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乔叶《最慢的是活着》
罗大耳朵
河南作家乔叶
多年前,读过余华的《活着》,觉得奇怪,这个学历不高读书不多的牙医怎么写得出这么好的小说。从那时起,罗大耳朵就把余华看做是一个怪才。虽然罗大耳朵知道,《活着》并不是很好的小说,是余华一根筋的写法,把主人公福贵的家人一个个逼死,去赚取读者的眼泪。罗大耳朵觉得,从思想和艺术上看,《活着》是不及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的。不过,罗大耳朵还是颇偏爱余华的这部作品,认真指导儿子罗险远同学读过,并多次向中小学师生推荐过。罗大耳朵还有这样一句精彩的广告词:我相信,读过余华《活着》的人,一辈子不会自杀。
两年前,罗大耳朵读过乔叶的《最慢的是活着》。按照罗大耳朵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之前,要先品评标题。从标题上看,猜到是写活着真难的主题先行的作品。罗大耳朵想,现在的作家怎么了,连标题都不像样。可能是余华曾写过《活着》,乔叶只好取一个等而下之的标题。
其实,乔叶版的《活着》,并不比余华的《活着》逊色。小说写一个叫李小让的女孩子,和祖母王兰英的故事。奶奶王兰英1902年生于豫北一个叫焦作的小城(比冰心小两岁,比小平大两岁),家境很好。16岁那年,嫁到杨庄李家。我爷爷后来去当了八路军,28岁那年牺牲在战场上。奶奶很会过日子(小说中的描写让罗大耳朵想起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中写母亲的文字),长年织布,给爸爸交学费,也藉此打发寂寞漫长的时间。爸爸结婚后,先后生了哥哥、姐姐、二个和我。奶奶重男轻女,尤其不喜欢我,我从小就和奶奶合不来,甚至认为自己是奶奶的眼中钉。后来,父亲去世,大哥在县城工作,二哥读大学,我只得中等师范,以节约生活费和学费。参加工作的第一月,我用80元钱给奶奶和妈妈各买了一件好看的毛衣,奶奶却骂我不把钱当钱。后来,我辞了职,天南地北漂泊,成了一名记者。母亲死后,我把奶奶接到城里。可是,大哥因渎职罪判刑,二哥因挪用公款犯罪,奶奶坚持回到乡下。我和大姐照看她,她在83岁去世的时候,身边只有我、大姐、大嫂、二嫂四个女人。
小说中,大量的、琐碎的、原生态的细节,真实、朴素、感人。如奶奶对父亲的担心,最恰当的一个字就是“怕”:“从怀着他开始,她就怕。生下来,她怕。是个男孩,她更怕。祖父走后,她独自拉扯着他,自然是怕。女儿夭折之后,她尤其怕。他娶妻生子,她怕。他每天上班下班,她怕。他在她身边时,她怕自己养不好他。他不在他身边时,他怕整个世界亏待他。没办法,爱极了,就是怕”。而在父亲去世后,奶奶是那么的“老”:“偌大一个院子里,家里只有她。至今我想像不出她一个人在家的时光是怎么度过的,只知道她一天天地老下去,不,不是一天天,而是半天半天地老下去。每当我早上去上班,中午回来的时候,就觉得她比早上要老一些。而当我黄昏归来,又觉得她比中午时分更老”。还有奶奶的缠脚,奶奶和“毛爷爷”的隐私,奶奶对二哥的偏爱,奶奶和爷爷的合葬,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的几处描写也引起罗大耳朵的共鸣:一是前面提到的奶奶会过日子的描写,使罗大耳朵想到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二是在父亲母亲去世后,我看到父亲和母亲的遗像,在心里默默地说,这辈子家里如果还有什么不幸的事,请让我自己克自己。下辈子如果我们还是一家人,请你们做我的儿女,一起来克我。还有叶细细写让母亲做自己女儿的《让我许个愿》,同罗大耳朵早年写父亲的《望断天涯路》中“我有信仰但不迷信,我不相信来生但我希望有来生,这样我还可以继续作父亲的儿子,我要好好陪他一生,或者让我父亲作我的儿子,使我有机会把他这辈子对我的爱,还给他”的文字非常接近。看来,英雄英雌所写略同吧。第三处是小说中描写奶奶看不懂世界杯,把慢镜头误以为是又进了一球的细节,使罗大耳朵想起博友、川大谢不谦教授的《家有伪球迷》的文章,几乎同出一辙。
罗大耳朵喜欢小说中的一个句子:她把自己的一切化作奶水喂给了我们。祖母已经远去,如一条河,我在此,她在彼。我们构成了河的两岸。罗大耳朵不想引用小说中奶奶回忆“毛爷爷”时“钉子进了墙,锈也锈到里头了”的不了情的句子,也不想引用作者小说结尾关于活着快与慢的思考。罗大耳朵只是想说:这是乔叶版的《活着》。我们真该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