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发现甲骨文以来,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这一百多年并不算长,可我国在甲骨文的研究方面却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一方面是与中外学者的努力钻研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也是甲骨文本身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所决定的。安阳殷墟就是甲骨文的发祥地----。
要是没有清代大金石学家王懿荣的出现,殷商甲骨文不知道还要在地下沉睡多少年。出生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的王懿荣,一生曾经3次执掌国子监,是清末一位著名的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
自己在寻找甲骨文姓氏对照表
据说有一年的秋天,王懿荣的老乡古董商范某来到他家中,临走时顺便为王懿荣留下了几块“龙骨”。王懿荣把“龙骨”一块块摆到几案上,用放大镜仔细的审视,发现其中两块龙骨上还有细细的划痕。划痕长短不一,像是人为的契刻,这在精通金石,通晓石鼓文的王懿荣看来颇不寻常。无意中他把手头的几块龙骨拼对到一起,竟然严丝合缝。于是便将散乱的骨头片大致拼出了一块“龟板”的样子来。他又把“龟板”上的刻画一笔笔的描下来,写在纸上仔细端详:像字?像画?他马上搬来手头上许多典籍,终于在《史记,龟策列传》之中找到了答案。原来就是商周之时用于占卜的龟甲兽古文字。
甲骨文刻在鹿的头骨上。甲骨文是保卫的意思
听说王懿荣发现了龟甲兽古文字,刘鹗立即敏锐地感觉到了它的意义所在。他鼓励王--加快研究,为中华古文明讨个明确说法。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一路顺风攻下天津并直逼北京,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前任命王懿荣为京师团练大臣,保卫京城。王--自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眼看自己刚刚开始的甲骨文研究事业有所突破,手头千辛万苦搜求到的1500多片兽骨如何处置?悲愤之中他把儿子翰甫叫到膝下,嘱咐儿子要视之如生命,好好保护决不可以落入洋人之手。
中国最早的档案库---H127甲骨窖穴,于1936年殷墟第13次发掘中发现,
考古专家推断这个甲骨窖穴可能是当时废弃的档案库。
1900年8月15日,王懿荣率众血战抗敌不果投井殉难后,儿子王翰甫落到变卖家具勉强为生的地步,然而无论多困难,他也没有卖掉父亲收藏的甲骨。一直到1902年,才转交给了刘鹗。加上自己的收藏,刘鹗于1903年出版了甲骨学史上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铁云藏龟》。
殷墟车马坑,文献记载夏代就发明了车。出土司母戊鼎时发现还藏有一人。
甲骨文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文字,其中以龟板和牛的肩胛骨为多,当然也有虎骨,鹿骨,甚至人的头骨。甲骨文是商代祭祀使用的占卜记事文字。比如国王出征前,往往会请史官预测凶吉,史官在龟板上刻下所要占卜的内容,然后夹起燃烧的木炭放到龟板背面事先已经钻凿好的小坑里面,因为小坑底子已经很薄了,经火烤以后,龟板的正面就会出现一些细小的裂纹,他们把竖的纹路叫做“兆”,横的纹路叫做“坼”。如此一竖加一短横就是占卜的“卜”字了。史官根据纹路的长短走向来判断凶吉,然后把占卜的结果刻在龟板上。等战争结束后,再把战争的胜负情况刻下来。
中国的殉葬制度,考古人员发现始于殷商时期。奴隶主死后,都用奴隶殉葬,以供其死后奴役使用,在河南安阳发掘的奴隶主墓葬中,一般有几个,几十个,在大墓中,有二三百人殉葬。
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重875公斤。1939年殷墟出土经专家判定是武丁王妻子的陪葬品。
甲骨在使用之前,首先要把血肉除净,锯削磨平,接着在龟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
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者将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所问问题都刻在甲骨上,
然后用火柱烧甲骨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开裂,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
占卜者对这些裂纹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结果,并把占卜是否灵验也刻到甲骨
上,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2006年7月13日,是中国申奥成功5年后的同一天,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给予中国安阳殷墟的评价。与对殷墟项目申报过程漫长的等待完全相反,整个审议只用了6分钟,会场没有一位专家提出异议,殷墟顺利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以上是在甲骨文发现,挖掘,论证,研究过程中起到重要贡献的人物,
左起上排为:王懿荣 刘鄂 罗振玉 王国维
左起下排为:李 济董作斌 郭沫若 晓荷
有博友说应该还有晓荷呢,我看头像上面还有地儿,所以就把我加上了。
因为我也是图片的拍摄者(安阳殷墟拍摄)和宣传者啊呀。嘻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