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非常喜欢读历史。我觉得很困惑,因为在印象里,文人吃饭很不容易。
最早喜欢的历史书,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很诧异:原来历史可以这么写,古今中外,对比着写。非常喜欢台湾历史学家的著作,有着很宽泛的视角。
也因为这些,才知道: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研究,很有名气。
晒晒喜欢的台湾历史学家。
1、余英时:2006.11.15 获“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见图),15日与美国非裔历史学家约翰·霍普·弗兰克林(John HopeFranklin)共同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两人将平分一百万美元奖金。该奖项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士·毕灵顿博士宣布余英时获奖时,盛赞他学识非常渊博,而他在中国历史、思想和文化所作的研究,以及对人性所作的广泛深入探索,其影响已跨越许多学科和时空领域。
一位学者评论余英时获奖这件事时说,余英时能被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三所大学选为全职教授,这份殊荣已足以证明其崇高地位。然而要谈及他的终身成就,他的学识远比这类生涯方面的成功来得更重要。
现年76岁的余英时,祖籍安徽潜山,1930年1月22日生于天津,燕京大学肄业,香港新亚学院第一届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师从国学大师钱穆和当代汉学泰斗杨联升。
余英时历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教授,香港新亚学院校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校聘讲座教授。1990年代初他还获邀出任康乃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
余英时著书逾三十部,其内容涵盖范围超过两千年,重要作品包括:《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史学与传统》(以上为时报出版)、《历史与思想》、《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等,最近的作品,为2003年出版的《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业内形容余英时是“我们这个世代最伟大的中国历史学家”、“在当代以中文创作的历史学家中,其作品最广为流传”。
和余英时一同获奖的弗兰克林,现年91岁,曾任美国历史协会会长,现为杜克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本身为非裔的弗兰克林,对非裔美国人的历史有深入的研究。
“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在电视大亨约翰·克鲁格(JohnW.Kluge)资助下于2003年设立的,其目的在“弥补诺贝尔奖之不足”(诺贝尔奖没有人文奖)。该奖授奖对象不分国籍和语言,只要在人文研究范畴,包括哲学、历史、人类学等,做出重大和深远的贡献,即有机会获奖。2003年第一届克鲁格奖颁给了波兰哲学家科拉柯夫斯基(LeszekKolakowski),2004年是由耶鲁大学历史学家帕利坎(Jaroslav Pelikan)和法国哲学家里克尔(PaulRicoeur)获奖。2005年则没有获奖人。
2、唐德刚
著名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唐德刚先生,1920年生于安徽合肥,曾经参军并做过中学教员。1939年秋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历史学系,1948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72年受聘为纽约市立大学教授,后兼任系主任12年。
身为中国近代史大家,唐德刚也是华裔史学家中口述史的主要推动人物。他与当时政要如顾维钧、李宗仁、陈立夫、张学良等人多有接触,和当时人在纽约的胡适则为忘年之交。曾著有《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顾维钧回忆录》、《晚清七十年》、《张学良口述历史》等。
他的散文可读性颇高,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在《胡适杂忆》序中说,唐德刚先生“应公认是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他倒没有走胡适的老路,写一清如水的纯白话。德刚古文根柢深厚,加上天性诙谐,写起文章来,口无遮拦,气势极盛,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
他还曾参与发起在全球征集一亿人签名要求日本偿付战争赔款的运动。
09.10.26晚间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因肾衰竭过世,享年89岁。
3、张灏,
1936年生,安徽滁县人。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哈佛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曾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
主要著作有《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转型,1890-1907》、《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意义与秩序的追求,1895-1911》、《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等。
4、黄仁宇
一九一八年生于湖南长沙。天津南开大学肄业(一九三六~一九三八),抗战期间及战后,曾担任国军下级军官十年;自成都中央军官校毕业后(一九四零),任陆军第十四师排长及代理连长。一九四三年加入驻印军,任新一军上尉参谋。一九四四年五月曾在缅甸密支那负伤,受颁陆海空军一等奖章。抗战结束,任第三方面及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司令部少校参谋。一九四六年参加全国考试后,获保送入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毕业(一九四七)后曾任国防部参谋。一九五零年以中国驻日代表团少校团员的身份退伍。再度赴美国,于密歇根大学攻读历史,先后获学士学位(一九五四),硕士学位(一九五七),博士学位(一九六四)。曾在南伊利诺伊大学任教,一九六八~一九八零年任纽约州立大学NewPaltz分校教授,又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1月8日病逝于纽约上州的医院中,享年82岁。
黄仁宇先生是史学界的异数,致学于哈佛学派和剑桥学派之间。他的“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的“大历史”观,在史学界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在不失史家谨严之基本原则下,同时又能让大众愿意去接受,使得了解历史不再被识为畏途、不再是几个历史学家斋中之物。按现代大史家钱穆先生之不知一国之史则不配作一国之国民以观之,则黄仁宇先生之欲树国民历史性格功不可没。从历史观点和著作风格来看,他继承了钱穆先生的特点:作一个真正的平民学者。
5、王汎森
台湾历史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现任所长。
主要从事思想史、学术史及史学史研究。
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士、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