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这天,“我们”请假回家,计划把母亲节过得隆重,决定用鲜花、格言等装饰房间,女孩买了新帽子,父亲和男孩买了新领带,“我们”租车郊游,度过了最愉快的一天,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而母亲却忙着布置装饰品及准备一些需要的东西,把姑娘的两顶帽子装饰了一番,使他们显得更漂亮,为出行做准备(切面包,准备便餐,把所有的东西都给我们准备好),准备丰盛的晚餐,饭后又忙着擦桌子,洗碗碟……
通过比较我们才发现,原来所谓的过母亲节,竟是母亲为我们过节,我们什么也没为母亲做,母亲却为我们操劳了一天。里柯克的语言,满透讽刺的意味。
文中父亲的行为让人啼笑皆非。
“父亲昨天刚好又买了一个新钓鱼竿,这就自然而然地使他想起钓鱼来了,……钓鱼竿实际上是给她买的。”
钓鱼和父亲提的“目标”是多么巧合!“实际上”这个词的言外之意透露出本来不是给母亲买的,父亲这种假意的关怀,被母亲的一句话给淡化了:“她宁愿看父亲钓鱼,而她自己却不想钓。”
“父亲叫我们不必管他……想入非非。”
父亲的“底细”逐渐透漏,不要顾虑实际上是在提醒大家,事情有点严重,而下面的话,就近乎牢骚了。那么,他说这些话的目的,根本就不是顾虑不顾虑的问题,而是要不要给这个赌气的家长以补偿的问题了。
她们买了新帽子不戴一戴,未免太使人扫兴。这种理由未免太荒谬。不过她们都表示,只要母亲说句话,她们都很乐意留在家里干活。母亲会说这样的话吗?显然不会。
我们给母亲留下来找了充分的理由:不喜欢钓鱼(那为什么要选择钓鱼这种娱乐方式?)担心母亲会着凉,让母亲尽可能静静地多休息会儿,让母亲避免这一折腾。(为什么之前的享受,在这时候就成了折腾?)
父亲爱的表达——挥手,太夸张!明明是自私的,却表现得最多情。挥手,要挥到手碰到车后座,越过了表达感情的限度。快吃晚饭了,才注意到母亲忙来忙去这种情况。
结尾段,我们亲吻母亲后,母亲最快活的一天,她眼里含着泪水,并且我们觉得我们所做的一切得到了最大的报偿。
那么,母亲为什么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快活的一天?你认为母亲快活吗?
显然,母亲是快乐着家人的快乐,幸福着家人的幸福。
在母亲看来,家人的一份心意已经足够了。她愿意为家人付出全部,家人的快乐以及对她的理解就是最大的报偿。
孩子是能体谅母亲的辛苦的,对母亲也心怀感激之情。孩子们并不是有意自私,只是他们习惯了被母亲照顾,从而失去了主动照顾人的意识。在批判与讽刺的背后,这些值得我们深思。
史铁生说,乐观若是一种鼓励,困苦必属常态;坚强若是一种赞誉,好运必定稀缺;如果清官总是被表彰呢,则贪腐势力必一向强大。一年过一次“母亲节”这个提法被人们认为高明,是否也意味着对母亲爱得不够?
这种现象,究竟错在谁呢?
我们没有权利去责怪母亲,因为,这种无尽的付出就是一种天性。这就是母爱——绝对的、无条件的、无私奉献的、不要求回报的、无怨无悔的爱。是鲁迅所说的,完全出于人的天性、本性的,“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的爱。”
而我们,在我们习惯了被爱时,也该考虑一下该如何去爱别人。亲人的爱、家人的爱,必须是双向的,如果我们只是利用母亲无私的爱,来满足自己的私心私欲,那我们不就离这天然、天性的爱越来越远了吗?
也许,已记不得从何时起,我们开始索取。当理所应当地接受成为一种习惯时,我们可悲到几乎感觉不到母爱的存在。在我们的指责与抱怨声中,我们一个感谢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问候对母亲来说竟弥足珍贵。蓦然发现,母亲原来如此容易满足。母爱,纯洁得让人疼惜……
正像人们所说,每一个母亲都是坠落人间的天使,而在那一刻,她毅然藏起了漂亮的羽衣,因为,她决定做一个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