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红叶远山原创
教学目标:
1、能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天时、地利、人和、环、兵革、委、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熟读课文并疏通文意
3、背诵课文第四段
4、理解本文在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熟读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第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谁?(生答:孔子)后人称孔子为“圣人”,他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那么在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谁呢?(板书:孟子)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谁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孟子?(生介绍)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孟子是如何据事论理,来论证施行“仁政”以统一天下的。
二、(投影)教学目标
三、熟读课文
(一)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二)揣摩自读课文两遍。
(三)齐读课文一遍。
四、疏通课文
(一)自读课文第一段,思考:
1、课文第一段强调哪三者的关系?
2、“天时、地利、人和”分别指什么?
3、在这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要素是什么?
学生先自思考,可以同桌交流,课堂交流订正。
本文开篇摆出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来提挈全文,那么“人和”是否真的是最重要?请看第二三段的论述。
(二)学习第二、三段。
1、指名读二、三段。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疏通二三段的文意,并找出难于理解的词句。
3、对于学生的质疑,以生自释和师释相结合的方式来解疑。
4、结合图示,讲解,突破二三段难点(投影)
攻→[防]天时不如地利
攻→
攻→[→防]地利不如人和
我们称守城的为防御方,攻城的为进攻方。进攻方“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不胜”,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条件优越,却“委而去之”,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也”。
由以上可看出,“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哪个要素最重要?(生答:人和)“人和”为什么最重要?请看课文第四段。
(三)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要求学生两两结合,口头说大意。
3、对学生的质疑进行解释。
4、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什么?作者主张施行“仁政”,即“人和”,得“人和”即“得道”,“得道”则“战必胜”。
5、要求背诵第四段
提示:先是一组排比名(三句),接着是骈句(两句),最后是散句。
6、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五、讨论交流(投影)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什么可借鉴之处?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表个人见解。
五、教师小结
今天看来,孟子的思想虽然存在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有其唯心倒退的一面,但他的见解和主张,在客观上对人民有利,是值得肯定的。
六、布置作业
1、巩固并背诵课文第四段
2、抄写本文重点词语并解释。
板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地利
↙
人和
↓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教后记:
这节课,知识、能力,德育各方面要求具体准确,重点突出,难点分化,循序渐进,符合认知规律。并能依据教材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能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三为主”思想。信息反馈及时,激励评价得当,课堂气氛浓厚。其次,在启发学生思维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