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震颤---沉默的孩子,沉默的家
今天下午安排家访。
班主任邵老师提前做好了联系,我们按时出发了。
去过鹏鹏家。
又去了炎炎家。
下一个要去燕儿家。
此时此刻,心情变得越来越沉重。
带着一颗震颤的心,我们坚持着向燕儿家走去。
她家稍远,在天桥附近。拐进一道胡同,见一个比燕儿稍大点儿的女孩正在路边玩耍,上前一问,她热情地指给我们:“那边卖煎饼的就是。”
走过去,见一个低矮的小棚子,门口支一个打煎饼的大锅,摆一张长条桌,桌上放着一些打好的煎饼。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人扎着花围裙,正弯腰推动大锅,打煎饼。
我们上前询问:“您是燕儿的妈妈吗?我们是孩子的老师,来家里看看。”
女人抬起头,声音很小:“是”。
“孩子在家吗?”
“在”
“那,家,在哪里?我们见见孩子。”
“......”
无语,慌乱又茫然的眼神,手里拿着一张刚揭下来的煎饼,却不知道该放在哪里。
愣了大半天,女人才转身向里面喊:“燕儿”。接着,我听到一个很细的声音,像是孩子在回答。女人轻声对我们说:“老师进来吧。”把我们让进了她的小店。
刚踏进门,就大吃一惊,原来紧挨着门口又是一口大锅,一个矮个子男人正低头忙着手里的活计,见我们进来,说了一句什么,我也没听清,就赶紧回了一句:“啊,忙着呢。”差一点被脚下的一只大桶绊倒。
“就住在这里吗?”侧着身子挤了进去,看到里面有床,我们禁不住问。
“嗯。”
燕儿就站在床边,手里拿着一本书。
屋子很小。屋里很暗,很乱。找不到一张桌子,一个凳子。
“平时在哪里写作业?”
“就在这里。”孩子声音很小,用手指了指床头。我看了半天,实在看不懂那是用什么搭造的一小块平台。
我左右看看,不明白,问她:“那你坐哪里写?”
“床上。”孩子低下了头。
我这才知道,为什么她的字总是那么潦草!蜷坐在床上写字,孩子的小腿能坚持多长时间?!
我们把带来的学习用品送给孩子,嘱咐她“假期多看点书,有空帮着家里整理一下好吗?”她点点头,不说话。
在我们和孩子谈话的时间里,家长一直在忙着,无声的忙着,忙的没时间和我们说话。
狭小、暗淡的小屋里,几乎没有一点生机。
出了小屋,太阳已偏西。我长长的叹一口气,把目光投向灰蒙蒙的天空。心头,沉甸甸的,感到任重而道远。
[案例分析]
这次家访,给我触动很大。我早就知道我们有些学生家庭条件不好,但万万没有想到竟是如此的不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变得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可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极为重要,对家长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指导,这是一门科学,而家访是主要途径之一。
这次家访让我认识到:传统的家访仍是教师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和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最好形式之一。
虽然,现代通信工具已很发达,与家长沟通也很方便,而且不会受到 时间、空间、人员等因素的影响, 但是,家访能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史,家长的素质、教育观等。特别是我们北坦学区,外来务工家庭的孩子很多,他们一般不富裕,所以教师要想利用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就有了一定难度。而走进学生家门也并不是特别的难,只要你能平等对待家长,不因出身、地位、学历等歧视家长,而是抱着一颗真诚的心,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帮助学生,再掌握一点沟通的方式和方法,相信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会欢迎我们的。
开学见到燕儿,她很高兴,看得出孩子的眼里有很多感激,还有了一些自信,这是我深感欣慰的。决定每过一段时间,就去她家看看,多和家长聊聊,希望他们也开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