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的代表人物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回答(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看法,将哲学划分为两个派别,即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一、什么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
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浪、庄子、康德、休谟。
(1)皮浪(前365——前275)
皮浪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
皮浪的主要观点如下:
1、感觉因人而异。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
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如果只有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完全等同,才叫认识了对象的话,那我们说,人类不可能彻底认识客观事物。
如果我们把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就应当承认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是正确的。
4、他认为,“最高的善是不做判断。”他要求人们要“放弃知识,放弃判断。”他要求人们“对现实漠不关心,以求得心理上的安静。”
皮浪的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古希腊临近地中海,当时的航海业和商业比较其他国家和地区发达。有一次,皮浪与商人一起乘船出海,船行驶在地中海上突然遇到风暴。天昏地暗,风雨飘摇,船真的要倾覆了。船上所有人都哭了,以为死神很快就会降临了,哭声震天。唯有皮浪镇定自若,他用手指着一口正在吃食物的猪对大家说:大家不要哭了,要镇定,“聪明的人应当向猪学习,对现实漠不关心!”过了一段时间,风暴停止了,风平浪静,一切恢复正常。船上的所有人都怀着尊敬的心情看着皮浪,心里说,还是皮浪具有远见!
第二个故事:古希腊的富贵人外出时都是喜欢乘坐马车。有一次皮浪和几个朋友一起在大街上散步,朋友知道他是不可知论者,于是故意出题目刁难他。朋友说:“皮浪!前面跑过来来一辆马车,你说说看,到底客观上有没有马车,人能否正确认识马车的存在?”皮浪立即回答:“这个问题是不能回答的,因为我们人不可能正确认识外界事物,甚至不能说事物是否真的存在。”朋友马上反驳道:“既然你不承认马车的存在,你敢不敢躺在马车底下,让它从你身上轧过?”皮浪说:“敢!”说完,皮浪一个箭步冲到马车前,躺在地上。车夫见此情景立即拉住车闸,马车停了下来,皮浪安全无恙。
但是,像这样的玩笑不能总开。在皮浪90岁的时候,有人又对皮浪开了这样的玩笑,结果皮浪死于马车的车轮之下。
(2)庄子(前360——前286)
庄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气功家,道家称其为南华真人。姓庄名周,宋国人。他是相对主义滑到不可知论的。
他认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以我的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办不到的。
他还说:“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庄子•齐物论》)意思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绝对的标准,此一是非,彼一是非,我怎么能够辨别得清楚呢?
庄子看到了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和变化着,但他忽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他认识到,人对外在事物性质的认识具有主观性,与参照系有关,但是他夸大了认识的主观性,错误地认为,一切事物没有善恶之分、是非之别,没有大小属性的差别。他认为人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结果滑到了不可知论的泥淖。
庄子提倡无欲、无为、无知,他要求人们以养生长寿为人生的第一要义。
庄子有许多可笑的故事。
故事一:蝴蝶梦。有一天庄子做梦,梦见自己变化成为一个蝴蝶,蝴蝶在百花丛中飞舞。当他梦醒时,无法判断自己到底是在做梦还是已经醒了。他说,如果自己已经醒着,那么自己就是庄子。如果自己还在做梦,那么自己就是蝴蝶。总之,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做梦,还是醒着?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子?是庄子做了个蝴蝶梦呢还是蝴蝶做了个庄子梦。
故事二:庄子扇坟。有一天,庄子游山玩水来到一个风景十分优美的地方。见到一个美丽的少妇蹲在一个坟头前哭泣,这个少妇一边哭泣,一边用扇子煽坟头。庄子感到很奇怪。走上前问这位少妇:请问您为什么一边哭泣,一边用扇子煽坟头。
这位少妇对庄子说:“先生您有所不知,我丈夫刚刚去世,我正在给丈夫上坟。”“我丈夫在临死之前对我说,要等到坟头上的土干松之后才允许我改嫁。我如今着急改嫁,所以用扇子扇坟头。”
庄子运用法术,刮起大风,一会的工夫坟头上的土就变得干松了。少妇对庄子千恩万谢之后走了。
回到家里,庄子越想越生气。于是在屋子里来回踱步,而且一边踱步,一边咳声叹气,于是吟诗一首。
“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相聚几时休,早知死后无情意,索把生前恩爱勾。”
庄子的妻子田氏奇怪地问庄子:“夫君呀,你今天为什么回到家中不高兴?”庄子就把所见所闻的那个少妇煽坟的事情告诉了妻子。妻子田氏听后,大骂那位刚刚死去丈夫的年轻妇女:“薄情之人世上少有。”
庄子半开玩笑地对妻子说:“娘子不必夸口,倘若一日我不幸去世,你说不定马上就会改嫁呢!”妻子田氏立即赌咒发誓:“倘若你真的去世,我一辈子不嫁!”
过了一段时间,庄子真的患了重病,眼看就要死了,在弥留之际对妻子嘱咐道:“人生如梦,生死朝夕事,吾死之后你不必伤心。如果你能够念及夫妻情谊的话,希望在我死后,不要把我埋葬,要将遗体停放在棺材里,棺材盖也不要用钉子钉死,遗体放到后院的房间中供亲友祭奠。”
不几天庄子去世了。田氏按照庄子生前的嘱咐,将遗体放在棺材中,没有将棺材盖用钉子钉死。在后院设立灵棚,摆上香案,供亲友祭祀。
旧社会,人死后要停灵7天到49天。第7日那天,来了一位少年秀士,自称是庄子的学生前来吊唁老师。
田氏一看这少年秀士,立即春意大发。与这少年秀士眉来眼去,很快就勾搭上了。双方很快达成协议,男方入赘到田氏家中,而且立即举行结婚典礼。
这一对男女刚刚进入洞房,少年秀士立即喊胸口疼痛,倒在地上不醒人事。
田氏千呼万喊才把少年秀士叫醒。问他这是患的什么病?怎样才能医治?少年秀士回答:“我患的是心痛病,少年时患的病,只有吃活人的脑浆才能活命。”
田氏想了想,庄子不是刚刚死去吗?他的脑浆不是正适合吗?于是提着一把斧头来到庄子的灵前,把棺材盖一斧头劈开。只见棺材中的庄子自己坐了起来,指着田氏大骂:“夫妻百年有何恩,见了新人忘旧人,甫得盖棺遭斧劈,如何等待扇干坟?”
田氏万分羞愧,无地自容,当即在房间里上吊自尽。此时庄子心灰意冷,在墙上留下一首诗:“生前人人说恩深,死后个个欲扇坟。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写罢,离家出走,不知去向。
(3)休谟(1711——1776)
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西欧近代不可知论的鼻祖。他是从极端经验论滑向了不可知论。
休谟认为,人的知识来自感觉、经验,感觉是主观的。什么东西引起人的感觉呢?这是一个不可知的问题。因为,人只能知道自己的感觉,感觉之外是什么?人是不可能知道的。
休谟经常处于苦恼之中,他感觉到自己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矛盾。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唯物主义有实际的力量,唯物主义信仰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他承认他的不可知论理论,把他密封在唯我论的狭窄的天地里,使他处于一种绝望的孤独的境地,因而使他“感到惊恐和惶惑”,觉得自己是一个不能融合于社会的希奇古怪的怪物,断绝了一切人世的交往,被完全遗弃,郁郁寡欢。另一方面,在理论上,他认为他的理论是正确的,合乎逻辑的。休谟就是在这样矛盾心情中度过自己一生的。
(4)康德(1724——1804)
康德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家第一个代表人物。他割裂了本体与现象的联系,丢掉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辩证法,不懂得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陷入了不可知论。
康德的认识论结构如下:
1、他承认在人之外有一个客观的物自体;
2、在人的认识结构中,可以划分为感官和先验自我(意识);
3、人的感官与客观的物自体相互作用在人的感官中形成“感性杂多”,即各种简单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的要素。
4、人的先验自我意识可分为三部分:先验感性、先验知性和先验理性。
人的先验感性具有时间和空间综合能力,它们可以将各种各样的感性杂多组合成有时间和空间特性的现象或表象。现象和表象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某物或物的存在过程。
5、人的先验知性先天就具有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能力。在先验知性的作用下,人就可以把大量的没有联系的现象条理化,找出其中的共同本质和规律,于是在人的大脑中就产生了所谓的科学知识。
6、人还有先验的理性。所谓先验理性是人的一种对科学知识进行反思的能力。人对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刨根问底,寻找那形而上的答案,比如,被人感知的物自体的本来面目是怎么样的?物自体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宇宙在时间上有没有开端?这开端是怎样的?开端之前又是怎样的?宇宙在时间上有没有终结?终结的状态是怎样的?终结后又是怎样的?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如果是有限的,那么在宇宙之外是怎样的?如果是无限的,那么我们现在处于宇宙的什么位置?
7、康德最后说:人只能认识感官感知到的现象,而不能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更不能认识物自体。人只能主观地设想物自体是什么样的,但是立即会陷入二律背反,即得出两个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两个相反的结论都有一定的道理又都不全面。比如,在回答宇宙的本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时候,不可能得出一定是物质的或一定是精神的结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的代表人物
所以,康德陷入不可知论。他指出,人不能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科学只与现象打交道,只有信仰才与物自体打交道。他说:“我必须贬低知识,以便给信仰留出地盘。”
三、可知论的几个典型学说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由于自然科学发展得不够充分,由于人们的抽象思维缺乏辩证法,由于没有找到沟通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因此,不可能真正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下面,介绍几种可知论的理论,大家细细品味,看其中是否有说服力。
(1)素朴实在论
从古至今,一般人包括没有真正学懂哲学的哲学工作者,几乎都是素朴实在论者。他们把看到的事物景象,如蓝天白云,高楼市场,车水马龙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商品等都视为客观的真实的事物本身。他们认为,他们看到的就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实体。他们认为,我感知事物是什么样的,事物本身就是什么样的。
比如,我看到了一个红色的苹果。通过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感官,我发现,苹果是红色的、甜的、香的、圆的,于是我就说,这个苹果本身就是红色的,甜的,香的和圆的。
其实素朴实在论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他把客观对象的性质与我们对对象的感觉等同了。客观对象是红色的,甜的,香的,圆的,我对它们的主观感觉也是红色的,甜的,香的和圆的。红色,甜,香,圆等等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这样一来,主观等于客观,精神等于物质,滑到唯心主义那里去了。这与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有什么区别?
我们说,素朴实在论是素朴的唯物主义,是可知论,但却十分地庸俗。列宁说的好:“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哲学笔记》第90页)
前苏联哲学家德波林(1881——1963)说:“对于最初的原始认识说来,感觉是和感觉的对象同一的,现象是和存在、自在之物同一的。”(《哲学笔记》第537页)
(2)镜象反映论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可以划分为两派,其一是不可知论者,其二是镜象反映论者。
镜象反映论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培根、法国的拉美特利和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尔巴哈。
他们从反映论出发,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好比照镜子,镜子外面的实物与镜子里面的像十分相似。比如培根说:“存在的真实与知觉的真实是同一的。它们的差别,没有比直接的光线和反射的光线来得更大。”
下面,我们对镜象反映论进行批判:
镜象反映论坚持了唯物论和反映论原则,这一点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对反映的理解是庸俗的和简单的,是不科学的。
这种认识论忽视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观性。人的感官和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照镜子,而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信息的接受、选择、变换和反馈的过程。
比如放电影。它的原理是灯光通过一张张有图象的胶片,再通过一个放大镜,把图象投影到前面的银幕上。每张胶片上的图象在银幕上只停留0•04秒,前后两张图象的交换时间是0•01秒,在前后图象交换时,银幕是无光的。人的视觉暂留时间是0•1——1秒。就是说,前一张图象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它在人的眼睛里面的印象会停留0•1秒以上。这样前后两张图象就连接起来了,在人的眼睛看来,图象是运动的,活动的。其实,每一张图象在银幕上都是静止的和间断的。
这告诉我们,反映结果与被反映物之间是有原则区别的,二者并不相同。
比如,银河系。它的直径是10万光年,即光线要走十万年的时间。假设我们在地球上观测银河系。银河系直径上的两点A和B的长度是十万光年,我们眼睛C与A的距离是15万光年,C与B的距离为7万光年。A、B、C三点形成一个三角形。
请问,我们看到的银河系是什么?我们看到的A点是15万年前曾经存在的星的光线在我们眼睛里面的投影、反映。我们看到的B点是7万年前曾经存在的星的投影和反映。我们今天晚上观察到的银河系情景是7万到15万年的历史时间内,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的星的信息在现在的同一时刻在我们感官上的投影!是一个历史的大杂烩!
(3)黑格尔的可知论
黑格尔认为,人认识世界是宇宙精神自己认识自己,当然可以认识清楚。
(4)马克思主义的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认为,人的意识通过实践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过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运动过程来实现,即通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谬误到真理,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无限过程来实现。认识的实质是客体的信息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在主体感官中被接受、变换、反馈的无限过程,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只能是无限发展着的人类社会实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62431.html

更多阅读

做为美国喜剧一派“贱人帮”的代表人物 作为 做为

    文/关雅荻      这部家庭续集喜剧电影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把“博物馆展品复活”这同一个创意玩出新意。结果导演肖恩·利维向《变形金刚》导演迈克尔·贝学习了一把,就是把《博物馆奇妙夜2》的故事搬到由19个博物馆组成的

道家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老子庄子列子 庄子著作

1、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司马迁语),代表作是《道德经》。老子其身世没有确定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三种观点:一说老子姓李名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曾担任

心理学派 心理学学派和代表人物

19世纪60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费希纳(1801—1887)的心理物理学是关于身心之间或外界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依存关系的严密科学。这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独立学

影响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人物 构造主义心理学

  影响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人物  今天我首先会讲到一些与存在主义心理学相关的主要人物,之后我会和我的学生一起谈谈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念。我们会说到这些人物的共同之处,然后再讲他们的不同之处。这一年半以来,我与Mar

声明:《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的代表人物》为网友岁月如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