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审美赏析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及第。据《唐才子传》记载:“大历中,授盱眙尉。仕履颇不如意,遂放浪琴酒,有肥遯之志。后寓鄂渚,招王昌龄、张偾同隐,获大名于当时。”安禄山乱后,就失去官职,寄情琴酒,隐居作诗。这首五言律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他的著名作品。“破山寺”就是兴福寺,在江苏常熟的破头山,所以又叫破山寺。“禅院”即庙宇。我们从标题可知,这是一首题咏诗,诗人在诗歌中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也可以说,在盛唐山水诗中是独具一格的。全诗如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除钟磬音。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这一联的意思是说,清晨“我”(诗人)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高林”除了指山上树林外,还兼指禅院之意,因为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高林”)。诗句中一个“照”字不但描写了光照大地的自然之景,也暗示了诗人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所蕴含的对佛宇的赞美之情。
接着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即弯曲的小路。“幽处”即幽静的处所。“禅房”即僧侣的住房。“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一联的意思是说,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这里有一个过程,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一联是“景联”,描绘了幽静美妙的环境。其“曲径”通“幽处”,“幽处”却是“花木深”,这样递进而来,不但描绘出庙宇内弯弯曲曲的路径,给人一种深不可测之感,而且也暗示了庙宇的幽深神秘。同时,在写作上,为后联抒发情感奠定基础。
进入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光”指初日照射下山上美丽的景色。“悦”即娱乐。“潭影”指山光和天色倒映在潭里的清澈淡秀的影子。“人心”此指尘心,俗念这一联的意思是说,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合二为一”,心似潭水,清澈空明,感觉自己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这里,诗人运用了移情手法,表面写所见景物,实则移情于物,抒发了情感。可以说,诗人在“情景互藏宅”中,表现出精神上极为纯净与怡悦。其中一个“空”字,明显的表明了诗人超凡脱俗的情怀;一个“悦”字,正是表现出了在领悟到了禅宗的奥妙后,心无尘世烦恼,如同山中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自在快乐的心情。这一联之所以成为不可多得的名句,也就是因为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境界高远,发人深思。
尾联“万籁此俱寂,但除钟磬音”。“万籁”指各种声响。“钟磬”指寺院中诵经和斋供时用以敲击发出信号,钟响开始,磬响停止。“磬”指和尚念经时敲的一种乐器。这一联的意思是说,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在诗人心中,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其中的“但”即“只”意,它表明了诗人完全沉浸在佛教之中而忘怀了尘世。由此观之,诗人在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之中,产生了忘却尘俗的高远境界,由此寄寓了自己遁世无忧的情怀。
总之,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描绘中,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向往佛门,厌世疾俗的情怀。同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而自然,风格闲雅、清警而深得历代诗评家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