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8833-2012《道路交通反光膜》(旧规范名为《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在2013年6月1日正式实施。对每天画标志标线的所谓交通工程师来说,变化最大的,就是反光膜的分类方法由“按级别分类”改为了“按类型分类”。先看一下旧规范(GB/T18833-2002)中是如何“分级“的:
4反光膜的分类
4.1反光膜按其不同的逆反射原理,可分为玻璃珠型和微棱镜型两类。
4.2反光膜按其不同的结构,可分为棱镜埋入型、密封胶囊型和微棱镜型三类。
4.3 反光膜按其不同的你反射性能,可分为五个等级:一级反光膜为微棱镜型反光膜;二级反光膜为密封胶囊型反光膜,通常称高强级反光膜;三级反光膜为透镜埋入型反光膜,通常称超工程级反光膜;四级反光膜为透镜埋入型反光膜,通常称工程级反光膜;五级反光膜为透镜埋入型反光膜,通常称经济级反光膜。
再来看一下新规范(GB/T18833-2012)中是如何“分类“的:
4分类
4.1反光膜按其逆反射原理,可分为玻璃珠型和微棱镜型。
4.2反光膜按其光度性能、结构和用途,可分为以下7种类型:
a)Ⅰ类——通常为棱镜埋入式玻璃珠型结构,称工程级反光膜,使用寿命一般为7年,可用于永久性交通标志和作业区设施;
b)Ⅱ类——通常为透镜埋入式玻璃珠型结构,称超工程级反光膜,使用寿命一般为10年,可用于永久性交通标志和作业区设施;
c)Ⅲ类——通常为密封胶囊式玻璃珠型结构,称高强级反光膜,使用寿命一般为10年,可用于永久性交通标志和作业区设施;
d)Ⅳ类——通常为微棱镜型结构,称超强级反光膜,使用寿命一般为10年,可用于永久性交通标志、作业区设施和轮廓标;
e)Ⅴ类——通常为微棱镜型结构,称大角度反光膜,使用寿命为10年,可用于永久性交通标志、作业区设施和轮廓标;
f)Ⅵ类——通常为微棱镜型结构,有金属镀层,使用寿命一般为3年,可用于轮廓标和交通柱,无金属镀层时也可用于作业区设施和字符较少的交通标志;
g)Ⅶ类——通常为微棱镜型结构,柔性材质,使用寿命一般为3年,可用于临时性交通标志和作业区设施。
不难看出,新规范在分类上分的更细,给出的信息更多(比如使用年限,适用范围),这在做工程设计时会让工程师有更多的针对性。但是,该如何使用呢?
GB50688-2011《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中给出了各级道路标志使用反光膜的等级范围:
5.4.2 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的标志应采用一级~三级反光膜,在曲线段或其他危险路段应采用二级以上反光膜。城市次干路及以下等级道路的标志应采用四级及以上的反光膜。
JTG/T d81-200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中给出了各级公路交通标志使用反光膜的等级范围:(2015.07.06更新)
6.5.1(2)交通标志板采用反光膜材料时,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上宜采用一、二级反光膜,二、三级公路的交通标志宜采用三、四级反光膜,四级公路宜采用四、五级反光膜。6.5.1(3)门架、悬臂型等悬空类交通标志,宜采用比路侧交通标志等级高的反光膜。规范更新了,那改用哪一类反光膜呢?不妨把新旧规范的分类放到一起进行一下对比:
序号 | 分类 | 结构 | 通常名称 | 使用寿命 | 使用范围 | |
旧规范 | 新规范 | |||||
1 | 四级 | Ⅰ类 | 棱镜埋入式玻璃珠型结构(旧规范为透镜埋入型) | 工程级反光膜 | 7年 | 永久性交通标志和作业区设施 |
2 | 三级 | Ⅱ类 | 透镜埋入式玻璃珠型结构 | 超工程级反光膜 | 10年 | |
3 | 二级 | Ⅲ类 | 密封胶囊式玻璃珠型结构 | 高强级反光膜 | 10年 | |
4 | 一级 | Ⅳ类 | 微棱镜型结构 | 超强级反光膜 | 10年 | 永久性交通标志、作业区设施和轮廓标 |
5 | Ⅴ类 | 微棱镜型结构 | 大角度反光膜 | 10年 | ||
6 | Ⅵ类 | 微棱镜型结构,有金属镀层 | 3年 | 用于轮廓标和交通柱,无金属镀层时也可用于作业区设施和字符较少的交通标志 | ||
7 | Ⅶ类 | 微棱镜型结构,柔性材质 | 3年 | 临时性交通标志和作业区设施 |
瞧,一目了然。
注意:在上海市政院袁胜强教授的宣贯材料里面,IV类是二级。详见“更新1”。
-----
更新1[2015年6月13日]:
上海市政院袁胜强教授在《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手册》(CJJ51038-2015)的宣贯材料里面,介绍了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应使用的反光膜类型,下面几张图片就是截取自该宣贯材料:
-----
如果您认为本文对您的工作或学习有所帮助,请对作者表示支持(评论、转载或分享),以使他获得继续写作的动力。
-----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只是一小小鸟创作,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3.0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除非注明,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转载自这只是一小小鸟窝,并保留本段声明。本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u/638f98570101dmz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