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摄影的人,吉加·维尔托夫
苏联20年代的激进的电影天才
20年代,苏联电影的黄金年代
创造了蒙太奇理论的、拥有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等大师的年代
维尔托夫也是众大师中的一员
他认为电影是反映当下现实纪录苏维埃生活的有力工具
是观察和理解生活的绝妙帮手
他竭力反对虚假的庸俗的摄影棚里制造出来的银幕梦幻
尖锐地批判大众娱乐电影
把场面调度、剧本、演员和摄影棚都视成为资产阶级的产物
他认为摄影机是人眼的延伸,镜头是万能的“电影眼睛”
能够捕捉和洞穿现实
蒙太奇则是阐释和表达的法宝
出其不意地捕捉现实和运用蒙太奇阐释
成为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理论的核心
维尔托夫的先锋理论超前他所生活的时代半个多世纪
以至于他的《带摄影机的人》拍摄计划搁置五年无人问津
最后还是远离莫斯科的乌克兰电影委员会投资才得以拍摄
这部大放光彩的电影
首映后却遭到电影评论界的激烈的批评
连维尔托夫一向的支持者爱森斯坦也批评他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带摄影机的人》是苏联第一部完全放弃字幕的电影
影片唯一的一条字幕在片头:“这部实验性作品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完全区别于戏剧和文学语言,真正纯粹的国际性语言。”
这种语言就是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
《带摄影机的人》是“电影眼睛”理论的成功实践
为了体现摄影机眼睛的万能
维尔托夫的摄影师弟弟米哈依尔·考夫曼上天入地
创造了许多陌生化的视角
为了突出蒙太奇的“魔术”效应
维尔托夫和他的剪辑师妻子用慢动作、加速度、分割画面、定格、叠印和逐格动画等特技表现了对素材的阐释
最后还设计了摄影机之舞
在为电影观众带来快感的同时撩开了电影的神秘面纱
这是一部具有鲜明纪录性和多义性的电影
沒有布景、字幕、演員和道具
影片呈现出一个缜密的套层结构
表层上和同时期的“大城市交响乐”电影一样(如米哈伊·考夫曼和伊尔雅·考帕林的《莫斯科》和瓦尔特·鲁特曼的《柏林城市交响曲》)
纪录的是新生的苏维埃社会、苏联人民平凡生活的万花筒
但是维尔托夫表现的不是都市生活的浮光掠影
而是深入苏维埃人的精神世界
內层讲述的则通过维尔托夫的弟弟摄影师米哈依尔·考夫曼一天的工作流程
表现摄影机如何纪录生活
也就是说
一台摄影机纪录的是十月革命胜利后莫斯科万花筒般的新生活
另一台则将摄影师米哈依尔·考夫曼的工作情况纪录下来
最后
摄影机又回到电影院纪录观众观看正在上映拍摄素材
这部电影是两架摄影机之间的视觉对话
观众站在不知名的摄影师的角度来参与对话
能够看到摄影机如何纪录生活以及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工作情况
维尔托夫由此创造了“自我反射式”的拍摄手法
这种纪录观念直到七、八十年代才为纪录电影工作者所理解和沿用
几十年之后,成为著名的“真理电影”和“直接电影”世界两大纪录电影运动的源头
维尔托夫是一个伟大的悲壮的先行者
由于与苏联意识形态和文艺政策的差异
维尔托夫38岁就被剥夺了创作自由
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创作力勃发一向桀骜不逊的维尔托夫
从此在苏联的电影界失去一切声音
只能在新闻片剪辑台上度过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