐北朝南,爲閩西上杭潘氏建於清代。爲三堂四橫加2橫屋。大龍橫屋的內兩橫爲單屋,外兩橫爲兩屋,每橫10間,共60間房。後圍龍兩圍共48間房,中堂面積達到90平方米。與橫屋相連又有兩座子圍,總平面顯得平穩和氣勢恢宏。全樓內外牆均爲三合土乾夯,厚20~30釐米不等,木、石構件較樸素。
(8)豐順篤慶堂:在東鄉口鋪村,米氏建於清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三進四橫兩圍圍龍屋,占地5472平方米。內有11個廳、16個天井和65個房間。屋頂鑲琉璃飾件。大門立石鼓,正面牆壁兩邊嵌有麻雀戲梅圖案石雕,外簷彩緩圖案。
(9)蕉嶺培養堂:在文福鎮淡定村,爲丘逢甲故居。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坐東向西,二堂四橫圍龍屋,占地1800平方米。
(10)大埔光祿第:在西河鎮車輪枰。爲清代著名南洋僑領張弼士故居。光祿第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西元1908年),竣工於民國八年(西元1919年),爲三堂四橫一圍的圍龍屋,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有18個廳、13個天井、99個房間。裝飾精致,中廳梁架及大門梁架上有金漆木雕。
16、碉式圍龍屋
有一部分圍龍式圍屋,出於防禦的需要,在外橫屋前後建碉樓,碉樓往往高出堂屋一層,故又稱之爲帶四碉樓的圍龍式圍屋,有功名的也稱大夫第。如和平安坳鄉九子村奉政大夫第,是清奉政大夫林適中建於清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坐北向南,占地6千平方米。爲三堂兩橫圍屋。四角置角樓,大門陰刻石匾“餘慶樓”。在梅縣南口鎮南華村的又廬,建造於清光緒三十年(西元1904年),坐西向東,爲三堂四橫屋,“九廳十八井”。後進爲二層樓閣,兩隅建有高4層角樓。圍牆三合土夯築。室內裝修講究。
梅縣南華又廬
梅縣南華又廬外觀
17、正方樓/四角樓
方形圍樓也稱“四角樓”,四角樓有多種形式,又有正方形和長方形,一般方形土樓和粵北的方形碉樓之分等等。
方形圍樓的一般方形土樓以閩西及閩粵交界處的廣東饒平、蕉嶺、大埔、豐順較多,高二層至五層不等。是指用數層高的夯土牆四周圍合,圍內各層多爲木結構的通廊式住房,中心成形一個矩形內院的夯土建築,其平面布置原則與三堂二橫式住宅大致相似,但因此種住宅需要緊湊集中,又需要外牆盡量少開門窗而內部房間卻能達到採光的要求,所以在布置上除了中堂設在全宅天井正中以外,房間都沿著天井四周排列,圍繞著天井成“日”字形。
永定遺經樓 大埔湖寮藍氏繩武樓(方樓)
四角樓數量最多的是正方形的單環土樓,樓體高的達三四層。一般以首層爲餐廳、廚房,二層爲倉庫,三層以上爲居室。一層不對外開窗。樓內設水井、米碓穀等等。與大門相對的落地敞廳設祖堂,大型方樓內設戲臺、祖祠,有的還附設私塾學堂。在土樓中,方土樓歷史最長。較爲有代表性的方圍樓列舉如下。
(1)興寧龍頭寨:在下堡區教美村。又名仙人攬鼓。南宋末年黃氏祖先法炳所建。寨址在50米高山崗上,占地約5千平方米,用山石砌基,灰牆築寨,高三層,二、三層內圍廊各長2米、寬2米。寨牆厚0.7米,圍內有水井。
(2)蕉嶺石寨圍樓:在北際鄉石寨村,又稱方樓。爲當地郭姓創建於明嘉靖年間。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高3層13.6米。以三合土夯築牆體,厚約1米。樓內以木構架,分63間。門框上面從二樓斜挖4個嵌以竹筒的護門孔,可往下打槍或淋開水以防護,樓上以條石砌成細長石窗,東南、西北隅各置角樓。天井有公用水井。
(3)饒平德馨堡:在黃岡鎮楚巷辦事處古宮東側,又稱四方寨。建於清乾隆十九年(西元1754年)。占地約6600平方米,灰土混合夯築結構,二層樓房,四角設角樓。天井中建中廳堂一座,前左角挖一方形水井。每間正房門頂都開有一個外圓內方的木窗。傳說此堡爲一蜜蜂地,建築格局是仿蜂巢造型。
(4)紫金桂山圍樓:在龍窩鎮桂山村,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西元1780年),施工長達50年,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主樓略呈方形,四角突出,六層通高20米。一二層以花崗岩條石砌築。以上各層以大青磚砌築,牆厚1.3米。
(5)豐順四角樓:在破田鎮占頭村西面。由陳占華倡建於清代中葉。平面呈正方形,二層圍樓,建築面積1225平方米。牆體基部石砌,3米以上爲夯土牆,樓內三個大廳以圓門相通。第二層設置腰簷平座走廊。全樓有153個房間。
(6)始興滿堂大圍樓:在隘子鎮滿堂村。由經營木材生意的官乾榮所建,開建於清道光十六年(西元1836年),至同治二年(西元1863年)全面竣工,曆27年。中心圍、上新屋和下新屋並列的三座圍樓組成,以通巷間隔,相互溝通,連成一體,占地10800平方米。中心圍分裏、中、外三層,中層四隅設角樓,最高4層高約15米,圍牆首層以河卵石混灰少加糯米漿築構。二層以上砌以水磨青磚,四角以花崗岩條石包砌。樓內共計9廳、12院、6個天井和700多間居室。砌牆用水磨青磚,門框、窗框、井臺、階梯、溝渠均用花崗岩條石砌成。地面採用經過選擇、顔色相似、大小相近的卵石精心鋪砌成多種幾何圖案。樓內柱、梁、仿、門均上油漆,雕梁畫棟、漆金木雕屏風、花格門窗,裝飾華麗,不同於一般圍樓的簡樸少飾。中心圍中層大門兩重,鐵、木門各一重,門頂設蓄水池以禦敵、防火。
(7)五華聯慶樓:在錫坑鎮老樓管理區,爲民初著名足球運動員李惠堂故居。創建於清光緒十八年(西元1892年)。平面四方,四面懸山頂圍樓高二層,四隅置高四層攢尖頂炮樓,均爲灰沙夯築。占地約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樓內爲三進四合院式。
(8)永定縣源昌樓:
李登輝的祖居永定縣源昌樓
18、方形石樓
大埔縣龍崗村泰安石樓,是國內極爲少見的石方圍樓。樓體的防禦工事極爲了得,牆體竟有內外三層,一、二層外牆爲石牆,三層外牆及內牆爲磚牆。樓內主體建築爲平房,三層方形樓房把主體平房懷抱其中,形成樓中有屋,屋外有樓的格局,而樓內格局也別具一格,不僅有祠堂、廂房、天井,樓兩側還各有一座供讀書求學的書齋。
19、長方形樓
梅縣東興樓在梅縣松源鎮何嶺,該鎮地處閩、粵交界處。居於此樓的柯姓已傳32代,此前尚有熊、李兩姓居此,推測其始建於北宋以前。樓呈長方形,長43米、寬32.5米,占地約1400平方米。外牆高2層,牆體下部厚1.2米,就地取用混雜土夯築,沒有夾用牆筋的迹象。僅開啓前、後兩門,窗口不多。樓內四周連成走馬樓式圍廊。門樓廳拱奉祖宗祖位,地廳爲出人口及樓梯口。全樓共有108間房。樓內中央空地建有矮小雜屋,用作廚房、浴室、畜欄、柴草農具、礱碓等專用屋。
始興劉屋圍樓在司前鎮劉屋村。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西元1843年),平面長方形,高五層。占地2000平方米。磚木結構,四角設炮樓。該圍最具匠心之處是2.35米的厚牆中,留有一條寬1米、高3米的牆隙,牆隙中填滿乾燥的沙粒,一旦敵人破牆人圍,沙粒便會自動填滿被挖的空隙以阻止進人。
和貴樓位於梅林鄉璞山村,建於清雍正十年(西元1732年),是南靖縣最高的一座長方形土樓。樓高5層21.5米。每層有28個房間,共有140個房間。樓正中有開一個大門,東西南北四方各有樓梯上下。
天井以小卵石鋪地,左右各有一口水井,水源充足,可供全樓汲用。天井中央建三間一堂式學堂,學堂門上木匾書“興學利後”四字,反映和貴樓祖輩尊學重教,培養人才的宏願。和貴樓高大壯觀,雄偉堅固,頗似古代城樓。
梅林鄉璞山村和貴樓(長方形樓)
20、方形碉樓
方形圍樓的另一種形式是在圍屋四角加建碉樓,也稱“四角樓”。四角樓的主要特點是方形(更準確地講是長方形)圍屋四角加建碉樓。四角樓的外形和內部結構變化多端,粵東與粵北兩地又有各自的特點。
粵東四角樓一般中軸爲堂屋,以三堂居多,左右橫屋和上堂外牆相連成圍,四角建高出橫屋和堂屋一至二層,即二至三層的碉樓,碉樓凸出簷牆一米多。正面三門,中間(堂屋)爲大門(正門),左右兩側橫屋爲小門(側門),門前與圍龍式圍屋的佈局相同,照例有禾坪、前護牆、半月形池塘。禾坪兩頭建出入“轉鬥門”。有些四角樓中間不建堂屋,形成大空間,四周杠屋環列,這種佈局有利於防衛,如興寧崗背“躲世圍”,當地傳說,每逢戰亂或鬧匪,附近村莊的居民遷入該樓躲避固守。
粵北和河源四角樓更富於變化,除碉樓頂裝飾呈各種鍋耳狀外,有帶二碉樓、四碉樓、六碉樓或八個碉樓和一望樓者。
興寧羅崗袁氏善述圍(四角樓) 新豐梅坑潘氏儒林第(六碉樓、一望樓的長方形四角樓)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