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作品 王澍代表建筑作品

王澍

王澍

王澍

  人物介绍

  1963年生,1997年,他在杭州创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2000年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博士。现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王澍作为一个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建筑向当代建筑语言转化的建筑师,致力于将当代艺术、人文思考、建筑学、特别是建筑的营造问题铸为一体,针对当下中国建筑学科所面对的社会问题,把强调社会学的“城市营造”,反思人文价值的“建筑艺术”和致力于中国本土建筑学复兴的“历史建筑与造园学”作为若干线索,以批判的地域性视角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建筑语言探索及建筑创作实践,范围涉及公共建筑、大学校园、集合住宅、造园、传统城市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及当代艺术装置展览等。鉴于其主张、作品与影响,近年受邀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罗德岛艺术设计学院、维也纳奥地利建筑中心、巴黎建筑遗产城及及拉维莱特建筑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建筑机构做专题演讲.

  王澍也是当今中国少数不仅活跃于建筑界,也直接介入当代艺术活动的建筑师。除相继参加1999第二十届世界建协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建筑八人展”(北京),2001“变更通知-中国房子五人建造文献展”(上海顶层画廊),2001德国柏林依德斯美术馆“土木——中国新建筑展”,2004作品《三合宅/南京》参加“中国国际建筑实践展”(南京),2004作品《瓷屋1》参加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国际小型公共建筑展”,2007“中国建造”展(纽约建筑中心),2006,作品“瓦园”-威尼斯双年展第十届国际建筑展首届中国国家馆(威尼斯)等建筑展外,2002作品《六分之一》应邀参加上海美术馆“都市营造-上海艺术双年展”,2003多件作品应邀参加法国巴黎篷皮杜艺术中心“Alos LaChine”中国当代艺术展,2003作品《拆筑间》应邀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在广东美术馆和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巡回展出。

王澍作品 王澍代表建筑作品

  主要作品目录:

  在过去十年中,王澍和他所主持的业余建筑工作室逐渐建立起一种超越性与具体性兼具的实验方式,结合对当下城市和乡土建造的平行研究,从小型建筑实验入手。2006建成的金华“瓷屋”茶室,是对江南院落、风雨诗意和陶瓷运用的全新演绎;继而将小型建筑实验植入大型城市公共建筑和高层住宅建造,从2001年开始设计,2007年交付使用的大型高层集合公寓“钱江时代-垂直院宅”,用200个两层院落垂直叠起6栋100米高的住宅,每个院子均可覆土植树,实际上是用两层民宅瓦解了代表20世纪“现代性”的巨构,把俯瞰的江南传统城市的片断垂直立了起来。

  这种实验进而被大规模推广到城市区域规模,坚持思考如何在原有结构瓦解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织体,如2004年建成的“宁波美术馆”,将废弃的航运码头改造成大型当代美术馆,空间格局的保留保存了城市人的记忆,入口的青砖高台大院修补了破损的城市结构和肌理,穿越美术馆的城市街道则尊重城市的结构,大量的钢材与木材的交替使用凸现了这块城与港交错的场所性质。

  而如何让与山水共存的中国传统建筑类型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在2006年建成的宁波“五散房”中体现为一系列建筑雨水系秋令混合的“建筑原型”和不同建造法的“营造原型”,它不仅和江南园林传统有关,也和重建中国当代本土城市的可能性有关,进而探讨如何面对当下中国城市特有的大规模拆毁重造现象,以循环建造方式体会本土建造传统。

  2001-2007年间,王澍和他所主持的业余建筑工作室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项目中坚定的实践了“重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主张。15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业余建筑工作室历年创造的系列中国新建筑原型,不同尺度的院落,如山的建筑,如水的建筑,桥梁、堤坝、田畈、沟渠和鱼塘,和而不同的组成了一个新城。遇建筑则密,遇山水则疏,格局依山就水,疏密得宜,曲折尽致,形成山边、屋侧、院内、檐下、屋顶、林间等一系列施教游学之处。针对中国正在发生的大规模拆毁现象,搜集了近700万片就的砖、瓦、石用于校园建造,这或许是中国建筑传统在当代中国现实中的一个乌托邦。

宁波美术馆

城市街道穿过宁波美术馆

金华瓷屋之一

金华瓷屋之二

钱江时代

瓦园

五散房之茶室入口处

五散房之画廊入口处

中国美院象山校园一期之秋

中国美院象山校园二期之从水岸上看

王澍

  人物介绍

  1963年生,1997年,他在杭州创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2000年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博士。现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王澍作为一个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建筑向当代建筑语言转化的建筑师,致力于将当代艺术、人文思考、建筑学、特别是建筑的营造问题铸为一体,针对当下中国建筑学科所面对的社会问题,把强调社会学的“城市营造”,反思人文价值的“建筑艺术”和致力于中国本土建筑学复兴的“历史建筑与造园学”作为若干线索,以批判的地域性视角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建筑语言探索及建筑创作实践,范围涉及公共建筑、大学校园、集合住宅、造园、传统城市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及当代艺术装置展览等。鉴于其主张、作品与影响,近年受邀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罗德岛艺术设计学院、维也纳奥地利建筑中心、巴黎建筑遗产城及及拉维莱特建筑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建筑机构做专题演讲.

  王澍也是当今中国少数不仅活跃于建筑界,也直接介入当代艺术活动的建筑师。除相继参加1999第二十届世界建协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建筑八人展”(北京),2001“变更通知-中国房子五人建造文献展”(上海顶层画廊),2001德国柏林依德斯美术馆“土木——中国新建筑展”,2004作品《三合宅/南京》参加“中国国际建筑实践展”(南京),2004作品《瓷屋1》参加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国际小型公共建筑展”,2007“中国建造”展(纽约建筑中心),2006,作品“瓦园”-威尼斯双年展第十届国际建筑展首届中国国家馆(威尼斯)等建筑展外,2002作品《六分之一》应邀参加上海美术馆“都市营造-上海艺术双年展”,2003多件作品应邀参加法国巴黎篷皮杜艺术中心“Alos LaChine”中国当代艺术展,2003作品《拆筑间》应邀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在广东美术馆和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巡回展出。

  主要作品目录:

  在过去十年中,王澍和他所主持的业余建筑工作室逐渐建立起一种超越性与具体性兼具的实验方式,结合对当下城市和乡土建造的平行研究,从小型建筑实验入手。2006建成的金华“瓷屋”茶室,是对江南院落、风雨诗意和陶瓷运用的全新演绎;继而将小型建筑实验植入大型城市公共建筑和高层住宅建造,从2001年开始设计,2007年交付使用的大型高层集合公寓“钱江时代-垂直院宅”,用200个两层院落垂直叠起6栋100米高的住宅,每个院子均可覆土植树,实际上是用两层民宅瓦解了代表20世纪“现代性”的巨构,把俯瞰的江南传统城市的片断垂直立了起来。

  这种实验进而被大规模推广到城市区域规模,坚持思考如何在原有结构瓦解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织体,如2004年建成的“宁波美术馆”,将废弃的航运码头改造成大型当代美术馆,空间格局的保留保存了城市人的记忆,入口的青砖高台大院修补了破损的城市结构和肌理,穿越美术馆的城市街道则尊重城市的结构,大量的钢材与木材的交替使用凸现了这块城与港交错的场所性质。

  而如何让与山水共存的中国传统建筑类型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在2006年建成的宁波“五散房”中体现为一系列建筑雨水系秋令混合的“建筑原型”和不同建造法的“营造原型”,它不仅和江南园林传统有关,也和重建中国当代本土城市的可能性有关,进而探讨如何面对当下中国城市特有的大规模拆毁重造现象,以循环建造方式体会本土建造传统。

  2001-2007年间,王澍和他所主持的业余建筑工作室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项目中坚定的实践了“重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主张。15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业余建筑工作室历年创造的系列中国新建筑原型,不同尺度的院落,如山的建筑,如水的建筑,桥梁、堤坝、田畈、沟渠和鱼塘,和而不同的组成了一个新城。遇建筑则密,遇山水则疏,格局依山就水,疏密得宜,曲折尽致,形成山边、屋侧、院内、檐下、屋顶、林间等一系列施教游学之处。针对中国正在发生的大规模拆毁现象,搜集了近700万片就的砖、瓦、石用于校园建造,这或许是中国建筑传统在当代中国现实中的一个乌托邦。

宁波美术馆

城市街道穿过宁波美术馆

金华瓷屋之一

金华瓷屋之二

钱江时代

瓦园

五散房之茶室入口处

五散房之画廊入口处

中国美院象山校园一期之秋

中国美院象山校园二期之从水岸上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60928.html

更多阅读

2013年建筑师第一期——关于王澍 2013中国好声音第一期

综论论王澍—兼论当代文人建筑师现象、传统建筑语言的现代转化及其他问题摘要:本文讨论王澍的思想和作品,指出王澍是,从环境伦理、职业人格和设计语言三方面应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现实危机,重新梳理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为

转载 “风马牛不相及” 中的"风"啥意思? 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风马牛不相及”这句成语,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常被人们所引用。成语典源是:据《左传。僖公四年》载:春秋时著名霸主齐桓公在这一年的春天出兵侵蔡。齐国纠合了鲁、宋、陈、卫、郑、许、曹,连同本国共8 个诸侯国家的兵力,南下攻打小小的

山西灵石县 王家大院 山西省灵石县南关镇

风光了数百年的晋商给山西留下了很多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宅,统称为晋商大院或者山西大院,这些大院是山西文化的代表建筑,如今更是山西旅游的热点,去山西不去晋商大院实在可惜,但去多了也是大同小异,所以一定要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山西大院,而位于

声明:《王澍作品 王澍代表建筑作品》为网友含笑饮毒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