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成都,杜甫草堂是必须要去的。
最好是一个人,最好是薄雾的清晨,读一读,有时候还要掏出纸笔记一记。
这次恰逢腊梅盛开的季节,诗香、梅香,让人陶醉其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门外浣花溪畔,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12月,为躲避安史之乱,杜甫从长安流亡到成都,次年三月份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浣花溪畔建成茅屋一座,并将其命名为“草堂”。杜甫在草堂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在这里,他创作了《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240余首诗作。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的代表作品大都在安史之乱后,所以他的诗作沉郁顿挫,深刻悲壮,气势磅礴,音律工整。
小时候学唐诗,最早记住的应该是李白杜甫,后来读的多了,发现李杜的风貌是不一样的。
“少陵诗法如孙吴,李白诗法如李广”,李广用兵如神,却无兵法;孙、吴则是有兵法可遵循的。
李白是放浪纵恣,摆去拘束,是自然美,不事雕琢;
而杜甫则铺陈终始,排比声韵,是人工美,字斟句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