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最后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十三位妖艳的秦淮艺妓扮成学生妹乘车前往日本军营,留下的倩影可能是她们一生中青涩但也是最美的瞬间!张艺谋导演并不想演绎十三位艺妓的最终结局,这个结局其实也是大家可以想象的。其实这种结局在玉墨劝姐妹们代替学生出演的时候已经暗示了:我们都是干这个活计的,即使再受屈辱,也还是可以活下去的;你让十几个学生妹妹今后怎么活!这里,玉墨早已深谙此去的悲惨命运:强暴、屈辱后的两种结局:要么屈从作为慰安妇,要么反抗迎接死亡!
不管是哪一种结局,我们都没有理由谴责这些秦淮女们,毕竟落后的国家和落后的军队都没有能力抵挡住倭奴入侵。何况她们此次对倭奴们卖唱卖笑和屈辱求生,是以营救了12位花季少女为代价的!试想在日本军营那个淫窟中,日本人怎么会让十几位如此妖媚迷人的美人轻易的结束生命呢?能够尽快或是利索的结束生命,这也是那个特殊年代难以企及的幸事呀!
小说中玉墨是十三个女人中唯一活下来的,整容后的她还出席了战后的审判,以揭露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同时,玉墨也她证实了那次日本中高层军官如何分享了她和另外十二个“女学生”:其中有2个企图用牛排刀反抗(从威尔逊教堂餐厅里带走的牛排刀),但反抗未遂,当场被杀害;其余11个女人在日本军官享用够了后,又被发放到刚刚建立的慰安所,两三年内,相继死去,有的是试图逃亡时被击毙的,有的是染病而死,个别的自杀了。玉墨的幸存大概应该归于她出众的相貌和格调,享受她的都是中下层军官,因此对她的把守渐渐放松,使她在做了四年慰安妇之后终于逃跑成功。至于她为什么要整容,答案则非常清楚:她必须换一个人才能生活下去!
看完金陵十三衩,又一次联想起很多事情。被誉为央视知性主播的柴静,曾经非常“理性”的反问一位多年来始终致力寻找战友遗骸,并为之立碑的抗战老兵:您这样做不是在培养仇恨吗?(大意如此)。但难道中国人不该记住日本人带给我们的仇恨吗?确实,我们常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日本首相真的跪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真诚谢罪,我们可以以德报怨;但对于这样一个死不改悔,永不认错,甚至认为是中国人编造屠杀谎言的民族,中国人不该仇恨它吗?对于孩子过于宽容那不叫爱而叫袒护纵容;面对仇敌忘记仇恨而自我安慰那叫没出息、没骨气!我们可以不冤冤相报,但绝不能忘记曾经受到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