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曾子[曾子,孔门弟子,名参,字子舆。]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我每天要做三件事情,为人谋事能不能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讲不讲信用,受之于师有没有经过实践的验证。”修身就这三点。 这三件事情说起来平常,做起来却不简单,先就难在了一个“省”字。 首先,人的前额吊睛,一眼看过去总是别人的长短,而对于自己的得失却难以审度。再者,人性总是自以为是,总是以为自己是对的,于是就按自己想的去做,这是人性当中避免不的规律。能不能“省”,由此引申到自律和他律。 曾子所谓的反“省”,等同于西方的“忏悔意识”,二者都是发端于内心的真诚。所不同的是,西方人是真诚地面对神灵和上帝的忏悔,而曾子的境界是真诚地面对内心的省悟!而且,西方人每隔七天到才上帝那里忏悔、祷告一次,这叫作“礼拜天”。曾子却每天“三省”,三不是却指三次,而是很多次,几乎是随时随地,都能够有一双内视的心眼,体察于自身的幽微,直指内心的深处。 这就是曾子做学问的方法,代表中国人的修养之道,为什么先要从“身”做起呢?这就要从“修养”二字说起,所谓修养:一是修身、二是养性。身体是欲望的源泉,所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性”则是由心生,“心”为主宰。从造字来看,人的浑身上下由表及里,从皮肤到脏腑到骨髓都是一堆“月”(肉字旁)。但是,唯独“心”是空的,五行交汇之处。这是宇宙的真理,也是中国文字的伟大,心者,用其空也!所以,修养、修养,修身养性,修的是身、养的是性!修,就是去掉多余的;养,就是培养不足的。哪些是多于的呢?人的感官对于外界物质欲望。哪些是不足的呢?人的精神之于内在情感思想。故而修的是身、养的是性;修身就是要减少欲望,养性就是要丰富情感和思想。 曾子说他的学问很简单,一天只做三件事情,就是反省自己,这是真正的儒家信徒必须的功课,也代表了中国文化修养的向度,就是从自身做起。 每天问一问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答应别人的事情是否尽心尽力,能不能做到,会不会耽误别人的事情,无论能做到那种程度吗,尽心尽力,是为“忠”。在中国的文化,“忠”一般是对上,指向家国民族的层面。其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对朋友是不是说到做到,是为“信”,这是在社会交往的层面。这里提了“信”,人无信不立,从汉字的角度解释,就是“人言为信”,是“人”字旁,而不是“鸟”字旁、或者“兽”字旁。“传不习乎?”按照传统的解释,“传不习乎”指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有没有认真体会、努力实践?这与孔子的另一位高徒颜回的“退而省其私”有相同之处。但是,换一种角度,就是给别人所传授的学问都是经过验证呢?是不是仅凭书本知识误人子弟呢?这是在传道授业的层面上讲。后来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后有王阳明作《传习录》,就是佐证。这也启发我们,真正的学问从要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读死书。由此,尽忠、尽兴、所传必习,从修身的角度讲层次加分明,以至于延伸到社会国家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