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假日迎着五月第一缕阳光的出山,我和家人来到了离西安70多公里外的楼观台。楼观台号称“天下第一福地”,自然风光非常秀丽,但最为吸引人们眼球的还是它的人文景观。因为楼观台是道教的发源地,而道教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门派。所以楼观台的说经台、炼丹峰、大秦寺,老子祠、老子墓等等人文景观,给每个来这里的人,都有一层神秘色彩。
下得车来,放眼南望:蓝蓝的天空,绿绿的山峦。自然风光延绵千里,层层叠叠把个终南山众坡装扮得像个掩体,很难分辨出这山与那山。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在绿树翠草间掩映藏匿,如果你不仔细探望,就很有可能在游走中一晃而过。一条通往景区大门大道的两侧,游人如织。叫卖的,叫买的,说笑的,静观的……好一派门庭若市的景象!我们全家人在谈笑中来到一个小卖摊前,买了一块地图方巾,按照图上景点的分布,定好了游玩路线。先去景区西侧的大秦寺,返回后再登炼丹峰,然后下炼丹峰山坡入闻仙沟,最后出山上老子祠,出门顺路游览百竹园。
一、大秦寺
顶着烈日,我们沿一条简易公路西行了近三里路,才看到远远的半山村露出一个塔座,判断那就是大秦寺。三步并两步,气喘嘘嘘地奔到塔前,可真是大秦寺。足有五十米高,是个七层八角棱阁楼式砖塔。层层都有小窗式园顶门,且每层塔的小门是和次层的相错。塔身已严重向西倾斜,据说倾斜距达达2.7米之多。站在它的脚下,你真真切切地为它的历史生命而担忧的。塔第一层有尊泥塑佛像,横眉冷对,咋一看,感觉有点阴冷涌上心头。抽身回退中我仰望了一下头顶,塔里面严严实实,看不到从哪里上塔顶,更看不到塔体里面是什么样子。居村民介绍,此塔内2到7屋都有塑像和外文刻字,想必就是当年西域传教士们留下的真迹吧。
据文献记载,大秦寺是历史上基督教最早传入我国的寺院之一。公园7世纪,罗马基督教传入中国,当时此教称为景教。唐贞观9年,景教的传教师阿罗本来我国传教,因受到唐太宗准许,在中国的传教曾创下了“寺满百城”记录。但后在武宗的灭佛原故,景教遭到牵连后很多寺院僧尼相继弃寺而散,大秦寺就是其中余留之一。主教景静是波斯人,最初到长安后参加过翻译佛经的工作,所以不足奇这里的大秦寺塔为何是佛塔的形体了。在唐朝时,罗马被称为大秦,所以所建寺院就叫大秦寺。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我在大秦寺塔下看到的介绍上把大秦寺与李世民的宣武门事件连到一起。大意是说宣武门事件后,李世民常做梦梦见此兄之故,在此地为兄建塔压邪,因为李是秦王,故当地老百姓就把此塔叫作大秦寺。我感觉牛头对不上马嘴,简直就是乱七八糟。就象前段时间报上说的贵阳街上英文译牌中把贵阳译成“昂贵的太阳”一样可笑。好在这块简介中没有外文说明,否则如果一个稍稍了解历史的外国友人看到,我们将会不知有多尴尬。希望周至文物研究人员尽快给一个更确切的景区介绍。
二、炼丹峰
参观完大秦寺,我们原路返回,折回南登炼丹峰。坡度近达40度的石阶路弯弯曲曲,顺山脊的拔高回旋盘上,游人来回穿梭,路两侧密林森严。因去大秦寺先走了近6里多的路,所以此时我感觉没走多久就极累了。到达揽胜台时,人头篡动,想休息一下可找不到一块自己坐下来的地方,匆忙中看了一眼苏轼游楼观台时留下的题字就离开了。(连一张影都没有留下,这让一向喜欢字画的我到现在暗自婉惜,好在以后还有机会再去。)我们上上歇歇,歇歇上上,先生和孩子不停地说一些小幽默,用来调节我一路的劳顿。而我急于见到炼丹炉,所以时不时向下山来的游人打听远近,而得到的回答是超乎一致“快了!”,“快了!”。快了,快子,可上了又上,只见去路,不见目标。可见登炼丹峰和炼丹差不多辛苦!
终于到达峰顶时,让我大失所望。虽然太上老君庙香烟缭绕,虽然炼丹炉依旧风采卓绝,四周风景也依然如画……但我原先对它美好的向往全部化为乌有。原因之一是“方寸”山顶,小吃摊遍布整个景区,乱七八糟的打建物把个神乎其神的炼丹炉“保卫”得失尽面子。想取张满意的景真的很难,有些遮阳伞都快挨到炼丹炉体了,感觉就一个字——“晕”!我想,庙中的太上老君可能天天面对如此“惨状”也黯然神伤着吧?我在失望之余,只好伸手摸摸这个曾在《西游记》就相识了的炼丹炉,匆忙离开。
三、闻仙沟
背着炼丹峰向南,沿一条极窄的幽径我们下闻仙沟。午后的终南山坡,阳光四溢,草青树翠,小道不再象登炼丹峰时拥挤,相对清静的多。惬意中瑞详对面山峦,深绿色的山体叠障起伏,清风摇树,偶尔露出点点屋顶,时有时无,山岭不时有薄雾弥漫,看上去似天上人间,飘飘然欲有仙人来的感觉。从远处深沟里传出的游人嘻喊声,似云飘起,回荡在山凹,你也经不往放声回应。来来去去的喊声带点野蛮味,尽显自然本色,和山体合为一体,真可谓“道可道,非常道。”!我一直不明白“道”字的真正内涵,但在此时此刻我理解它为自然,是再确切不过的了。看到在深径幽道间突然露出的农舍,惊喜中我立马在唇齿间喯出“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声起调走,走远了的先生和孩子回头讪笑。欢快中行进,嘹亮中放喉,歌迎山体转,人在画中行,嘿嘿……被城市钢筋水泥禁锢太久的心,在这里尽情抛撒,尽情释放。想乐你就尽情乐,回归自然,回归天性,这里是本性的乐土。
在一路欢快中下得闻仙沟谷,溪水潺潺,百草清香,环境显得格外清静幽雅。精工制作的水泥小道,式样新颖,曲直相错。每走一段,路边的不同地段有天然的石桌石凳,给人感觉这里经常有仙人出没——三三两两,端坐于石桌前,笑容可掬地品茶论理,向路过的行人讲述道义真金。闻仙沟中自然景观数不胜数,仙洞沟、叠层洞、小飞瀑、南天门……即便使不亲临它们深入,单从地名的地面意思就可以想象得到它们有多美!溪边嘻闹着大学生模样的孩子们,笑容满面,清秀靓丽,他们的欢笑声撒满了整个山谷,仿佛山谷是属于他们的。山有水而秀,景有人则灵。人与自然,自然与人,闻仙沟是自然物种和谐共生的最佳乐园。
四、老子祠
老子祠,看上去是新修不久,建筑古朴庄重,色泽明艳,门阁角楼式结构,飞檐流彩,看似唐时建筑风格。门台屋后,银杏树,菩提树以及不知名的树种交相繁多。进得祠门,若大的大理石上刻有“论道”文篇,非常醒目,道教的主旨在这里尽显尊容。在这里,自下而上,自东而西,自南而北的六合内外皆清净、玄虚,更显神秘。我在一种环绕了现代气氛的眼界中打量了整个院落,虽少了寂静,但幽深依然,庄重依然,成群结队的善男信女们在香炉前点香磕拜。
我仔细寻思观台,但不知在何。相传,西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夜观天象,见紫气东来,知道将有真人从此经过。后来果然老子骑青牛西游入关,被尹喜迎进草楼。从此,尹喜借口有病,辞去官职,在草楼里斋戒问道,意在写书著述,以泽后世。于是老子在这里筑台说经讲道,尹喜认真作记录,留下了楼观台这一名称。后来,老子将自己口授,尹喜记录的五千言《道德经》授赠给尹喜,所以三千年后的我们才有幸看到如此经典之作。老子祠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还是那口八角上善池。看到游人们争相投币于坐井底中心的石龙(也许是蟾蜍)之口祈求幸福,我们也小试了几把。先生投到了龙身,面我和孩子在激动中总把不好握,好几枚“大洋”轻轻戏游了一下石龙之身都滚到了别处,失望中突然想到在闻仙沟戏水时我整半身掉进水里的情景,想必早有仙人看到我沾够了此山的幸运之水了,所以才堵塞了我再次贪欲之道,哈哈……
关于上善池,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据说元朝时在当地发生一场瘟疫,死者无数,民不聊生。一夜,楼观台监长张致坚做梦,梦见太上老君降临,并告诉他在院子里石板下有一清泉,有他炼丹的药在内,可以治此温疫。梦醒后他以梦寻找,在院门前石板下真的有一山泉。而后百姓们饮了此水之后,真的都不药而愈了。这之后的第三年,翰林院学士赵孟頫到楼观台时听说了这件感人之事,于是就以《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提笔写下了“上善池”三个字,意思是最高尚的善就象水一样,利万物而不和人争得失。且虽然经常居于最低下和众人所厌恶的地方,但哪里有水那里的人和生物都能得到滋润和生长。
缓步游览庭院里前前后后的遗迹,我们在一种似懂非懂中领悟,感受道家思想、道教文化。周秦的遗迹,汉唐的遗风,不同的朝代在这里留下了不同的烙印。游完老子祠,我深感藏在这里的道家思想内涵和道教宗旨及文化不是我一个平常百姓一时所能完全感悟得到的,它们的精髓和精华也远远不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这些能反映出来的。
五、百竹园
由于游览老子祠耗掉了很多时间,出得山来已是天色已晚,为了赶车,只好遗感中放过了百竹园。期待下次重上楼观台后再一睹百竹园“南竹北移”的风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