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礼拜的时间,以平均每天4集左右的速度。有几天没有开过投影仪,可见有另外那么几天,我每天得看六七集以上。再考虑到这是我们两个人一起看的,可见它的收视率是多么的高。尤其,它还是一部十几年前的老电视剧。
看到当中部分的时候,我老婆问我最后的结局是怎样,陈道明演的祝月和他的老婆最后怎样了,白洁和祝月上床了吗?葛优演的那个老色狼又找到新猎物了吗?
我老婆这样问我,是很正常的。因为这部片子太老了,网上根本找不到每一集详细的剧情介绍。但我答不上来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这是十多年前的老片子了,那时没有MKV,连RMVB都还没有。如果电视机里错过一集,你又没有耐心准确地等待重播的时间,你再想看它,这一等,可能就要很久。比如说,十六年。
是的,十六年了。也许更长一些,也许还不到,才十四五年而已,谁会去精确计算呢?我只是知道,能像《上海人在东京》这样,被我记住的大陆影视,屈指可数。一定要说几个名字的话,那就说两个吧,一个是《十六岁的花季》,一个是《孽债》,一定要再加一部的话,那就算上《西游记》吧!前两部被我记住的原因是乡音、是真实,后一部被我记住的原因仅是,我每次看它都觉得,为什么大陆可以把一部凄美浪漫的神话故事拍的这么烂!
看过《孽债》的人应该都记得,这是唯一一部全部是上海话配音的电视剧。《上海人在东京》里也偶尔穿插着几句纯正的上海话。反而是新世纪以降,上海本土影视剧里的上海话越来越少,你全部用国语倒也算了,偏偏还要东施效颦地用国语的腔调发上海话的音。
有些戆大总是不知道:作为上海人,骂“册那”其实只是口头禅,说“他妈的”呢只能显示他其实是个乡下人。上海人要真的想操谁的妈,也从来不说:“操他妈的”。这样太粗鲁了,他会说:“撮那娘则烂无比啊!”
这就是方言的力量。
它是几百上千年来,某特定区域里,约定俗成的乡愁浓缩,它是家家户户的老少咸宜,它是人文市井的音频图腾。它是触动你耳膜的第一秒,就会让你想起童年小回忆的那一串音符。
当然,我并不是说,一定要以有没有方言,来判断一部影视剧优良与否的标准。那样未免太肤浅了。作为一个上海人,OOXX的时候,未必一定只能说“色艺”,偶尔喊几下“kimoji”也是很有情趣的。但问题不在这里。
大陆的绝大部分影视剧,之所以让人看不下去,看了让人觉得不“色艺”,是因为它们总在尝试着掩饰着什么、回避着什么,或者在用一种很弱智的手法,想要重新解读什么。其实像我这么开明的人,并不太介意你的观点是什么,如果你的手法到位,我照样可以像喜欢金贤重一样喜欢金正恩。
大陆的意识形态,就像决定了金正恩一脸横肉、肥大笨拙的那一层血统。就算你金正恩说一嘴标准的思密达,甚至脸再瘦点、帅点,宋慧乔、李英爱、韩彩英也不会把你当自己人。在文明世界里,金正恩你他妈就是个疯子。哦不对,侬册那就是则神经病。
有点跑题了。其实,初衷只是为看完《上海人在东京》,随便写点什么。里面有一集,片尾的台词是“东京对于上海人来说,意味着山口百惠、意味着东芝、卡西欧。可是,东京,到底是什么呢?”
十六年以后,同样还是这个问题。但是,前提当然有所不同。山口百惠早已经老了,东京对上海人来说,意味着小泽玛利亚、意味着东京热、优衣库。甚至,连索尼都已经有点过时了。
时过境迁,这未免让我有点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