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乱吐糟,称不上是读书心得,想到什么写什么。)
政治的人生
《政治的人生》正所谓大家小书,这两天翻了两遍,很喜欢这种小书,读到会意之处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这两天总是不自觉的沉浸其中,说不出道不明的原因。《政治的人生》写于1994年,其实是王老师一年来的日记,出版社将此书归类于名人日记,这点我不敢苟同,王老师只是将自己每天的工作,上课,读书,闲暇之事记录下来,名人日记有些拔高了。自序中提到:“多年来养成一种习惯,或者说不得不养成这样的习惯,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思考一天来的经历。”在这里,我要小小得意一下,其实我也有这样的习惯,貌似已经很多年了,但远达不到那么样的高度,只是喜欢整理一天的心得,写写东西,我是个特别喜欢写的人,本子和笔随身带着,看到对自己有启发、让我思考的内容立即写下来,上课老师讲的让我感受颇深的也写下来,看到好书迫不及待的写下来,以至于一学期下来写了几本厚厚的大本子,不过还是很有成就感的。为什么写呢?首先是我自己记性比较差,记下来能够让我回头看时能够找回自己,所以我跑来写博客了,二是我有强烈的表达愿望想要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再自恋一下,王老师每篇日记的开始几乎都是“凌晨读书。。。”,实在是太让我有共鸣了,王老师在日记中也写道: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是最适合他思考的时候,他多年的工作习惯就是凌晨读书。我终于找到知音了,木哈哈,有点太高攀了,貌似毛太阳也是那样,嘿嘿。
至于为什么把这本日记集起名为《政治的人生》,大体上是“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研究政治学的问题,尽管这个领域是那样的广阔,但所有的课题都被置于政治的角度下透视。不过,每一个生活在当代世界和当今中国的人,是不能不政治的”,颇有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之遗风。因为写作时代距离今日已经17年了,不过还是让我了解了17年政治学研究的前沿课题。需要说明的是,王老师当时是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系主任,当时的政治学学科的外延和概念还是很宽泛的,王老师当时教授和研究行政管理,政治学理论,西方政治思想,比较政治,国际政治等等,对哲学、社会学也有涉猎,可见当时政治学包含很多内容,政治学更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过学科体系的变化是永远存在的,无可厚非呀,当时并不像现在这么“专业”罢了。像王老师这样的学者,算是政治学学科乃至社科的通才,现在的学者都太专业了,局限在自己研究的小圈子内,好比我做拉美民主化和威权政府的,视野局限于此,我做比较政治学的,我就不需要太多的知道哲学等人文学科。。。这个学科在90年代初期还是刚刚在中国发展和兴起的阶段,并不为大多数学者所关注,王老师术业有专攻,在一条路上走上去,确实值得学习。再做一个说明,也是最近有所感触,我们在讨论政治的时候到底在讨论什么?国内在这方面有不少误区,很多人提到政治就想到,政府,从政,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等,特别是把政治和当官从政和一些负面东西结合在一起,这是我很反感的,王老师也对政治的人生作了很好的注解。之所以说自己对政治感兴趣,是因为我对这门学科以及相关外延感兴趣,而这门学科以后致力于社会的出路并不是我要讨论的问题,仅此而已。
王老师在这本书中最多提及的就是上课、自己的读书、研究中的进展、写文章等,真的读了好多的书,学术功底相当深厚,著述也很多,顺着在网上查了一下,王老师是上世纪90年代国内学界享有盛名的政治学者。他自己也说是个非常热爱教学的老师,其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多写几本好的书,多教几位好的学生。看来,人真的不能预料未来啊,谁能知道自己会有今天呢?书中很多细节都是王老师与学生、与同事、与一些来访的学者讨论学术问题,那份虔诚的学术心让我很受用。
至于有人说名人日记并不可信,但我还是抱着信任的态度来读这本小书,1994年的日记1995年出版,其内容多为学术、生活等,没有必要夸大,何况老师也不能料到今日的殊荣啊。不过关于蒋介石日记,我倒是觉得还是抱着谨慎的态度读好,不可偏信,因为蒋公在世时预料到日记会留给后人,所以在写的时候有些避重就轻,据说当年张学良看到其日记,特别他对一些领导人的评价,以及一些私密的事情,后来软禁张氏估计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扯远了。
后面陆续更新一些我的读书笔记,先做一个框架性的介绍。书中不少介绍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府形象、反腐败、政治体制改革的文章,这也为不少人提供了证据:看吧,我党任用的高级干部肯定是为中国特色主义辩护的,思想简直就是教科书中的空洞的说教balabala的。其实,王老师的思想中就是认为政治体制就是应该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用民主集中制来规范,制度建党,加强社会主义法治,这没有什么,没有谁规定学者不能有这种思想,你可以批判它,但不能没有理由的嘲讽,王老师的思想倾向大众化的说法就是“左”,苏力和王绍光也左,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做出好的研究,做一个好的学者。看到网上一些评价,很无语,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是任何人和政党无法避免的。看来我们中国人有时候真的看法很多,但没什么思想,这些看法就是理直气壮的指责政府,而且没有什么具体的理由,一言以蔽之,“天下乌鸦一般黑,政府没有好东西,这些政策都是糊弄老百姓的”,那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有没有足够的证据和事实呢?当然,政府一方面没有提供一些事实给我们认识是原因,可是这种不分青红皂白摆明自己的立场难道就是具有良好政治素养的公民应该有的吗?当然,也许会说,我就是这样啊,我一个小老百姓不care这些啊,那就没有谈论下去的必要了。我自己的感受就是我们看问题不能太偏激的,用一个箩筐涵盖所有的问题,思想本无罪,还是要尊敬这些思想,批判归批判,维舟那篇《值得尊敬的论敌》对我影响很大。
书中很多政治学发展的前沿课题,90年代初,就流行市民社会研究了,我好孤陋寡闻啊。还有文化霸权、文化主权、党的建设的讨论,对于西方哲学的讨论我个人认为比现在更加去世俗化,紧扣文本,王老师特别说道要真正理解西方政治哲学之精神,必须读黑格尔,看来我要好好做功课了。还有什么民主和党的领导之间关系,民主集中制,政治文化,政治管理,民主的困惑等等。。。好多好多,看来我们今天困惑的许多问题王老师也曾经困惑过。此外,王老师当年也是复旦的辩论指导,指导了不少学生,对辩论有不少见解,著有《辩论的启示》、《狮城舌战》等,也可以看出思维逻辑的缜密。
八卦一下,1994年的时候王老师没有小孩,貌似也没有成家,他自己说很渴望一个温暖的家庭,不知道今天是不是还单着。每天工作那么繁忙,回到中南海的家中如果还是一个人孤独,该是怎样的心情呢?
有时候,机遇总是垂青给有准备的人,王老师在学术上的积蓄着实令我佩服,爱读书,爱教书,爱生活,一个很可爱的男人,我想即使今天他没有任书记处书记,担任中共智囊团高层,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他也会以此为乐吧。至于后来的平步青云也和其才智、博学、为人等分不开的吧。每次看新闻,胡总但凡重大事务王老师都会相伴左右,胡总最亲密信任的五大书记之一,在十八大十九大应该会到达政治生命的巅峰吧。相较于仕途的顺利,我更愿意看到您在退休后能够拾起书本,拿起笔杆子,让来于讲台的归于讲台,为我们讲述也许晦涩也许生动的政治学。
那一刻,也许我已经离开这个专业,也许很多专业理论和书本知识我已经遗忘,但我一定会在某个角落里静静的聆听,我一定会在心底默默的感激,心怀敬畏,感谢您以及您政治的人生曾经带给我的温暖和触动,让我这个小女生开始静静的思考,让我受用无穷,而那一年,我2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