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关于陈敏恒先生的资料
就要毕业了。回想对大学四年里每每听大家提起陈敏恒先生无不景仰有加,凡经历过陈敏恒时代的老师一提起当年一脸的心驰神往,恨不能早生十年亲历当年的辉煌。于是只希望在毕业前对陈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踊跃提供。大家把搜集到的关于陈先生的资料贴出来,也好让后来者都能了解我校曾经的传奇校长。
陈敏恒 (1933~) 教授,浙江诸暨人,化学工程专家,原华东理工大学校长。 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有机系。历任华东化工学院副教授、教授、化学工程系主任、院长,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学工程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专长为化学反应工程、数学模拟、系统工程。六十年代初将马尔可夫链理论用于化学工程研究,八十年代致力于化工网络最优切法。丁烯氧化脱氢绝热床反应器开发、多元萃取精馏过程的新逐级板计算方法的研究,取得成果。著有《工业反应过程开发方法》,主编《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基本原理》。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部)。 追踪“院士除名”事件——被除名的是哪两位院士?12月10日,上海某报刊出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两名院士因严重违背科学道德被除名。
这则消息称,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张存浩院士在公布《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时说,已有两名中科院院士因违背科学道德而被除名,其中一人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消息并没有透露出这两人的姓名。
据了解,中科院历史上还从未有过院士除名的记录。被除名的两名院士到底是谁?作为社会中最有智慧,最富声望的群体中的成员,他们到底做了什么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传闻和猜测,网上更有人将近来争议颇多的一些院士对号入座。
本报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完全如消息所说,背后尚有不少隐情。
记者首先找到张存浩院士,张院士称,那则消息并不准确。两名院士被除名实际上是多年前的事情,与这次出台的自律准则没有直接关系。这两名院士一位是中国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方励之,另一位是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陈敏恒。其中,方励之被除名有政治方面的原因,陈敏恒被除名有科学道德的问题,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张院士说,在对陈敏恒的处理上,中科院学部非常慎,最后按照院士章程,由院士门投票表决,并在2000年6月举行的院士大会上公布。但对于具体的情况,张院士说已过去好久,记不清了。
陈敏恒的问题
记者辗转联系,想直接采访陈敏恒本人,但陈拒绝谈论此事。
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记者联系到多位院士。与陈敏恒同在华东理工大学的得英院士说,陈敏恒的事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年非常有名的"胡黎明事件"有关。
胡黎明当年是中国科技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从1991年28岁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留校,到晋升教授,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胡黎明只用了两年时间,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博导之一。但1997年的时候,他6年前的博士毕业论文"剽窃丑闻"被揭露了出来。据调查,他将国外科学家送他阅读的尚未公开发表的论文的精彩内容攫为己有。
胡黎明的导师就是陈敏恒。不仅如此,胡发表的另外几篇造假论文中也有陈的署名。
有院士介绍,中科院化学学部讨论陈敏恒的问题时,曾有人提出,胡黎明读博士期间,陈正在做华东理工大学校长,事情忙,可能不太了解胡的论文。但是,许多院士认为,既然是导师,既然署了名,就得负责,"在科学上,没有什么当官不当官"。
上海的一位院士说,导师没有发现学生在造假,就说明导师没有深入了解学生所做的工作,只是挂个名字,根本就不配做导师。至于合作发表的论文,按照国际科学界惯例,学生的名字通常署在第一位,导师的名字在后面,这只是表明学生做了具体工作,对文章内容负主要责任的还是导师。
陈敏恒在化学工程理论研究中有造诣,并于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在任校长期间,也有管理建树。1994年3月,刚从校长岗位上退下来的陈敏恒,还与现任中科院副院长的陈竺,上海戏剧学院的余秋雨等人一起入选十大"上海高教精英"。但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的,科学界对一具人学术道德上的污点丝毫不能容忍。去年,国外有位研究人员和其学生合作了一篇论文,投给权威的《科学》杂志。后来这位研究人员发现学生在论文中伪造了实验数据,当即向《科学》杂志提出撤回论文。《科学》杂志为此专门发了一篇社论,一方面称赞他的举动,另一方面也对他平时没能在研究小组里培养出的学风提出了严厉批评。
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第二章第九条的规定,当院士的个人行为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或丧失科学道德,违背院士标准,有不少于5名院士书面提议,要求撤销其院士称号时,由其所在学部常务委员会受理并审议后,通过本学部全体院士投票表决,可作出撤销其称号的决定。
但是对于陈敏恒的调查和处理的具体情况,以及他被除名的经济方面的原因,记者并没有拿到进一步的资料。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知情人都在回避这一事情,一些院士不愿论谈此事,一些说已记不确切,建议记者去中科院学部联合办公室采访,称那儿应该有完整详细的调查处理材料。
学部联合办公室有关人士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要求。这位人士还告诉记者,两位院士被除名是以前的事情,不是什么"新闻"了。
旧闻变新闻说明了什么?但是有研究人员质疑,既然不是"新闻",那么为什么12月10那则"两院士被除名"消息会引起那样大的关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院士告诉记者,当初对陈敏恒是内部处理,没有对外界公开,学部希望在媒体上淡化这一问题。因此当中科院历史上第一次因学术道德问题对一名院士除名时,外界并不知晓。
事实上这个引人注目的消息在事隔这么长时间后被报道出来,带有偶然因素。12月9日,中科院为新增选院士和新颁布的自律准则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张存浩在回答关于科学道德的问题时,为了说明院士整体素质相当不错,称近千名中科院院士中只有两人被除名,而因为学术道德被除名的只有一位。在场的一位记者"很敏锐"地据此写成了那则消息。
如果不是这个偶然的机会,这个关于学术道德的重大事件也许会一直不为人知。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当时能够及时披露,势必引发全社会关于学术道德的讨论,从某种程度上起到警示作用。上海的一位院士也说,其实这件事情没什么好保密的。
一些中科院院士指出,近年来科技界存在着一些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和不良学风,且有日趋严重之势。例如,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材料表明,申请项目过程中弄虚作假,剽窃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滥用科学基金等事例的绝对量在增加。
有分析人士指出,这种状况某种程度上与公开批评制度的缺失有关,它实际上降低了学术腐败的风险成本,使得更多的人在进行成本--收益的比较后铤而走险。这位人士认为,如果当时能充分运用公开批评,发挥"院士除名"的警示作用,或许有助于遏制这类腐败现象。
前不久的核酸风波,中国生化学会有多名会员卷入,经媒体披露后,该学会定出"家规":学会成员不得擅自以学会名义在商业活动中发表学术观点,以防误导公众。一位著名院士肯定了媒体在其中的作用。
中科院院士余国琮和周恒在《科学时报》上撰文指出:“只有一方面加强自律,一方面接受群众的监督,才能真正维护院士群体的崇高声誉。”(邓科、贾杭)
《南方周末》 2001年12月13日 |
近期<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等各大报纸报道了中国工程院取消两名院士资格的新闻,其中有一位叫陈敏恒的院士名列其中,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陈敏恒先生,男,85年前是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的系主任,本人85年入校后,当时学校里民主气氛比较浓重,各级官员纷纷竞选,于是陈敏恒先生在学校教师选为当时的院长。 陈敏恒先生当选院长后,采取了几项措施: 1、学生学分制:允许学生跨系选课,每个学生可以参加任何一个系或者年级的考试,只要学分够了,就可以取得毕业证,学习时间不限、专业不限,这样一个学生可以提前毕业,而且可以取得两个专业毕业证。 2、教师竞争上岗:同一门课程至少有两个以上的教师开课,允许学生自由选课,教师根据选课学生数量来取得报酬。 3、多种选择:全校的共有3个电影放映机构、7个舞厅、6个食堂(早6点到晚10点不停开放),全部图书馆及实验室对外开放,当时在化工学院的一个本科生,如果努力学习可以使用到其他学校相当于研究生的资源。 4、尊重学生:学生只要找不到工作,可以持续住在学校里,只需要支付极低的住宿费即可,直到学校帮助你找到工作。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到校内食堂,如果发现卫生不符合学校标准,可以取得50元的奖励。 陈敏恒先生的措施在学校里取得较大的成功,获得学生的高度好评,每个月都有一个周末晚上,陈敏恒先生到体操房与学生们共渡欢乐之夜。 最今人感动的是大革命期间的陈敏恒先生,89年5月下旬,学校里几乎没有人了,大家都在上海外滩渡夜,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吃饭,学生们没有钱,而且从外滩到化工学院有近20公里的路程,陈敏恒先生就派后期处的老师将学校里的饺子、包子送到外滩。革命失败后,陈敏恒没有追查一名学生,我所在班的同学均顺利找到了工作,我分到机关后,经常遇见有人到我们那里搞外调,但没有一个是来自化工学院的。 刚毕业时,校友位经常聚会,大家没有一个不感激陈敏恒先生的,后来听说他因为大革命期间的表现被撤销了很多职务,还有院士资格,其实对于85至89年的万余名化工学生来说,陈敏恒先生是否是院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使当时的每个化工学生认识到:学生是学校的灵魂,每名学生都应当得到尊重! 一、理工大学十几年发展史之实质 入校时陈敏恒先生正是院长,听过他几次的报告,至今印象都很深刻,思路清晰,论述逻辑严密,对学生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又不乏威严。陈先生的学问好,口才好,风度好,最重要的是心地好。当年基础部的各位老师以治家之心关怀学生,根在陈先生的开明和院长办公室的雷厉风行。那时很多年轻教师都以陈先生为榜样,言必称陈先生。记得有个叫刘沂的很玩世不恭,嘴巴刁钻的社科教师,就很尊敬的跟我们说陈先生的思维充满活力。 那个时侯的研究生现在都还在念念不忘所谓的“陈敏恒时代”,古宏晨,曹贵平...,当然如果胡黎明在的话,那是更不用说了。时至今日,陈先生隐退十多年,化工学院还是在陈先生的强大影响之下发展,道理非常简单,这块地是陈先生用心建立起来的,在这里成长的人可能不知道背后是什么,但却见到陈先生的人。
陈先生和戴干策先生是典型的华化人,他们的性格可以说就是华理的性格。
理工大学在90年代绝对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政治中心。学校里任何一件事情都与某件政治有关,理工大学的发展是中国发展按比例的缩影。陈先生去职,正是邓小平先生南巡之际,北京王宝森自杀,陈希同被捕。胡黎明的事件,决定了国际国内的政治格局,战争的登场,科索沃战争,伊战由此而来。前院长朱正华刚刚去世,即发生北约轰炸驻南使馆的事件。学校里的混乱,即反映出国际国内政治斗争的激烈,实际与学校和当事人毫无关系。陈先生,胡黎明的事情都是政治事件。谁叫他们在理工大学呢?当年华化可是中国高教的旗帜,是被寄予厚望的。谁叫他们跟着农民走呢?农民,老百姓算什么,老百姓该死到最近在中国都是真理。工农发家的共产党的悲哀。
但实际上,党一直在为自己美好的理想奋斗。党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论,八荣八耻,处处都表达了坚决到底必胜的决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作为坚实的基础。王校长的任期跨越三驾马车的时代。王校长无为的说法,也就是庸人江泽民,花花公子李鹏,跛脚总理朱镕基的说法。无为乃是有为,固本坚器,发展在阶段中被彻底贯彻。现在是全面发展的时代,长剑出鞘就在胡锦涛。历史又一次证明,邓小平的谋略何等高明,察人何等英明。党的悠久历史,使它看起来深沉。党的美好,用心就会知道。也许接触了其他文化,会有一些具体的看法,但只会增强发展的决心。发展,唯有文明的发展,才是党实现美好的推动力。这就是朱镕基闯地雷阵的心态。
理工大学有几对师生,陈敏恒与胡黎明,应圣康与胡春圃,朱中南与曹贵平,蒋慰孙与王行愚,师生感情非常好,老师非常爱护学生,学生对老师都非常敬重。这是很能打动人的事情。大学大概是人最黄金的时候了,不管你愿不愿意,这段时间注定是要在你的各个方面,你的个性,你的逻辑思维,你的世界观,人生观打下至死的烙印。如果你在自己人生人格和性格经历剧烈变化的时候,有一个好的老师关心爱护,你的一生都会处在健康,丰富和自信中。
陈先生去职前不久,提出要“懂物理,明事理”。今年看到他讲演中再次提到,感触很多。激情是青年人的特征,颓废不属于青年人。正因为充满激情,所以一定要“懂物理,明事理”--激情必须经过头脑。
89年64事件,就是一个激情被利用的事件。年轻的人变成暴徒,激情变成野蛮愚昧。6.4事件中,共产党理智清醒,措施合理合法,学生非常无辜。改变6.4结论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就永远都不会存在。6.4是个冤案,冤案中,共产党没错,学生无辜。6.4冤在学生受了蒙骗,情绪被某种状况所控制,失去自我,完全丧失理智交流的能力,被动实施暴行。 (2005年4.16事件再现了这一幕。幸好没有扩大。认识参与4.16的人可以问问,自己当时有没有脑子?是不是就像块木头,完全不能思维?)
大家在别的帖子都看到64前后陈先生对学生的爱护了,没有党的支持,陈先生是无法做到的。党的常委们几十年来都很团结,也许会有分歧,却从来都致力于抱团搞发展。89.64是这种团结的高度体现,使得邓小平先生对发展路线,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每一位常委都充满信心。也正因为此,海外民运到现在已经没什么动静。
陈先生,胡黎明的事情子虚乌有,政治事件,正在逐步解决,不久将彻底翻案。谁说老百姓该死,谁就离死不远了。
钱校长在聘陈先生为顾问时说:我很内疚...,我想他应该说:我很愤怒。 胡黎明事件原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胡黎明,曾经是一颗耀眼的“科技启明星”:“1992年,年仅29岁的胡黎明被低职高聘为教授,第二年,就获得了硕士和博士生指导教师的资格,他用两年时间走完了别人几年乃至几十年的路”。[1]少年得志的他,曾经身兼要职:华东理工大学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超细粉末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国家教委超细材料反应工程开放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一度浑身光环:如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奖励、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奖励,7次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等。可惜,纸包不住火。
1997年6月6日,华东理工大学校长王行愚教授接到清华大学一位教授的检举信,详细列举了胡黎明博士学位论文《CVD反应器中超细粒子的形态控制》的抄袭章节、数据及被抄袭文献出处等材料。该校高度重视,当天即由2名院士、3名材料和化学学科资深博士生导师组成专家组,认真审核检举材料、胡的博士论文和相关文献,一致认定检举属实,胡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存在极严重的剽窃行为。6月中旬,专家组再次逐章审核胡的博士论文,所出具的“关于对胡黎明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审核意见”认为:该博士学位论文绝大部分内容均系抄袭他人成果,应严肃处理。6月18日,该校召开为期一天的学位评定委员会专门会议,仔细审核全部材料,并请胡黎明及其导师分别到会传阅材料,还请胡申辩、答辩,但他“丝毫没有认错的意思”,甚至大言不惭地说“论文雷同并不奇怪,正表明英雄所见略同。”最后经学位委员会讨论,认定胡黎明的博士学位论文从模型、数据到表述方法都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剽窃现象,其抄袭是有意的、大范围的、系统的,抄袭程度前所未见,性质极其严重,且本人不能正视剽窃事实,学术道德败坏,是对国家学位条例的极大蔑视,经无记名投票,一致决定撤消其博士学位、取消其博士生、硕士生导师资格。6月27日,上海市学位办再次组织有关专家审核相关问题,并再次认定:华东理工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定性是合适的,处理决定是正确的。
有讽刺意味的是,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记者披露:胡黎明的上述博士论文成文后,当初“为慎重起见,曾送交20位化学工程、材料科学、化学方面的校内外同行专家评阅,其中有11位为校外造诣颇深的教授,分属全国7所重点大学和3个著名研究所。收回的20份评阅意见中,有18份认为这是一篇较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从原始的答辩记录也可看到,答辩过程是认真的。答辩委员会提出了一些很有深度的问题,最后仍一致通过其答辩。”[2]无独有偶,胡黎明等联名在《华工学报》发表的两篇论文也存在严重剽窃现象,此公还多次在获奖人才基金申报等材料中弄虚作假,并利用计算机虚拟制作了两本莫须有的所谓“专著”——《CVD技术的化学工程研究》、《纳米颗粒制备科学与技术》的封面。
胡黎明的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陈敏恒教授,曾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主要是受胡黎明博士学位论文抄袭事件的牵连(据说还有经济原因),中科院学部按照院士章程,由院士们投票表决,决定撤消其院士称号,并在2000年6月院士大会上公布。这也是中科院第一次因学术道德问题而对一名院士除名。
|
也谈华东理工大学的包子楚秦网友不知为什么对华东理工大学的包子突然感兴趣了,那个包子确实是不象话,说它是包子还真有点勉强。楚秦网友要是华东理工的学子的话,那就有点自报家丑的味道了,如果不是的话,那可就涉嫌侵犯华东理工大学的隐私权了,你就不怕摊上官司吗? 不过看到那个包子躺在那里,却引起了我对过去的一些回忆。记得那还是八十年代中期,我刚到华东理工大学(那时叫华东化工学院还没改名呢)就读。当时的包子真的就象楚秦网友拿出来的那样,一点都不夸张。我们形容大包(对这种包子的俗称,相对于一种小一点的肉包子):咬一口没吃到馅,再咬一口还没吃到,三口、四口,糟糕,馅咬过了。当时学院食堂的伙食确实很差。曾经有学生给当时刚刚通过民主选举上任的院长陈敏恒先生写信反映伙食差的问题。陈先生对这件事很重视,指示校刊编辑部把这封信登在校报上进行全校讨论,我记得这封信题目好象是《肥肉黄叶菜底我们还要吃多久?》。陈先生还有一周多的时间亲自去院里各个食堂排队打饭,进行调查研究,很快院里的伙食就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再后来院里又进一步进行后勤管理的改革,首先就是把学院食堂社会化,这举措在上海高校肯定是个创举,就是在全国高校间也应该是一个突破。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高校还有谁不在这么做哪?我在华东化工学院的四年间,化工学院肯定是上海各高校伙食最好、最便宜的一个。我的同学老乡一到星期天就愿意跑到化工学院来,都夸我们学校的伙食物美价廉,品种丰富,味道好,服务也好。只是不知什么时候华东理工大学的包子又变回到原来的模样,又成了楚秦网友给我们端上来的模样。
其实,说到包子,不由得使我想到当时的院长后来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陈敏恒先生。先生是在我入学那一年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的,也有传闻说是陈先生趁原院长朱正华先生出国期间搞“政变”上台的。其实学院上层的人事任免与变动本不是我们学生们能够揣摩与知晓的。只是陈先生主政华东化工学院以后学院有了很多变化。以前上课缺勤,晚自习没人去,考试作弊,谈请说爱成风。有人戏说华东化工学院成了公园了(风景秀美,到处绿树成荫,也到处是成双成对)。后来这些慢慢发生了变化。白天教师里人满了,晚上自习教室里人多了起来。院里的教学改革措施也陆续出台,实行学分制、教师学生双向选择、跨系选修课程、双学位等。这些举措在现在的大学里不希奇,但在八十年代肯定算是创新了吧?只是陈先生对校园爱情有他自己的理解。他对我们说,你们每天在一起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话可说哪?我当年读大学的时候也谈恋爱,也有女朋友,如果我们每天在一起的话,肯定无话可说,话都说完了。其实陈先生哪知道现在的年轻人的感受,年轻人只是想在一起而已,脉脉相对也是幸福的。这也许是先生和当时的我们的代沟吧。其实先生也是挺平易近人的。记得当时我们几个同学承包了学校的一个体操馆,每到周六周日在里面举办舞会。陈先生周末经常来跳舞,有时和他女儿一块儿来,他女儿在华东化工学院高分子系就读,这大概也算是与民同乐吧。 陈先生的学识为人,我们作为一个普通本科学生,又能有多少了解,就象普通老百姓之于国家领导人。但公道自在人心。我们普通老百姓又有谁接触过共和国总理,但不妨碍周总理、朱总理在我们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大家不知还是否记得两年前披露的一件事:中科院在2000年有史以来第一次对院士进行除名,一个是方励之,是因为政治原因;一个是陈敏恒,是因为学术道德原因和经济原因。据媒体有限的披露,学术道德原因好象是和胡黎明事件有关。说到胡黎明,也不知是华东理工大学的骄傲还是悲哀。胡黎明是华东理工大学年轻的博士,在27岁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博导。胡黎明读博士时的导师就是陈敏恒先生。后来披露胡黎明在读博士时把国外一些科学家送给胡交流的尚未发表的论文当作自己的学术成果来发表。而陈先生的名字也赫然列在其上。至于经济原因就更不得而知了,媒体也未加报道。至少我们没有听说有哪个院士或者著名大学的校长因为经济原因被司法机关定罪。如果只是经济上的违纪是否达到了对一个院士除名的标准,我们也无从得知。就是上述的学术道德问题,在当今中国的学术界,在教授、科学家之中,在我们尊贵的院士之中,这种事情或者比这更严重的事情又有多少。难道我们的学术界真的已经变的这么纯洁,连导师对其学生剽窃的失察也要承担如此严重的责任,甚至要到除去其院士称号的程度?这件事据媒体报道,中科院、化学学部相关的官员和院士都语焉不详、讳莫如深,就是事件的当事人陈敏恒先生也拒绝就此事发表任何评论。 由楚秦网友拿出来的华东理工大学的包子谈起谈了这么多,如果不是华东理工大学的学子、师友恐怕根本就没有耐心和兴趣读到最后。一些陈年旧事本没什么意义,只是和中律网上华东理工的师友一起回顾一下共同的往事而已。
|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61117.html
更多阅读
慢慢看原文地址:2015年司法考试老师及教材推荐(第四版)作者:张三太郎-柏浪涛疯狂粉丝2015年司法考试老师及教材推荐(2015第五版1.0不间断修订中)@张三太郎-柏浪涛疯狂粉丝http://weibo.com/315535777博主按语:2013年末,“后司考时代”
机械原理名词解释---插补机床数控系统依照一定方法确定刀具运动轨迹的过程。也可以说,已知曲线上的某些数据,按照某种算法计算已知点之间的中间点的方法,也称为“数据点的密化”。数控装置根据输入的零件程序的信息,将程序段所描述的曲
第四套人民币最新价格表_第四版人民币回收价格(2014年5月16号)摘要: 人民币收藏网(http://www.aa9b.cn/jiage/)提供第四套人民币最新价格表_第四版人民币回收价格_第四套人民币价格表2014(2014年5月16日)北京报价。 名称 面值 市场参
来源: 县信息中心作者:史壮贤发布日期:2013-07-25 点击数: 148 【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本页第四版桃江公众信息网首页截图7月25日,第四版桃江公众信息网上线试运行,并向广大网友征集修改意见。公众信息网自2008年开通运行至今,得到了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