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生活在北京的人都有过难忘的经历,因为这一年的3月到6月爆发了非典疫情,举世震惊。
记得从当年3月初就开始流传北京出现了一种可怕的流行病,据说连人民医院的很多大夫都患病被隔离了。我当时在德勤会计师行工作,一天到晚出差加班也并不在意。直到有一次在沈阳出差在宾馆里看到凤凰卫视转播香港疫情,才知道这次的疫情如此严重可怕。
北京官方一直不承认有严重疫情,说一切都在控制之中。但市民中的恐慌越来越严重,传闻越来越可怕,据说得病的几乎百分百死亡。直到2003年4月24日免去了刚担任北京市长不久的孟学农的职务,成立了温家宝、吴仪领衔的应急指挥部,非典疫情才开始被有效的予以控制。
记得那时电视报纸每天都发布新发现的疫情病例和疑似病例,还有患病后的死亡人数。四月底到5月初时每天病例人数暴增,人心惟危,每个人都害怕自己染上病毒,口罩脱销,餐馆门可罗雀,外国人视中国为疫区禁止旅游,中国各地也视外来人为病源,很多农村设卡禁止外地人进入经过。那段时间,北京似乎与外地隔绝了,北京人到外地要被隔离14天体温没异常才能正常活动,外地几乎无人进京办事了。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我和老婆在首都剧场看了北京人艺新排的话剧《赵氏孤儿》后没2天,北京所有的影院、剧院都停止演出活动了。那时北京所有的公共交通工具每天都要消毒,车厢里都会标注几月几号已消毒。而大街上几乎人人都戴口罩。很多单位都购置了红外测体温设备安置在门口,体温异常的都被劝回家休息。
我当时所在公司租住在新东安商场楼上,中午吃饭在新东安商场食堂。有天同事对我说:你还敢去楼下食堂吃饭啊?我问怎么了,他说新东安有位售货员被查出得非典被隔离了。我下楼一看通知,该售货员已被隔离快半个月了,心想如果感染上现在注意也晚了。
还好随着隔离措施的实施,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5月开始公布的病例越来越少了。由于整个城市几乎陷于停滞状态,公司也安排员工在家倒休,我就是在那段时间了,恶补了韩剧《蓝色生死恋》《美好的日子》。
直到6月底才解除疫情警报,城市生活逐渐恢复正常。那年的非典疫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数919人,病死率近11%。而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中国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665例,死亡180人。
经过非典疫情,国家对卫生防疫大为重视,在信息统计发布大为改善,也加强了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每一次的磨难,都促使人类更好的前行。感谢在非典中不顾个人安危与病魔抗争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那些失去生命或留下残疾的勇士,向你们致敬!
以下图片来自网络:
时代周刊封面
口罩成为时尚
车厢一景
那年的毕业照都戴着口罩
各地纷纷自保
那段时间人口流动几乎为零
到处都在消毒
非典邮票
非典邮票
在小汤山设立了隔离医院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月20日文章,原题:“非典”暴发如何改变中国内地 回忆起10年前的情景,北京的吴勇仿佛仍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消毒剂味道。那时,首都笼罩在“非典”的阴影之下。上班路上,公交车上的司机、售票员和乘客都戴着口罩。街上空荡荡的,车辆很少,就连王府井这样繁华的商业街也空无一人。
2003年2月,广东省公布发现305例“非典”病例,并有5人死亡。3月底,世卫组织宣布北京为“非典疫区”。4月下旬,国务院才成立国家级应急工作小组,以应对“非典”蔓延。
200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工作小组。2006年1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发布。2006年,国务院设立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并于次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表示:“‘非典’的一个重大影响是使应对突发事件成为政府的一项常设职能,现在政府在应对危机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他举例说,2008年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之后,政府都做出迅速反应。汶川地震发生5小时后,温家宝总理就抵达灾区。
此外,信息的传递畅通和透明也被认为是能让政府掌握主动、控制灾害的有力工具。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非典’让我们懂得,危机能否得到妥善处理,透明度至关重要。信息发布上的任何延迟都会造成负面影响。”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获得通过是信息透明的一大突破。
“非典”期间,北京由于没有及时公开真实疫情而遭到多国政府以及世卫组织的批评。其后,中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建立了良好合作。汶川地震发生后,多个国际救援组织和慈善团体迅速得到准许,对灾区实施救助。
与此同时,“非典”危机也催生了问责制度。2003年4月,时任中国卫生部长和北京市长因处理危机不力被解职。此后,频频有各级政府官员因为各种丑闻落马。
“非典”留下的最重要遗产是公共医疗系统的升级。从2003年底到2006年,中央政府注资257亿元人民币改善医疗设施,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及传染病。2006年,卫生部宣布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立,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覆盖全国95%的县级医疗机构。(作者庄屏卉,田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