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殇》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六集电视纪录片(时称六集电视连续节目),在1988年6月16日首播;总撰稿人为苏晓康和王鲁湘,导演夏骏,但全片的主要内容最初策划者为学者谢选骏。该片播出后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很大轰动,后被认为是六四事件的思想前导。

《河殇》分为六集,分别为:《寻梦》、《命运》、《灵光》、《新纪元》、《忧患》和《蔚蓝色》。该片由对中华传统的黄土文明进行反思和批判入手,逐步引入对西方蔚蓝色文明的介绍,对包括“长城”和“龙”在内的许多长期被中国人引以为荣的事物进行了辨析和评判,同时表达了对西方民主文明的向往。 【社会影响】 《河殇》以类似报告文学的风格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批判,其主要论点是,中国以河流、大地为根基的内向式“黄色文明”导致了保守、愚昧和落后;为了生存,中国必须向以海洋为根基的“蓝色文明”学习,并应该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系。为了令这套系列片的论证更加权威,作者引用了众多西方理论,包括魏特夫的水利文明东方专制论、黑格尔有关中国陆地文明趋于保守的说法、阿诺尔德·约瑟夫·汤因比的一个早期观点——除基督教文明外,所以其它文明不是已经湮灭,就是步向死亡。 该片播出之后,除了在思想较为激进的青年学生中受到广泛欢迎之外,更一度得到以赵紫阳为代表的中共领导层的赏识和其它普通民众的热烈讨论和关注,在中央电视台曾两度回放,片集在校园引起“河殇热”,学生热情讨论中国未来的出路与发展。 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在批判赵紫阳的同时,对《河殇》也进行了抨击,该片被认为是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化”、“虚无主义”思想的典型,自此陷入禁播状态,但现在民间仍然通过网络等媒体在小范围内流传。 亦有声音表示:河殇所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和对西方文明的推崇有一定盲目性,未能较好的权衡中西文化实质差异和现在民主的实质而导致批判过激。 和河殇一样,《狼图腾》一书也对汉文化进行批判,但并不涉及政治因素。而纪录片《大国崛起》也被认为是受了河殇影响。 【辨误】 严复跟伊藤博文并非同学:中国民间流传当年严复是全班(或全校)第一名毕业,伊藤博文得第二名。“然而,当严复参与其事的百日维新惨败之后,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当这位中国近代的伟大启蒙者在传统势力的打击下,一步步放弃改良思想,最终倒退到孔孟之道的怀抱里去的时候,他在英国海军大学的同学伊藤博文,却连任日本首相,率领这个岛国迅速跨进世界强国之林。”(第六集“蔚蓝色”)这个故事最早可从刘半农的诗集《扬鞭集》中找到,后来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杨荫深《中国文学家列传》、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均引此说。 登月宇航员在太空并不能看见长城(第二集辨误):房龙在1937年出版的《地球的故事》中猜想:中国的长城是月球上的天文学家唯一能看得见的建筑物。关于能否从太空中用肉眼望见长城一直存在争议。长城和一般高速公路差不多宽,本身并非发光体与反光体,在几百公里以上不借助仪器用肉眼观察是不可能的[2]。神舟五号的宇航员杨利伟称在2003年他的太空之旅中没有看到长城。 地球并非宇宙中唯一的蓝色星球。“仅仅在二十多年前,当人类第一次离开地球,在太空中遥望自己的家乡时,他们才惊讶地发现,在目前已知的宇宙星体中,惟有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才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第六集“蔚蓝色”)绝对星等较高的主序星都是蓝色星球,比如经过碳氮氧循环核聚变发光的织女一由于温度较高就是蓝色星球;行星和系外行星中距离恒星较远的气体行星,如果大气层中含有甲烷一类气体,也有可能使行星呈现蓝色和蔚蓝色,比如太阳系的海王星。 【摄制人员表】 总撰稿:苏晓康、王鲁湘 撰 稿:苏晓康、王鲁湘、张钢、谢选骏、远志明 编 导:夏骏 解 说:张家声 作 曲:孟卫东 剪辑顾问:傅正义 剪 辑:钱丹丹 资料编辑:计冰、王秀云、吴晓波、黄敏 后期摄像:曹志明、孙增田 音乐编辑:潘宝瑞、牛桂吉 音乐录音:李小沛 美 工:钟蜀衡 置 景:迟明泉 制 片:王宋、郭宝祥 顾 问:金观涛、厉以宁 总监制:陈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