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标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体会语言的准确精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难点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方法指导: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学习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课前背诵:

清平乐《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水调歌头 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自主探究

1、背景简介:

三大战役结束后,蒋军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我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我南进。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百万雄师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无锡、镇江等城,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2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2、简介“新闻”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今天讲此种)新闻(消息)的特点:⑴ 用事实说话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合理”也不行)⑵ 及时(时间性强)⑶ 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3、整体感知课文 ⑴检查预习(正音、解词)港 锐不可当  溃退  要塞灭  

阻遏简介背景资料

 ⑶快速默读课文,看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了解新闻的结构及其作用消息结构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标题:新闻内容的提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三标齐全,或只有主标。(前)引标:交待背景,点明中心。(中)主标。(后)副标:概括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较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主体: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⑷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
结合课文让学生理解消息的文体知识)  

电头( ):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附】:新华社即新华通讯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总社设在北京,在各省、市和自治区都设分社,在世界许多国家设有分社或派驻记者,向国内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新闻和新闻图片,并向国外发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

本文电头中发电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标题:以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导语:①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胜利)

     ②句在地点上作补充

  “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本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它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

主体:

再读课文,找出本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两则导学案

第二课时

【问题探究⑴ 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⑵ 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⑶ 消息主要用概括叙述,有时可在叙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请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⑷ 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⑸ 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做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自主探究
1
、在文中圈出新闻的六要素



2
、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3
、文章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试概括出个层大意。



4
、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而是们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二、课堂练习写一条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新事(当堂讲评)如:我校田径运动场重修,今年九月可交付使用要求:①标题醒目、恰当②内容绝对真实③导语有概括性、准确性④语言简洁

练案

一、基础部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横渡(hénɡ)歼灭(qiān)B.锐不可当(dānɡ)要塞(sài)

C.阻遏(jié)(è)D.绥靖(suǐ jīnɡ)

2、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1横()渡长江蛮横(

2江阴要塞(敷衍塞()责暖瓶塞()子

(3)jiān() 灭敌人xiān()qiān()

3.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A.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4.一则消息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A.标题主体结尾B.标题导语主体

C.标题时间正文D.标题时间人物

5.填空。

1)新闻也叫---------,是报纸、广播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地报道国内外 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闻的六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一般以为主,也可以适当做些------ ,还可穿插适当的 ----

四、阅读与简析

(一)(新华社长江前线22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语部分概括地介绍了报道的事实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大学》,完成文后各题。  

  致富不忘求知 更望知识富有

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

  本报彭泽讯张金扬、记者朱晓峰报道:盛夏7月,鼓泽县爆发出一则新闻:龙城镇马湖村青年、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和爱人高晓华,同时接到中国人民大学录取通知书,夫妻双双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该校新闻学系经济新闻专业,自费攻读经济新闻理论。日前,记者来到王求晓家采访了他们。

  今年36岁的王求晓和33岁的高晓华,有10多年的驾船历史,是远近闻名的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1984年购买了两艘110吨位的机帆船,同时代管村里5艘机帆船,担任马湖村农民船队队长。他常年驾驶机帆船,装载着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上武汉,跑江浙,闯上海,航线遍及10多个省市,每年纯收入数万元。

  王求晓劳动致富后并不满足,他有新的追求。他说:“金钱上、物质上的富有是暂时的、有限的,精神上、知识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它是金钱买不到的。”王求晓和高晓华分别于1966年初中和小学毕业,在学业上是被耽误了的一代。他们在多年的驾船生涯中,深感搞经营、办企业,仅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必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经济理论,只有学了文化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致富。近几年,王求晓买了许多有关专业书籍,订阅了不少报刊,夫妻刻苦自学,潜心钻研,互相帮助,进步很快。今年5月,他俩一试身手,勇敢地参加了全国高等院校成人自学考试。辛勤的汗水浇开了“并蒂莲”,王求晓夫妻双双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7月,当他们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激动不已,喜泪盈眶。

  王求晓夫妇将于9月初启程赴中国人民大学深造。他俩准备把家里的两艘机帆般承包给乡亲们管理。王求晓仍兼任马湖村农民船队名誉队长,他将在北京通过通信工具,为船队出谋献策,传递经济信息。他表示:在校努力学好本领,毕业后,回来更好地为家乡建设出力。

1 一般新闻常用的标准有多行形式:主题、引题和副题。“致富不忘求知更望知识富有”是本文的,起的作用是。“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是本文的,交代了,包括

2 指出哪是背景介绍,这个介绍对新闻有些什么作用?

3 第三段王求晓的话,在文章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4 指出哪是新闻的结尾?结尾的内容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中考链接

1.2008年兰州市试卷)下面的消息摘自200819《文汇报》,请仔细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明确:自200861,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解析:此题针对热点限塑令的发布,考查的是考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充分理解材料内容,抓住材料中重要的人、事,将最能表现材料中心的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2008年烟台市试卷)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能概括内容且语言简明的标题。(不超过12个字)  据新华社西藏珠峰大本营582008年5月8日9时17分,人类首次将象征“和平、友谊、进步的奥运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点燃。罗布占堆从火种灯中点燃了取火棒后,用取火棒点燃了第一棒火炬手吉吉(女)手中的火炬。随后经王勇峰、尼玛次仁的传递后,第四棒火炬手黄春贵点燃了祥云火炬。在海拔8844.43的地球最高点,年轻的藏族女火炬手次仁旺姆将火炬高高擎起。这一刻,中国向国际奥委会作出的火炬上珠峰的庄严承诺圆满实现。这是奥运历史上海拔最高的火炬传递,这是奥运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壮举。  解析:此题紧贴热点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考查的是考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其实仍是考查考生概括事件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围绕材料中第一次三个字,进而写出第一次典型事件发生的典型要素。此外,作为新闻标题,需简洁,还要吸引人。

 

参考答案:一、1.BA.jiānC.èD.suíjìnɡ) 2.C 3.B4 1 消息、及时、新近。2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3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二、(一)1.写出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作用是说明消息发得及时,内容真实可信。2.冲破敌阵、横渡长江。3.不好。改后语气没有气势,缺乏感染力,不能很好地表现我军迎难而上,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二) 1引题;点明新闻的中心,揭示新闻的背景;主标题;主要事实;人;事。2第二段是背景介绍,简略介绍了王求晓的致富经过和富到什么程度,增强了这条新闻的真实性,提高了可信度。3这段话揭示了新闻人物的思想,也是这条新闻的主题。4第四段是新闻的结尾。这个结尾有两个点值得注意:一是王求晓仍兼任名誉队长,这说明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学习、事业两不误。二是毕业后更好地为家乡建设服务,表明了他学习的目的仍然是为家乡服务。

三、答案:国务院发布通知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答案:北京奥运圣火点亮珠穆朗玛峰。

一、阅读课文
1
、在文中圈出新闻的六要素原因:蒋军因全军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经过和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军解放。
2
、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3
、文章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试概括出个层大意。
1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2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3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
4
回顾过去一年来拿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二、思考: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而是们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1、导入用最近报纸引入(看新闻版)2、简介“新闻”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今天讲此种)新闻(消息)的特点:⑴ 用事实说话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合理”也不行)⑵ 及时(时间性强)⑶ 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3、整体感知课文 ⑴检查预习(正音、解词)港 锐不可当  溃退  要塞灭  

阻遏简介背景资料快速默读课文,看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了解新闻的结构及其作用消息结构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标题:新闻内容的提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三标齐全,或只有主标。(前)引标:交待背景,点明中心。(中)主标。(后)副标:概括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较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主体: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
结合课文让学生理解消息的文体知识)  电头( ):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附】:新华社即新华通讯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总社设在北京,在各省、市和自治区都设分社,在世界许多国家设有分社或派驻记者,向国内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新闻和新闻图片,并向国外发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本文电头中发电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标题:以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导语:①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胜利)②句在地点上作补充“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一千余里”——(区域之广)。“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本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它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思考】:为什么导语部分不交待时间?因为在《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4月22日2时电)已作了介绍,本文是报道渡江战役的第二篇,时间仅隔20小时,读者关心的是战役的进展,故时间交待从略。主体:分别写中(30万)、西(35万)、东(35万)三路大军渡江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再读课文,找出本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课时1、问题探究【讨论】:⑴ 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体会本文材料组织得严谨而自然,条理分明的特点分三层,分别写三路大军。有时间上的衔接:20日夜——21日下午5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有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西——东路。有内容上的衔接:(见文中标“——”语句)⑵ 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结构顺序的安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特点决定的。本文作者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B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路之抵抗较顽强,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战况只用了写时间、地点、神速的一句话)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⑶ 消息主要用概括叙述,有时可在叙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请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⑷ 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敌军广大官兵厌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 则要详议几笔:B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也以现在的写法为佳。东路军由于所遇敌情与中、西路不同,而且上一篇也没报道,因此较为详尽。⑸ 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准确、简明、富于感情色彩例:“不含”、“较为”、“很”、能用单音节词便不用双音节词做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2、课堂练习写一条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新事(当堂讲评)如:我校田径运动场重修,今年九月可交付使用要求:①标题醒目、恰当      ②内容绝对真实  ③导语有概括性、准确性   ④语言简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60307.html

更多阅读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4》出版 中国新闻传播学

陈力丹著《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4》出版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年5月版写在前面紧张的2013年转眼过去了,我国新闻传播界在这年经历了较多的外部规范事情,但均都没有演变成影响性事件,因而这年关于新闻界事件的分析,虽然较20

四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寓言两则ppt

一、《纪昌学射》教学反思《纪昌学射》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这则寓言讲的是纪昌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

《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 世说新语两则阅读答案

25 《世说新语》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课前预习学案一、走近作者作品刘义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刘义庆所创作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体)小说。

声明:《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为网友非神勿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