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宣化,东临京津,西接晋蒙,战国至秦汉属上谷郡。宣化城始建于唐信宗文德元年(888年),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动工展筑,周长12公里,因朱元璋十九子朱穗受封谷王,建成规模宏大、形制近似都城的大邑。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废宣府卫所,取宣扬教化之意,改置宣化府,宣化由此得名,人称“京西第一府”。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
清远楼,又名钟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全楼高25米,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的高大建筑,被誉为“第二黄鹤楼”,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楼建在高8米的十字券洞上,南与昌平,北与广灵,东与安定,西与大新四门通衢。楼内悬有明代“宣府镇城钟”,重约万余斤,用四根通天柱架于楼体上层中央。声音清脆洪亮,可远传40余华里。
镇朔楼,又名鼓楼,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是一座两层高16.7米,建于高8米的墩台之上,鼓楼雄伟壮观、古朴庄重,典型明代建筑风格。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神京屏翰”为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御笔,意为宣府是京城的屏障,可见宣化在当时的战略地位。
天主教堂:修建于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七月被义和团焚烧。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用庚子赔款1万两白银重建。使用面积909平方米,可容纳2000多人做礼拜。大堂系哥德式建筑,脊高21米,两座钟楼尖高26米。总体布局为十字架形,砖木青石结构。
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原为天主教宣化大修道院。始建于1930年,是一座完整的具有一定西方建筑风格的三进四合院落,现存房屋111间。1945年10月至1946年10月,为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所在地,建国后为宣化市、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是一座具有革命纪念意义和革命教育意义的珍贵的革命文物遗址。
南门楼,又叫拱极楼,是古城解放后留下的唯一一座城门楼,始建于明永乐22年,重建于清雍正12年(1734年)。在明代宣化是著名的长城九镇之一,城池之大、城墙之厚重、城门之威严、驻军之多,在九镇名列前茅。
柳川万柳,清乾隆九年,为了阻挡风沙之害,宣化百姓在古城西门外柳川河附近筑堤植树,仅植柳树就有数万株,因柳树成行十分壮观,形成“柳川万柳”的胜景。2008年,对其改造后的自然公园——万柳公园正式对外开放。现代杰出的戏剧家曹禺童年时曾随任宣化府镇守使、察哈尔都统等职的父亲在宣化居住,此后他创作的《原野》便与在此地的生活感悟有关。
五龙壁砖雕,是原弥陀寺的一部分,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弥陀寺建于元初,毁于元末,明宣德年间重修,明代中期和清代早期扩建。弥陀寺在宣化近百座寺庙中名气高、年代早、规模大,至今民间还有“先有弥陀寺,后有宣化城”的传说。现仅存东跨院的正房和南房,作为寺的一个附属装饰性建筑,砖雕就在南房的山墙上。雕刻五龙,是为当时明朝第五位皇帝朱瞻基初登大宝所修建。是一种山式影壁,坐东向西,仿木结构,通高5米,宽4.15米。整体建筑结构复杂,衔接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