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读过的书(5):《鉴略》作者:山东一块石头
称颂毛泽东为“父亲”的李广田缘何惨死作者:十年风景原无异
:“乍暖还寒时候”中“还”字读音之我见作者:烟花散尽
《声声慢》写于李清照晚年,在这首词中凝聚了女词人一生的悲叹,联系女词人一生的遭际,不由的让人唏嘘不已。
这首词中的“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自古被人称道,词人在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方面无人能敌,但中间的“还”究竟该读什么音,一直就争论不休,目前统计下来有三种读音:hái、huán、xuán。
“hái”在《现代汉语大辞典》的义项有6个,(1)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仍然。(2)表示某种程度上有所增加或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3)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上勉强过得去(一般是往好的方面说)。(4)用在上半句话里,表示陪衬,下半句进而推论,多用于反问的语气;尚且。(5)表示没想到如此,而居然如此(多含赞叹语气)。(6)表示早已如此。根据原诗句的含义:在秋天来临之际,天气一会冷,一会暖,故这个读音不合要求,且还有一个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古音中“还”没有“hái”的读音,所以这个读音可以完全排除,所以在古诗词中见到“还”字切记不可读成“hái”。
“huán”在《古汉语常用字典》中有4个义项,(1)返回。《左传·文公十四年》:“使贼杀子孔,不克而还。”(2)交还,归还。《史记·滑稽列传》:“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可引申为“交纳”(3)通“环”。环绕《汉书·食货志上》:“还庐树桑。”(4)仍然(后起意义)柳宗元《田园》:“子孙日已长,世世还复然。”在这四个义项中,看似第一个义项“返回”好像符合原诗句的含义,但仔细推敲推敲,却发现解释起来还是有的牵强:从暖返回寒,这种解释无法说明秋天忽冷忽热的状态,只有从暖到寒,却无法体现从寒再到暖,故也说不通。
xuán在字典中有两个义项,(1)xuán(旋)。旋转。《庄子·庚桑楚》:“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2)xuán(旋)。轻快敏捷的样子。《诗经·齐风·还》:“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这两个义项中第二个是绝对不符合,而第一项“旋转”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秋天的天气冷暖无常的现象,气温在冷和暖中来回旋转,用字生动活泼。
由以上理由可见,在“乍暖还寒”这句话中“还”的正确读音应该是xuán。
李广田
1958年1月,时任云南大学校长的李广田写下了一首《他在各处行走》的颂诗。这首诗把毛泽东称作“父亲”,1977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太阳颂》中把这首诗收入其内,使它在浩如烟海的“红太阳颂”中占据了独特而醒目的位置:
他,
我们的领路人,迈着巨大的步伐,
在祖国的大路上前进。
他的脚步震动着整个祖国的土地,
他的脚步震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他走到大城市,
他走到小乡村,
他去看桥梁建筑,
他去看钢铁飞奔,
他到车间去看工人,
他到小巷里去看居民,
他到厨房里去看卫生工作,
他到农场去看农具革新,
他用他的大手紧握住双轮铧犁,
“我能行吗?”他的态度是那么谦逊,
他把犁铧插进冬天的土地,
他耕得那么深,又那么稳;
是啊,多少年来,他和他所领导的党,
就是我们祖国的开垦人和播种人。
走啊,走啊,他在各处行走,
他在各种道路上前进。
他走到哪里,
哪里就鼓起冲天干劲,
他走到哪里,
哪里的沙粒就变成黄金。
他沿着各种思想的道路
走进了我们的灵魂,
他把阳光引到我们心里,
他用双手打开我们思想的大门,
他使我们心里温暖,聪明,
他使我们认得清,看得准。
走啊,走啊,他的脚步带动着我们的脚步,
他的脚步带动着祖国的脚步,
沿着社会主义的大路
飞跃前进。
就是他,
这个巨人,
这个用坚定的大步走在祖国大地上的人,
这个用轻柔有脚步走在我们心上的人,
我们,我们六万万人民,
我们是多么尊敬他,多么爱他呀,
他比我们自己的父亲还更亲,
他是我们六亿人民的父亲。
李广田称毛泽东是“父亲”,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就在写完“父亲”的颂歌后不久,他带领云南大学的学生参加了大炼钢铁与农村生产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切地感受到“大跃进”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譬如农民的生活下降问题,农村干部殴打群众的问题,生产下降,物品匮乏的问题,等等,于是他大胆地提出了许多异议。据说他还编了个顺口溜:“四季如春无青菜,一年到头有苍蝇”,是说昆明四季如春,却让人吃不上青菜;倒是一年到头苍蝇多的出奇,可见这里的卫生状况极差。此外工农兵进驻云南大学,李广田也提出了疑问:难道这样把大学办下去,不就成了小学?这个时候,有人就开始整理他的材料,随之噩运从天而降,在中国流年不利的1959年他被打成右派,由云南大学校长降为副校长。值得庆幸的是1962年他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问题终于得到甄别平反,这让他轻松了许多。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他与文学作品《阿诗玛》的事。五十年代初期在云南的公刘、黄铁、刘知勇等人开始研究整理阿诗玛的民间传说故事,但后来他们都变成了右派,被迫中断这项工作。为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李广田接受了继续整理《阿诗玛》的工作,于是他在公刘等人的基础上,深入许多彝村,听取撒尼人讲述的许多关于阿诗玛的故事,最后整理完成了彝族撒尼族的民间长篇叙事诗《阿诗玛》。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就在作品即将出版的时候李广田也被打成右派。尽管如此,这部长诗还是在1960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脱掉右派帽子后,继续整理修订这部长诗,并在他的参与指导下由刘琼拍成同名的音乐电影,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首先砸烂“资产阶级的黑店‘三家村”’”——邓拓、吴晗、廖沫沙,之后江青指示要打倒云南的“三家村”。《阿诗玛》成了李广田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证。李广田被监禁起来,遭受严刑拷问:《阿诗玛》中阿黑和阿支应属于两个不同的阶级,既然如此,斗争就是残酷无情的,你死我活的,但为什么要安排他们赛歌呢?这不是宣传“阶级斗争熄灭论”吗?本来阿诗玛和阿黑在传说中是兄妹关系,可为什么要把他们修改为男女的情爱关系呢,这不是在宣扬腐朽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吗?还有,阿黑射了一箭,高山就崩裂,岩石就让路,河水还要倒流,骏马还会衔着花去报信,这不是在胡说八道宣扬超人吗?中国没有超人,如果有的话,只有一个,那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当然斗争会不是艺术讨论会,纵使李广田有七八张嘴,也不能将心里的话向这些造反派说清楚。他被人扭着胳膊,拉上台去批斗;他的脖子上挂上沉重的大牌子,在阵阵口号声中被游街;他在成千上万人的注目下被罚跪,被拳打脚踢……一个知识分子的颜面被彻底扫荡,但更悲惨的还在后面。1968年11月2日,李广田突然死于昆明市郊外的莲花池内,据有关资料显示:头部被击伤,满脸是血,脖子上有绳索的痕迹,腹中无水……到第二天被人发现时,他居然在水中站立着,死而不倒!后来,有许多人对于李广田的死提出异议,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文革开始后中国的公检法全面瘫痪,没有谁去给李广田验尸,没有谁去调查他的死因并把它写成报告,他的尸体很快就被红卫兵的头头自作主张地火化了。
鲁迅读过的书(5):《鉴略》
《鉴略》,(清)王仕云著。记述上起盘古,下讫弘光明朝事,是旧时学塾历史读物。鲁迅多次提及该书。
《坟·灯下漫笔》中说:“……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究室,审察精神文明的高超。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但在新近编纂的所谓‘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里,却不大看得明白了,只仿佛说:咱们向来就是很好的。”
这是鲁迅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基于对历史苦难的不满,鲁迅有了批判传统的姿态,期望革新的立场。而历史苦难,在鲁迅看来,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之“奴隶性”而造成,于是鲁迅寄希望于人性之改造,具体说,就是“国民性”之改造,而这一切,源于对中国的“大爱”。“爱与憎”,是鲁迅深刻的内在张力所在。这是鲁迅的整体叙事逻辑。理解鲁迅这个逻辑,就可以理解鲁迅很多看似矛盾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