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古今虽然时代不同,但是有些情感确是相通的,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情相似。我想借用下面这首唐代诗人沈如筠的诗歌——《闺怨》,表达一个妻子对远在他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闺怨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对于沈如筠这个人,历史记载不多,要不是闲来翻一下全唐诗,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何其人也。关于沈如筠的资料,从零星的记载中得知:
沈如筠,润州句容人,大约生活于唐朝武后至玄宗开元时期,曾任横阳主簿。善诗能文,《全唐诗》录存其诗四首,《闺怨》是其代表作。著有志怪小说《异物志》、《古异记》,均已佚。
我在《全唐诗》中检索,以《闺怨》为题的诗歌二十首左右,写得好的不多,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恐怕就是王昌龄的那首:“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从字面上看就是闺中少妇独处空闺的怨情,这种怨情表面上看是埋怨之情,其实是思念之情。对于古代的妇女来讲,嫁入夫家,基本就失去了人身自由,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似乎跟自己没有关系。被剥夺了自由的权利,自然要从家庭中获得相应的补偿,丈夫就是自己唯一可以倾诉的男子。可惜,天不遂人愿,由于战争等原因,丈夫戍守边疆,只落得孤苦伶仃。长久以往,自然就生出思念远方夫君的情愫来。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这里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鸿雁就成了信使。
每年的秋季,大雁都往南飞,因此,人们就把书信绑在大雁的足上,来传递书信。可惜的是,深秋入冬的季节,大雁早就南下了,失去了大雁的踪迹,哪里还能寄书给远方的丈夫呢。寄书无由,那就只能寄希望于梦境了。可是,日日思君不见君,愁上心头,日日烦忧,夜不能寐,哪里还有做梦的心情呢。鸿雁传书不行,做梦又不成,那可怎么办呢?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此时此刻,夜不能寐的妇人,透过轩窗,看到天空中一轮孤月高挂空中。还好有一轮明月,可以千里共婵娟。所以,她希望自己能随着月光,洒在伏波营中的丈夫的身上。伏波营,用了东汉马援的典故,东汉时期,马援被封为伏波将军,替光武帝刘秀征讨南方诸蛮。后来“伏波营”就概指兵营。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既交代了丈夫驻守的地方是南方,又和“雁尽书难寄”前后照应。
前两句写愁,后两句解愁。“雁尽”,“愁多”,思念之情无法传递,心中愁闷无法排解。藉由这月光,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送达,将心中的愁闷略作纾解。读来曲折深致,一往情深。这首小诗,虽然语言很通俗直白,但是恰恰因为其直白的语言才能表达出闺中妇人纯洁真挚的情感。这首小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个字,却写的曲折深致,读起来有含蓄不尽之感。因此,这首诗,在诸多闺怨诗歌中也算是难得的佳作了。
附录: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首写得不错,我在这里一并罗列出来
闺怨——戴叔伦
看花无语泪如倾,多少春风怨别情。不识玉门关外路,梦中昨夜到边城。
闺怨——陆龟蒙
白袷行人又远游,日斜空上映花楼。愁丝堕絮相逢著,绊惹春风卒未休。
闺怨——韩偓
时光潜去暗凄凉,懒对菱花晕晓妆。初坼秋千人寂寞,后园青草任他长。
闺怨——鱼玄机
蘼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
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