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马玲<<雨霖铃>>公开课教案作者:长春十中语文组
《雨霖铃》教案 马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雨霖铃》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
(3)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强调音读、意读、情读,对词作意境和作者思想情感有总体印象
(2)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诗作内容和风格
(3)讨论法:对词作中疑难点进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重视感情并正确对待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认真审视词中意象和情感基调,体会婉约词风
(2)重点赏析名句,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的,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别离的痛苦,可这种痛苦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大家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大家说的都很好,老师也找了一些描写别情的诗(大家齐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游子吟〉〉孟郊
离情别绪已成为诗词中历写不衰的主题,透过这些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眉愁,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去体会以下爱人分别时的离情别绪。
二.作者及背景(学案提前下发已让学生预习,采取提问方式)
1导入:诗歌鉴赏中有一个重要方法叫“知人论世”法,为了达到深入理解诗歌的目的,我们先了解作者与背景
(1)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改名永,字耆卿,世称柳七、柳屯田,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2)对北宋词坛的贡献:大力发展了慢词;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人;流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3)《雨霖铃》词牌的来历: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预习)
(4)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着歌伎们一起,过者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导入:让我们先来整体把握一下诗歌的情感,体会这份离情别意
(2)诵读:①教师范读(配乐)
②学生读:音读(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意读(弄清诗节中关键的的诗句,整首诗的意义核心)。
情读: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这里的情指作者在词中寄寓的情和读者对词领悟后散发的情)要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自己理解的《雨霖铃》。
③齐读
(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学案第1题)
上片:一个秋天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情景。
下片: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情景。
(4)这首词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下面大家根据上下片的内容发挥想象在脑中形成两幅画面,把画面中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①大家描述的非常好,谁能用四个字来概括上片的场景?长亭送别
大家看一下这首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意象来体现意境的?
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帐篷、兰舟、烟波、暮霭,这些都是作者亲眼所见是什么景?对,是实景。
②谁来描述一下下片的情景?描述的也非常好,同样用四个字来概括下片的场景?
羁旅长愁 这幅画面中又有哪些典型的意象呢?
杨柳、晓风、残月。 这些景和上片所描写的景相同吗?不同,这些都是作者想象的是虚景。
③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体现出一种什么情感呢?
凄凉、悲切的离别之情,而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四.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借助这些景物表达了伤离别之情,是情景交融的手法,下面我们就从重点的词句中体会这种艺术手法(学案第3题)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明确:浩渺无际江面上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如我们刚学完的《虞美人》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来代表柳词。这两句中的典型景物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
(1)“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时动身,因而也经常在这个时候送别。
(2)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无法排遣)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情。
五.小结:(1)生用一句话概括你今天学习这节课的收获、感想、发现
(2)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再想想词中的画面,给认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3)学生带着对这首词的理解齐背《雨霖铃》。
六.内化训练:赏析柳永的词
望海潮⑴
东南形胜⑵,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⑶。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⑷。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⑸。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⑺,菱歌泛夜⑻,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⑼。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⑽。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⑾。
[注]⑴此词是柳永年轻时由福建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就试,路过钱塘时所作。罗大经 《鹤林玉露》云:“孙何(按:当是孙沔)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断江之志。”陈振孙评云:“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直斋书录题辞》)
⑵形胜:《荀子·强国》谓秦国:“其四塞险,形势便,山森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⑶三吴: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今浙江杭州,旧属吴郡。
⑷参差:高低、长短不齐。这里指楼阁高低不齐。十万人家:《梦梁录》卷十九谓是元丰前户口数,南渡后已“近百家余家”。 ⑸天堑:指钱塘江。 ⑹重湖:西湖中白堤将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故称。叠巘(yǎn):重叠的山峰,指葛岭、南北高峰等。清嘉:清秀美好。 ⑺羌管:笛子。笛子原出羌中,故称。 ⑻菱歌:采菱歌。 ⑼高牙:大将的牙旗。此处指孙沔的仪仗。
⑽烟霞:指山风光。 ⑾凤池:凤凰池,中书省(中央最高政务机构)的美称。
七.板书:
长亭送别: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帐篷
雨霖铃 (实)兰舟、烟波、暮霭、楚天伤离别
柳永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情景交融)
(虚)
八.反思:1团队使用没有调动学生的合作意识
2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多给些时间,并且不应干涉提示
3情感渗透不够,应借学生的话更突出情感教育(正确对待爱情,避免早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