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日星期三
门票:80元/人,门票为通票,含往返索道。
早晨起来往窗外看,才知道住的宾馆楼下就是客运站的大停车场。
在客运站内,坐沟帮子开往北镇的小客(5分钟一班,上车买票,到北镇6元/人,用时50分钟左右),在北镇老客运站(终点)下车,换公交3路(2元/人)到医巫闾山(终点)。
下车往景区走,沿途还看到了果树,有苹果树、梨树,还有山楂树。我是第一次看见山楂树,宝宝看到这些果树硕果累累的样子也很兴奋。
8:25到了景区门口,10:25闾山主峰,10:40望海寺,11:30坐缆车去玉泉寺,12:34坐缆车返回主景区,缆车时间大概10分钟。13:50左右离开闾山。
闾山——北镇北镇——沟帮子
沟帮子——沈阳 206517:33——20:0202:2911车054、055、056号硬座12.50*2+6.50=31.50元
住:7天太原街步行街店167*2=334.00元自主大床房
闾山
医巫闾山,今称闾山,地处今辽宁省锦州市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医巫闾山历史悠久,由华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而成。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周时封闾山为五岳五镇之一。
自隋开始,此山便成为“北镇”的“五大镇山”,从而声名鹊起。元、明、清帝王登基时,都照例到山下北镇庙遥祭此山,故其声名日隆,一跃而为东北名山之首。它以悠久、博深的历史文化和秀丽、奇特的自然风光而享誉国内外,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
主要景点
医巫闾山景点有:北镇庙、圣水桥、鱼池、观音阁、四角亭、旷观亭、蓬莱仙境、莲花石、望海寺、万年松、名山、老爷阁、风井、桃花洞、白云关、游目天表等。除北镇庙在山下外.其余景点全在山上,而且集中在观音阁一带,彼此相距较近。北镇市有条路直通北镇庙、圣水桥和道隐谷。自道隐谷起,此路虽始分为两支,但左右环通,无论左行或右行,山上景点皆可遍游。一般说,以右行先至鱼池、观音阁为佳。
闾山分北部、中部、南部、东部四个主要游览区,共计一百多个景点。闾山以寺院为中心形成了十大景区:大石棚、圣水盆、观音阁、白云观、辽代萧太后蜡像馆、元代宰相耶律楚材读书堂、玉泉寺、药王庙、祖峰长城,新建的千米索道把大阁、玉泉寺两景区连为一体。远眺峰峦翠色,近睹千丈危岩,景色秀丽,姿态万千,像一幅恢弘博大的泼墨画卷,。分为前山后山,山神庙,圆通殿,蜡像馆,清朝皇上和孝文皇后,慈禧太后的故事。大石棚,(又名道隐谷),接索道!坐索道到玉泉寺,玉皇亭,玉泉湖,药师殿,美丽景色连成一片。后山,万年松,读书堂,老爷阁,白云关,望海寺,有蜡像馆,讲诉一位清朝皇后的故事。总山长为960千米,北镇到盘锦一带都有医巫闾山,北镇为主山,其他一带为副山。
文化积淀
闾山山上名胜古迹众多。从辽、金开始,历代在此都有所营建。辽代有望海堂;金代有悬岩寺、胜鉴亭;明清两代有玉泉寺、清安寺、灵山寺、云岩寺、具瞻亭、览秀亭、会仙亭等。望海堂建在医巫闾山的主峰望海山上,据文献记载,这里是辽太祖长子、东丹王耶律倍的读书处。据说天气晴朗的时候,从这里可以望到渤海。望海山下东边的山谷里,有辽代东丹王耶律倍的显陵和景宗耶律贤的乾陵。观音阁在望海峰的南面,明时称清安寺,清初改称现名。有前殿、正殿和东西配殿。周围奇峰怪石林立,苍松翠柏秀美。阁中保存着清乾隆皇帝题的“圣水盆”三字刻石及他题咏观阁的石刻两方。由观音阁进山后,沿石路向上,岩间题铭逐渐增多。据说乾隆皇帝曾钦定“闾山八景”:道隐谷、圣水盆、桃花洞、吕公岩、望海寺、旷观亭、万年松、蝌蚪碑等。都在这一带。道隐谷俗称大石棚,在观音阁的西侧,是从石壁中斜出的一块屋檐形的巨石,构成一个天然石窟,里面可容纳数百人,它的顶部有一股清泉垂落,它侧面的山岩上刻有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石棚的下面便是莲花状的“圣水盆”,承接着棚顶落下的泉怂,叮咚有声。望海寺在观音阁后耸立的山崖上,其峰顶系由几块巨大的花岗岩天然垒成,下有天然石穴。拾级而上,可登临绝顶,南望渤海,水天一色。万年松在望海寺西,高30米,树围均5米,枝叶参天,傲然挺立。由观音阁后部的“蓬莱仙境”摩崖上边西去,就到了白云观。由此向下,来到增福寺旧址,寺址前有一棵高大挺拔的古松,名为“将军松”,树龄已有三四百年了。松前有“风井”。由此向南为“南天门”,崖壁上多有题刻,再向东去,过“游目天表”,可顺原路下山了。玉泉寺在观音阁的南面,是医巫闾山的又一大风景区。由“南天门”踏南去,沿途有玉泉寺、大朝阳寺,过鹅头峰后,有吐云寺、龙潭宫、圆通观、海云观、青岩寺等。
历代名人
最早来此的皇帝
据史料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四年时,下诏书修建医巫闾山神祠——北镇庙,到了隋炀帝杨广时期,发动大规模的东征高句丽战争。隋炀帝三次亲自率兵住怀远镇(今北镇广宁城)指挥作战,并亲自到父亲下诏书修建的北镇庙祭祀医巫闾山神。
公元(613年)李渊随东征高句丽大军来到北镇,受命在怀远镇负责督运粮草,亲自到姨夫隋文帝所下令建造的北镇庙祭祀医巫闾山。公元(618年)李渊建唐称帝,成为唐朝的第一位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继帝位后,继续攻打高句丽,征服南半岛的新罗族,灭掉中部的百济族,自此朝鲜半岛归为唐朝管辖,同时在平壤设督护府,薛仁贵为第一任督护。在此期间李世民曾在怀远镇指挥作战,亲自到北镇庙拜祭医巫闾山。
平王耶律隆先,是让国皇帝耶律倍第四子,字团隐,母大氏。为人聪明,博学能诗。景宗保宁元年(969年)始封平王,政事令,留守东京。薄赋税,省弄税狱,恤鳏寡,数荐贤能之士。圣宗时,从侵高丽有功。还薨,葬医巫闾山之道隐谷。
秦晋国王耶律隆庆(973——1016),字燕隐,小字普贤奴,景宗皇帝第二子,圣宗皇帝之弟。“生而歧嶷,幼与群儿戏,为战阵法,指挥无敢违者。景宗奇之,曰:”此吾家生马驹也“。八岁封恒王。圣宗统和十六年(998年)进封梁王,为南京留守。次年,领兵攻宋,为先锋,败宋军于瀛州。十九年(1001年)再统先锋军,败宋军于行唐。承天皇太后死后,圣宗阇弱,且不能睦族。而隆庆奸诈,又缮甲兵,故国人多附之。开泰元年(1012年),进为秦晋国王,赐铁券,加守太师兼政事令,又拜大元帅。五年(1016年)入朝,还至北安州时病故。次年,圣宗皇帝亲临显州,葬弟隆庆于医巫闾山,追册为皇太弟。
晋王耶律隆运(?——1011年),本姓韩,名德让,汉族,西南面招讨使韩匡嗣之子。“重厚有智略,明治体,喜建功立事”。景宗时,代父为上京留守,后又代父守南京。甚有声,时人荣之。高粮河之战,败宋军,以功拜辽兴军节度使,继为南院枢密使。圣宗继位后,皇太后称制,隆运总宿卫事,太后宠任之。统和元年(983年)兼政事令。四年,封楚国公,与北府宰相宝昉共执国政,六年(988年),胡里室突隆运坠马,太后命立斩之。败宋军,加封为楚王。十二年(994年),为北府宰相,仍领枢密使,监修国史,加守太保。寻拜大丞相,总二枢府事。十九年(1001年),赐名德昌。二十二年,徏王晋,赐姓耶律,隶皇族横帐、位在亲王之上。二十八年(1001年),圣宗葬承天皇太后于乾州,赐名隆运,并赐田宅及陪葬地。次年三月,病故。享年七十一岁,赐尚书令,谥文忠,官给葬具,建庙乾陵侧。依例,建文忠王府。在辽代,大臣得如此宠幸,唯隆运一人。
魏国王耶律宗政(?——1062),字去回,契丹名查葛。景宗之孙,圣宗之侄,秦晋国王耶律隆庆长子。圣宗开泰三年(1014年),封漆水县开国伯。五年,始封中山郡王。兴宗重熙四年(1035年)进封鲁王,尔后,任大内惕隐,枢密使,四十万军南大王等职。进越国王,赐保义功臣。道宗继位后,进位守太傅,改封赵国王,赐翊圣功臣。清宁二年(1056年),制上京留守临潢尹事,册命为魏国王。四年,复拜大内惕隐,掌属籍事,又赐同德功臣。后任辽兴军节度使。移判武定军节度使。在任期间,“吏畏如神明,民爱如父母、军政戒之而后备,农事劝之而后修。周隐之间,其化大冾。”八年(1062年)三年,薨于武定军之署,享年六十。诏赠守太师,谥曰忠懿。十月,归葬于乾陵附祖宗之寝庙。
郑王耶律宗允(?——1064年)。字保信,契丹名谢家奴。秦晋国王耶律隆庆之三子,母齐国妃萧氏。开泰中,始封长沙郡王,寻知匡义军节度使事。秩满,用相印节制乾州。兴宗重熙年间,初封韩王,改封王。道宗清宁初,拜为南宰相,进封鲁王,加守师徒。其间,“连典藩国,谙练有术,所至有称。”清宁十年(公元1064年),判匡义军节度使,其年十二月七日薨于行帐,享年六十。诏追封郑王,谥曰恭肃。道宗咸雍元年(公元1065年)四月十一日,归葬于乾陵,附孝贞皇太弟耶律隆庆之茔。
秦晋国妃萧氏(1000——1069),父为枢使北宰相驸马都尉曷宁,母为魏国公主长寿奴(即景宗皇帝之次女,圣宗皇帝之妹)。开泰五年(1061年),嫁给了舅舅秦晋国王耶律隆庆,为秦晋国妃。时年十六岁。隆庆薨,奉圣宗之命,嫁隆庆长子魏王耶律宗政,不诏,又嫁曾国公刘二玄。咸雍五年(公元1069年)七月二十二日薨,时年六十九岁。是年十一月十日,于乾陵开魏国王耶律宗政玄堂而合葬。萧氏“幼而聪警,明晤若神,博览经史,聚书数千卷,能于文词。其歌词赋咏,落笔则传诵朝野,脍炙人口”,“雅善飞白,尤工丹青,所居屏扇,多其笔也”。实为女子才子。翰林学士中散大夫行中书舍人陈觉在秦晋国妃墓志铭中评曰“历观载籍,虽古之名妃贤御,校其梗概则未有学识该恰,襟量宏廓如斯之比也”。
秦晋国妃一生结了三次婚。在十六岁那年(开泰五年,1016年)嫁给自己亲二舅耶律隆庆,这是第一个丈夫。结婚后,夫妻二人感情和睦,秦晋国妃“恭诉宸幄、礼敦贞顺”。但不幸的是,这年的年底,耶律隆庆入觐,还至北安州,浴温泉,得病而死,葬医巫闾山。据史书记载,耶律隆庆有五子,没有一个为秦晋国妃所生。墓志铭中说:“无子嗣续,惜哉。”
秦晋国妃的第二个丈夫为耶律宗政。耶律宗政,契丹名为查葛,他是秦晋国妃第一个丈夫耶律隆庆的长子,其母为齐国妃萧氏,与秦晋国妃为姨表姐妹。在辈分上,秦晋国妃可以算得上是耶律宗政的母亲。如果从另一方面论,那么耶律宗政又与秦晋国妃是姨表姐弟关系,因为耶律宗政的父亲耶律隆庆与秦晋国妃之母为亲兄妹关系。这样的婚姻不仅血缘关系相近而且颠倒伦纲,实为封建礼法所不容。不过,从中可以窥视出辽朝契丹族婚姻嫁娶的风俗习惯。
耶律宗政小秦晋国妃二岁,这件婚事是由辽圣宗一手包办的,秦晋国妃是“奉诏所归”。耶律宗政被称之为“少有气局,干略过人”,而且汉化程度较深,深明礼义,谙熟封建礼义,曾被封为中山郡王。他从内心里对这件违反封建伦理纲常的婚姻,不愿从命。所以有“先是圣宗皇帝藩戚间,逼王娶妃,王性介特。辞以违卜,不即奉诏,自是不复请婚,以致无子”。这说明他们在名义上结了婚,并未在一起生活。
秦晋国妃的第三个丈夫为刘二玄。也是奉诏所成之婚。刘二玄官至上京留守。秦晋国妃与刘二玄结婚可能在兴宗时期,即她三十岁以后,因为在《秦晋国妃墓志铭》中,对刘二玄没有更多的记载。在秦晋国妃死后,也没有与刘二玄合葬在一起。
秦晋国妃不但聪颖豁达,多才多艺,她还善于理家。史称“治家严肃,僮仆侧目”。
道宗咸雍五年(1069年)秋天,道宗耶律洪基去庆陵秋猎,秦晋国妃告辞回中京。途中经过达褡之地时,忽染病而死。终年六十九岁。道宗听说后,嗟悼久之,下诏在显陵开魏国王耶律宗政的玄堂而合葬。送终之礼,超越寻常。这个墓就是富屯乡龙岗子村在1971年挖防空洞时发现的。注:资料来自《辽代卷》
广陵郡王耶律宗教(?——1053年),字希古实。景宗孝成康靖皇帝之孙,孝真皇太叔耶律隆庆之子。开泰八年(公元1019年),始授王子郎君。九年,为检校太付。太平初至重熙初,历任始平军、彰武军、天德军节度使。重熙八年(1039年)后,为中书门下平章事。迁宣徽使,复拜左夷离毕。再任大内惕隐,治宗族事。重熙十七年(1048年),特封广陵郡王。二十一年(公元1052年),移镇显州,为奉先军节度使。二十二年(1053年)六月薨于显州,享年六十二岁。是年八月十二日葬于乾陵之西山。
马人望,字俨叔,汉族,辽显州奉先县医巫闾山人。其曾祖父马胤卿于太宗时,全家族由后晋迁徒闾山。祖父、父亲都在辽朝为官。他出生于辽兴宗重熙末年,幼年时父母双亡。他为人聪明,好学不倦,在闾山清幽环境中,熟读经书。长大才学出众,咸雍年间考中进士。初任松山县令时,就能为百姓排忧解难,深得民心。历任:南京三司度支判官、上京副留守、保静军节度使、中京变支使、参知政事、南院宣徽使,后任南院枢密使多年。晚年再三请求辞官,退隐闾山,朝廷不允。死后谥文献。马人望,居官清廉,为民请命被禁而不屈,不畏权势。宦游所至不扰民,治政有方,管财有道,判案无冤,任人唯贤,做了很多利国富民的好事。一生品格端庄,喜怒不形于色,既有大无畏勇于负责精神,又有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作风。被誉为中国历史上六十二位清官之一。
耶律良,是辽代乾州人。生于乾州,读书医巫闾山。清宁间,迁知制诰兼知部署司事。奏请当朝编御制诗文《清宁集》。道宗命将良诗为《庆会集》,并亲为作序。死后被追为辽西郡王,谥字忠诚。
邢具瞻,金代,辽西北镇人。1124年,登进士第,官到翰林待制,能诗善词。据《金史》记载,因“小人以朋党限之”,于金熙宗皇统元年六月丁酉被杀,“天下冤之”。后金章宗即位,得到昭雪。
曹勇义,是金代广宁府人,进士出身。曾任辽代燕京司徒使,于金天会元年降金,以旧官守司空。金以燕还宋,北辙,与左企弓等人返里广宁,途中在平州被张觉所杀。谥字文庄,特增进(追晋)定国公。
耶律履,是金代北镇人。辽东丹王耶律倍七世孙。博学多艺,通易太玄,精究历学,善属文,以通契丹大小文字辟国史院书写。金世宗时,奉诏任小学译唐史,擢国史院编修。良以女真字译汉文,选贵胄入学。累官至尚书右承。卒谥文献。
耶律楚材,是元代广宁人。他在历史上被称为一代贤相。楚材三岁丧父,其母杨氏在闾山桃花洞南筑读书堂,教其读书。自幼饱读经文,彦观天文、地理、历史、音乐等多种知识。聪明窅知,有治国安邦之才。他任元太祖、太宗两朝宰相三十年,官至中书令。任职期间,提出一系列的治国良策。元太宗窝阔台亲自在盛大宴会上为楚材敬酒说:“朕之所以推诚任卿者,先帝之命也。非卿,则中原无宁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他死后被追封为太师,上柱国,广宁王,谥文正。
张三丰,名君实,字全一,一字三丰,武当开山始祖,少年时期,闾山朝阳宫出家(今大朝阳三清观),曾于闾山修道三年,后上武当山创立三丰自然一派,以其一生积累弘法授徒,振兴道教,名扬四海。一生著有《张三丰先生全集》、《太极道决》等书。其传人中,邱云清、张云清,为三丰自然派一代名师。在闾山还曾有一个张三丰的练刀石。
冯裕,是明代广宁卫人。字伯顺,号闾山。正德初年中进士。历知晋州,勤政爱民,颇有政声。迁户部司郎,后出守贵州,任按察司副使。先后七年,屡建功绩。解官归隐后与友人结诗社于禅林,所作诗编为《海岱会集》。
李成梁(1526——1618),字汝契,铁岭人,其高祖李英,授世铁岭指挥佥事。成梁英毅骁健,大有将才。因家贫,40岁以生员袭职。初为险山参将,因屡建战功,明隆庆元年(1567年)进副总兵官,协守辽阳。隆庆四年(1570年),为辽东总兵官,驻节广宁(今北镇城内)。
明嘉靖后期至隆庆年间,鞑靼插汉儿部多次进犯辽东。十年间,明三员大将相继战死。时值边备废弛之秋,成梁莅任,“大修戎备,甄拔将校,收召四方健儿,给以厚饩,用为先锋“,由是”军声始振“。成梁骁勇善战,率部屡歼入侵之敌,”镇辽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威振绝域。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明廷旌表其功,万历八年,建石坊于广宁城内(今犹存)。增秩受禄数次。
万历十七年(1589年)至万历十九年(1591年),三次征战后,掩败为功或匿不上报。“贵极而骄,奢侈无度,全辽商民之利尽笼入已,以是灌输权门,结纳朝士,中外要人无不饱其重赇,为之左右“。万历十九年十一月,被解任。
成梁去辽十年之间,更易八帅,边备益弛。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八月,奉旨再镇辽东,年已76岁,再镇八年,辽东少事,以阅视叙劳,加封太傅。提议复开广宁马市,边民易市。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成梁错将万历初年时由他献议兴建,已“生聚日繁、至六万四千余家”的宽甸等六堡,以“地孤悬难守”放弃之,“居民恋家室,则以大军驱迫,死者狼藉”。事后反以招抚逃人为功,增秩受赏。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被解任。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卒于北京,终年93岁,葬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
子如松等五人官至总兵,如梓等四人至参将,为辽东将家。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攻破抚顺,不久铁岭亦陷,李氏十余人皆战死。
李成梁(1562——1618年),字汝契(器),号银城。其先祖原籍朝鲜,明朝永乐年间渡过鸭绿江到铁岭。而后投入军旅。成梁虽很早就投身军旅,但因家贫,不能袭职,四十岁时尚为诸生。明嘉靖末年,李成梁因战功任辽东险山参将。隆庆四年(1570年)44岁升任镇守辽东总兵官。
李成梁镇守辽东22年,东征西讨,师出必捷,威震绝域,先后奏大捷者十。在一往直前的奋勇冲杀中,李成梁由参将进副总兵,总兵,加太子太保,宁远伯,增秩进级,世荫屡加,既贵且富,满门荣光。
万历十九年,65岁的李成梁,乘朝廷给事中侯先春来辽东视察时,妄想发动一次捣巢之战以邀功领赏。便派副将李宁率军出镇夷堡袭杀边民200多人。不料在返回时,遇上了真正的敌人,军队反而损失数千人,后被巡按御史胡克检揭发。成梁主动辞职,当年被朝廷解任。直到(1601年)李成梁75岁,边关动乱不稳,受大学士沈一贯推荐再次受职辽东总兵。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九十三岁的李成梁永远离开人世。
注:资料来源于《辽东志》、《全辽志》、《明史》。
年羹尧(?——1726),广宁人,字亮工,号双峰,出自名门宦家。其父年遐龄任至湖广巡抚;其兄年希尧任至江苏巡府,曾因受年羹尧株连而落职,后又起用为内务府总管。
年羹尧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广撷博采,而于孙子兵法尤为心诵而神维,终成文武兼备之才。他学至康熙进士,康熙末年任四川巡抚,授总督,办理松潘军务,配合入藏军平定乱事。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即位,代贝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率大将岳中琪(1686——1754)等到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
年羹尧非但战绩显赫,而且学识渊博,著作浩如烟海,其中:有《治平胜算全书》十六卷、《年将军兵法》二卷、《视学》一卷、《测算万圭》二卷及《面体比例便览》、《对数广运》、《万数平立方表》、《平立方表》、《算法纂要总纲》、《集验良方》等等。
年羹尧能文善武,功垂千古。但因他素为世宗之心腹,并曾参与世宗夺取帝位之筹谋,以致被世宗所猜忌,及至被罗织罪状,于雍正三年(1726年初)狱并责令自杀。自此,一代英豪毁于莫须有。但其英名业绩永存青史。
年羹尧后人为躲避灾祸,隐姓埋名,将年姓改为鄢姓,回到老家广宁。有人说在今天的北镇市中安、青堆子和广宁城南都有他的后裔。
刘春烺,字东阁,号丹崖,生于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卒于1905年。原台安县桑林乡齐家窝堡人,后到广宁定居。清同治癸酉(公元1873年)拔贡,光绪壬午年(1882年)中举。他自幼刻苦读书,博学多才,不仅擅长文学与书法,还通晓天文地理和数学,尤为水利学。当时被誉为辽东三才子之一(李龙石、荣梦梅)。平生科场中,不甚得志。公元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后,刘春烺感到国事日非,无意做官,迁居广宁,栖隐在城西龙岗村,建别墅为木叶山庄。与黑山县举人李龙石结为儿女亲家。两人以诗文自娱,啸傲林泉。公元1905年,应聘赴沈阳绘制沿河图,昼夜劳瘁,疾发而逝。临终时题游仙诗五首,抒发了诗人浪漫幻想。生前留下许多诗著。较著名之作有《落花诗》、《游仙诗》、《题翠云屏》、《北镇祠怀古》、《看云听涛馆诗》等。曾手批王充《论衡》、《管子》等书。为广宁城内西库大殿题“大雄宝殿”匾额。其字画散在民间尤多,文人争相珍藏。
有关传说
很久以前,境内一片大海。镇海龙王“医巫闾”贪酒好色,常发大水冲毁村庄,还趁机把年青貌美的姑娘抢进龙宫,寻欢取乐。
海边村子里,有个叫广宁的小伙子一心想为民除害。一天,在海上打鱼,忽见恶龙从海里蹿出来,他急中生智,把手中的鱼网一甩,勾住恶龙的牙齿。恶龙张开龙爪,抓住广宁,吩咐虾兵蟹将把他毒打一顿,扔到龙宫的水牢里。
恶龙的原配王后是东海龙王的女儿,名叫玉静公主,因劝说医巫闾少做坏事,被打入冷宫。她路过水牢,见小伙子满身伤痕,昏迷不醒,令宫女抬到自己房内,敷上灵丹妙药。广宁苏醒后,公主知道了他的想法,告诉他说:斩龙要有斩龙剑和覆海土。这两种宝贝藏在东海的珍宝楼里,取回宝贝,才能除恶龙。二人趁恶龙醉酒之机逃出龙宫,直奔东海。
到了东海,公主把宝贝交给广宁,嘱咐说:“覆海土不得多用,撒多了,触犯玉皇大帝,会把你变为石头”。广宁辞别公主,藏在海边石洞里,恶龙喝完酒,又上岸吃人了。广宁冲出石洞,挥剑向恶龙砍去,只听恶龙吼叫一声,一只前爪被砍下来,忍痛逃向龙宫。广宁撒起覆海土,海里立即出现一片土地。广宁高兴了,有了土地,百姓们就能吃饱饭了。他忘记了公主的叮嘱,不停地撒起来,恶龙藏不住了,蹿出水面,广宁挥剑上前,砍下恶龙的尾巴。恶龙再也爬不动了,广宁又猛砍几剑,恶龙断了最后一口气。
汪洋大海变成了平坦的土地,死去的恶龙变成一座蜿蜒的大山,广宁也变成山上的一座高峰。人们在平展展的土地上建起城镇、村庄。为纪念斩龙英雄,把建起的城叫广宁城,城西的山叫医巫闾山,山上的最高峰叫望海峰。人们传说,这是广宁在遥望东海,感谢玉静公主对他的帮助。
【闾山简介】医巫闾山,今简称闾山,位于北镇市西5公里。闾山,为东北三大名山(医巫闾山、千山、长白山)之首,有名峰52座,东北西南走向,长45公里,宽14公里,面积630平方公里,主峰望海峰海拔866.6米。
正是由于历代帝王对闾山的封号,大量文人墨客对闾山留下的诗文、石刻、碑记,吸引众多客人来此游览观光。闾山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历代封号:闾山为舜封十二大名山之一,历代帝王对闾山皆有封号,辽代有六位皇帝先后四十多次来闾山祭山祭祖,这里埋葬辽代的三代皇帝和二十几位皇妃、大臣。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皇帝数次登临闾山寻幽揽胜。
2、历史文化:闾山是历代朝廷推崇的灵山圣地,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英才、贤士,吸引了众多的重臣、名将来此抒发情怀,留下了大量的诗文、石刻、碑记。辽太子耶律倍曾在闾山藏书万卷隐居读书。元代宰相耶律楚材,儿时在闾山居住读书,而后成为历史贤相。
3、文化信仰:闾山是佛、道修身养性和皇家祭祀山神之地,道观寺院坐落有序,碑廊亭台随处可见,形成了悠久的宗教文化,常年香客不断,给闾山增添了更加神奇的色彩。
4、闾山风景:闾山以灵秀之最,在东北最负盛名。闾山集山、石、松、泉、洞为一炉,大自然造就了闾山的奇峰险壑,如今吸引众多客人来此游览观光。
【闾山由来】医巫闾山属松岭山脉,主峰望海峰海拔866.6米,为闾山的最高峰。岩石主要为花岗石所组成。医巫闾山,系东胡族音释,为“大山”的意思。闾山原在长城以东属东胡族统治。在东胡族语言中“依克奥拉”即是“大”的意思。后蒙古族统治东胡族,蒙语“医巫闾”也是“大”的意思,所以医闾山意为“大山”。
【祭祀】闾山历史悠久,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起,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历代朝廷凡遇大典或“天时不顺”“地道欠宁”,皇帝亲自或派遣官员来闾山告祭。清代帝王对闾山更是推崇倍至,康熙、雍王、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都曾亲自到过闾山,焚香祭祀,遍历胜迹,至今仍有很多碑刻仍完好地保留在山中。如今交通便捷,各位想何时去闾山?可要比皇帝还方便呢。
【山门】来到医巫闾山脚下,首先见到的便是山门。山门长26米、宽12米、高12.5米,构想绝妙、造型奇异、寓意深刻。山门剪影部分是仿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设计,为悬臂交叉剪影形结构,是典型的辽代建筑风格。
山门由北京清华大学古建专家设计的,为中国八十年代最高建筑艺术之一,其中四根悬臂立柱,再现了辽代建筑的风格。山门底部的八幅壁雕,记叙了从禹舜到明清四千年的闾山文明史。
下部墙体上前后的8幅浮雕,分别是《舜封医闾图》、《屈子吟哦图》、《历代尊封图》、《太子写志图》、《辽帝东猎图》、《楚材幼读图》、《三贤抒怀图》、《清帝览胜图》。
●《舜封医闾图》:记叙的是舜帝为天下12州钦定12座镇山,封闾山为幽州镇山的史实。画面舜帝身骑青龙,手托龟蛇,旁立封禅神像,上刻飘渺的医巫闾山,下有飞天陪衬,夸张地表现了舜帝封禅的情景和对闾山的尊崇与向往。
●《屈子吟哦图》:浮雕所表现的正是屈原梦游医巫闾山的情景:瘦颊长髯、峨冠博带、腰佩宝剑,驾着龙车奔驰,远处的闾山云雾、朝阳、仙山、皇宫、神塔历历可见。
●《历代尊封图》:刻的是秦、汉和清代帝王、帝妃跪拜祭祀闾山的造像。画面下方的大鼎,一方面代表着闾山稳固、尊贵的地位,一方面也象征着闾山在封建社会曾经拥有过的鼎盛时期,闾山在历代帝王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太子写志图》:是辽朝太子耶律倍执笔作诗的形象。画面的下部则是耶律倍与其妃子高云云纵马飞驰、弯弓射猎的场面。耶律倍是辽朝开国皇帝辽太祖耶律阿宝机的长子,神册元年被立为太子。辽太祖死后,因知道皇后欲立其弟耶律德光,于是主动让出皇位。
耶律倍能骑善射,博学多才,不仅通阴阳、晓音律、喜工画、颇知书,而且兼知医药,是有辽一代的著名诗人。他早年曾隐居闾山苦读,并在闾山最高峰望海山上修建了藏书1万多册的书堂,从此与闾山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辽帝狩猎图》:说的是辽朝皇帝闾山冬猎的事。画面上,辽朝皇帝骑马射箭,箭中苍鹰,马前虎鹿飞奔,马后旌旗蔽日。
辽代皇帝一向把闾山视为国家的龙兴之地。据辽史记载,辽朝的9位皇帝中就有6位先后40多次来闾山狩猎和祭祀,也需大书一笔了。
●《楚材幼读图》:刻画的是耶律楚材在闾山耕种、读书的生活情景。耶律楚材是耶律倍的第8代孙,幼年丧父,随母在闾山勤奋苦读,后来终成一代贤相。
●《三贤抒怀图》:描绘明代御史潘珍、刘畸、程启充吟诗作赋的情景。
●《清帝揽胜图》:再现清朝祭拜闾山的盛大场面。清朝共有5位皇帝,10余次来闾山祭祀、游览,仅乾隆一人就四来广宁,三登闾山。
山门浮雕记录了历史及文化脉胳。更有意义的是,山门也是独一无二的建筑杰作。
【闾山神位】医巫闾山,在辽代和清代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因为这两个朝代的皇族都发源于东北地区。一个就是辽代当时祭天的祭坛,现在在山上保留着。再一个就是辽代当中的读书堂的遗址现在仍保留着。
医巫闾山的神位,一直保留着。石雕有五方神位,竖立在山门旁。医巫闾山的神位,与北京地坛祀奉的神位一样。所以说闾山是多少年来,历朝各代祭祀山神之地也。
【玉女洗头】刚进山门,迎面而来便是一喷泉“玉女洗头”。喷泉池中心有一石雕,此石雕是根据清朝乾隆皇帝《圣水盆》一诗诗意雕凿,为满族姑娘。在满族女子中,是非常崇尚贞德的。由于北宁市原为满族自治县,而满族祖先据传说是一位圣洁女子,所以,在此雕凿了女子像。玉女立于池中,喷泉射水,形成水罩,壮观极了。
“玉女洗头”身后不远立一石碑,石碑上刻着四个醒目大字—“医巫闾山”。
【御笔】看过塑像,往前走是双松迎客,在到达第二道山门,眼前“医巫闾山”四个大字,为乾隆帝御笔的临摹。山门前的两个站狮是明万历年间镇压守辽东的李成梁总兵门前的站狮移至此地。两个站狮聊了威严与官位的象征之外,这对站狮子又成45度角对视,又象征着和来。
【圣水桥】进了第二道山门而上,就是上山必走的圣水桥了。沿石路而上,会发现石块上有很多小坑,规则的排列在山路两侧。这段由山门至大石棚(隐谷)的山路,原为满清时期原来的山路,为保持原貌而没有改动。这些方形的小坑,原来是插护栏用的。而圆形的小坑是用来插杆的。
【万人碑】一路前行,在右手侧菩萨殿外,有两幢高四米,四面各宽1米的石碑为万人碑,此碑建于清乾隆28年,是《重修大观音阁记》,上刻修庙献款人的姓名,约八千多人,故称“万人碑”。
【菩萨殿】菩萨殿,在万人碑上边一点。小院不大,但布局紧凑,油漆油饰一新。菩萨殿为清式建筑,建筑面积430平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供奉着观音菩萨、普贤菩萨,下层供奉着文武团神。
【观艺亭】往前走,在路左侧有一个四角木亭,为观艺亭,建于清乾隆十九年。亭子对面隔溪相望有一块长方形巨石,为习武台。据说乾隆皇帝登闾山就坐在观艺高官厚禄中,隔溪相望习武台上的武术表演。
【从善如登】过了观艺亭,习武台,路右边两块巨大的岩石上,雕有“从善如登”四个大字,为爱新觉罗,庆龄在乾隆34-36年间任广宁知县时所书。爱新觉罗,庆龄为皇室成员,据说她在任期间非常的公正廉明,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一年广宋遇大旱,她上书朝廷,并亲自到闾山的观音阁许愿,当时观音阁的主持请她题写“从善如流”,意为赞扬她做好事犹如流水,而好却题写了“从善如登”四个大字,意为:做好事犹登山,虽然道路险陡,身体劳累,但登山长能远眺,攀登才能达到胜界,寓意深刻,以励后人。
【道隐谷】过正直亭,登几级石阶,便到了道隐谷。道隐谷,俗称“大石棚”,为一天然石棚斜插岩壁。在三十多个景点中,首推“道隐谷”了。石棚东西长43米,南北底宽10米,上宽20多米,可宽纳5、6百人,“道隐谷”三字意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此隐居。
相传辽太子东丹人皇王耶律倍曾在此处读书隐居读书之所。棚内左侧为庙殿长工10米,宽5米,殿内塑有释迦牟尼,观世间和地藏王菩萨像,十八罗汉像,右侧为胡仙,供奉胡二太爷,胡三太奶,从门口的匾额数量看来,这里还是十分灵验的。
棚顶上还有朝气隆四年钱学洙题写的“天然幽谷”四个大字,以及唐代王维诗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石刻等等,情景相生,间趣盎然。
【胡仙堂】胡仙堂,位于大石棚洞内。数百年来,信众香火不断,每逢初一、十五,焚香上供者接踵而至,真可谓“庙不在大,有仙则灵”。
有关“胡仙堂”的来历,还得从胡仙三救清太祖说起。明朝末年,辽东总兵李成梁镇守辽东,要杀后来当上了女真部落的首领罕王(努尔哈赤)。因胡仙救了努尔哈赤,所以后来受到了满族人极为敬仰、崇拜。胡仙堂原为一天然古洞,在洞中有一张仙人床,传说有位仙人曾在此居住。据《封神榜》所传,在民间有三位成仙得道的狐仙,他们是亲哥仨,分别是大爷、二爷、三爷,姜子牙在封神时,让大爷保佑江南,二爷保佑中原,三爷保佑东北。
因此,在东北的寺庙和家庭的仙堂里供奉的都是胡三太爷。仙堂的上联是:“在深山修真养性,”下联是:“出古洞四海扬名,”横批是:“有求必应。”
【圣水盆】道谷下有一高1.5米,直径1米的石盆为圣水盆。石棚上有暖泉顺石棚顶飞流直下,流入盆里发出清脆的声音,现存物为后人所雕刻。“圣水盆”的称呼是有来历的:原为金代雕凿,清乾隆皇帝到闾山巡游时见这一不平常景致封之为“圣水盆”,并写下一首七言绝句:“垂崖迸水落丝丝,冬不凝冰事匪奇,应为仙家修养法,将临玉女洗头时。”圣水盆”在民国期间丢失,后用花岗岩雕制而成。
【观音阁】观音阁,在“大石棚”右手方向。寺庙为四合院,寺内有正殿,前殿和东西配殿,均为硬山式小木架结构。正殿为大雄宝殿,内塑有释迦牟尼,观世音和地藏王菩萨像,两侧有达摩尊者和伽蓝菩萨像。门前有两棵已500余年的古柏,称为凤凰柏,前殿内塑有弥勒和四大天王,韦驮像。
出了观音阁沿山路爬上一点坡,就到了望仙亭。遥望远看闾山,蓝天青山叠翠。总之,在观音阁,不管你是何人,来自何方,如果登山来此不拜一拜佛菩萨,心里总是不那么踏实的。
【望仙高亭】望仙高亭为四角琉璃亭,据说辽宋耶律贤游闾山之时,某日清晨站在此亭向对面的吕公岩上望去,朝阳斜射,云雾飘渺之中,岩上好似有仙女舞动,故称此亭为望仙亭,望仙亭的前言有一块巨大的龟背石,石上修一六角亭,为耶律倍读书观景亭。
【南天门】老爷阁西侧为南天门,是天然形成的下山道,是乾隆所题闾山八景之一。南天门高2米,宽2.2米,长6米天然通道。通道由东西两大石壁夹立,中间可以通行。我在上南天门这段路时,路面真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而且非常的不好走。从南天门居高临下往下看,形势险要。南天门,因仅可以行人,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感。
如果从西路上山,沿此路而下,便可回到道隐谷。如按原路返回可到山门,南天门东下角,有一摩崖石刻群,具中以明嘉靖丙戊状元,翰林修撰用卿,题刻在石匠壁上的“北镇名山”四个大字最为醒目,沿石阶而下,右见路旁陡壁的大平面石上,雕刻着明代山西蒲州人张邦所书“荐目天表”四个大字,每字1.4米见方。
【老爷阁】在风井南面沿石阶而上,平台上有一小庙,为关帝庙,又名老爷阁。庙座北朝南的两间小木架结构建筑,兢兢业业瓦顶盖,而原塑有关羽、周仓、关平和赤兔马像,现已无存,据说,此庙址原是元工广宁王耶律楚材幼年读书之所,老爷阁便是在其遗址上改建的,据只料记载:耶律楚材系辽东丹人皇王耶律倍八世孙,其父耶律履楚材三岁而孤,母亲杨氏在闾山桃花洞南部悬崖上建设两间读书堂教子读书,楚材在闾山中刻苦用功,博览群书。元太祖忽必列定燕、闻其名、召见之、任中书令、事无太祖、太宗二十余年,终年五十五年。
【和尚塔】沿和尚塔石阶而下,也可以到达了道隐谷,再往下走,就是山门了。我是在下山途中看到,在路旁右侧山坡地上有块空地,共有四座小石塔。石塔下埋葬的,可能是闾山庙中几代圆寂的和尚。关于和尚塔,准确地说,是埋葬圆寂的和尚骨灰或者是灵体?均没有问过别人,也没有查过文献?总之,是埋葬圆寂的和尚而立的塔,实际上是僧人的墓群,俗称“和尚坟”,号称僧塔、塔林。
【万年松】万年松在望海寺西侧,或沿读书常石阶而下,到了一片宽阔的地带,抬眼望见的高大的松树便是万年松,高二十余米,树干围长4米,枝叶参天,傲然挺立。
据说是耶律倍亲手所栽。清乾隆皇帝赐名“云巢松”,并在树干上镶有“云巢松”三字的铁牌,现已长入树中,不复得见,此树古松雄姿,千年不衰,因此通称为“万年松”。万年松笔直向上,顶天立地,给人以一种万古长青、万世流芳、浩然之气感。
【风井】在万年松旁边,有一口宽不到1米,深6.5米的井,井中无水而有风故称为“风井”,据说风井是明代修建的。据传昔日井中风很大,从井底不断上冒,若将草帽投入井里,可被子风吹出井外,实际是井与其一侧的桃花洞相通,洞中之风顺山洞由井口吹出的缘故。桃花洞高1.5米,宽2米,长数百米,用花岗石条砌成,另一洞口在北部山峰下边,内里可通行人道隐谷的瀑布和圣水盆的流水就是从此洞门前一个暖泉中,注解淌下支的。现在并与洞中站已堵塞,不再通风,游人至此,仍在井口徘徊观赏,而桃花洞也无人云通行。
【望海寺】在医巫闾山最有代表性的一处景观,就是建立在一座山顶上的一座古堡式建筑,古堡建在山顶上的一块巨大的岩石之上,显得险峻、威严。
我是在万年松游览之后,登上这座古堡式建筑。这座古堡式建筑建于辽代,是1000多年前太子耶律贝在此建立的了望台,主要作用是在此观测敌情用的,是明和城的一座关隘,故明称“白云关”。白云关由花岗岩石块砌成,达石门盘旋而进,经“代屏石”,便可登上“观音洞”,洞内一尊泥塑观音,称“望海观音”。洞前平台,站在台前,可远望渤海,故清乾隆皇帝将其名为“望海寺”。
从低处看,望海寺建在峰顶,系由几块巨大的花岗岩天然垒成。我从望海寺牌上了解到:“望海寺建于辽代,蝗修辽东长城时又借寺建一关隘,名“白云关”。依山垒石,居高临下,四面悬崖,地势险要,上有一洞,塑有观音菩萨像,世称望海观音洞,亦称小观音阁。拾阶而登,凭望虚空,而有天上之感“。
【读书堂】耶律楚材读书堂,在万年松上边。耶律楚材读书堂,是元朝宰相耶律楚材幼年读书的地方,匾额上“耶律楚材读书堂”七个大字。耶律楚材三岁丧父,母亲杨氏在此为他建了读书堂,在此教子读书。耶律楚材在闾山度过童年、少年时代,在闾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下,严师的教诲下,使他成为博古通今、运筹帷幄的一代贤相。后来他辅佐三位皇帝,励精图治,国运昌盛。元史称他为三朝元老。死后葬于北京颐和园。
读书堂,整个建筑风光绮丽,是景区重要的人文景观。读书堂内陈列有耶律楚材在闾山读书和辅佐元太祖忽必烈的蜡像,供游人观瞻。
【蜡像馆】闾山共有3处蜡像馆,白云关辽代蜡像馆以辽代肖太后文治武功为主,小桃园元代蜡像馆以宰相耶律楚材功绩为主,殿内的元代腊像馆,介绍宰相耶律楚材挑灯夜读,奋笔疾书,辅佐太祖太宗,功高德厚的一和生。观音阁清史蜡像馆以清朝历代皇帝为主。
【碑廊】沿东路而上耶律楚材读书堂旁边就是碑廊。碑廊长93米,宽4米,建筑面积445平方米,为清代爬山卷棚式,布瓦青砖建筑。廊房内镶嵌着东晋至宋七个朝代的49位书法家的117幅书帖,219块碑刻。
碑廊为东北最大的碑廊,于90年代初建成。这座文化碑廊把昨天、今天甚至明天的文化脉络贯通起来,令人陶醉。
【耶律楚材】(1190年—1244年,54岁):元代著名政治家,三朝重臣。是契丹族后代,辽皇族的子孙。他博学多才,思路敏捷,下笔成文,一挥而就。历、医卜、杂算、音律、儒、释、异国之书,无不通究。1218年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从军参政,官至宰相。
耶律楚材身材高大,满面胡须,当时有“长髯人”之称。他勇略过人,正直廉洁,在朝廷内外威信很高。元朝的一些重要典章制度,大都出自耶律楚材之手。成吉思汗非常赏识耶律楚材的才华,他曾说过:“此人天赐我家,而后国君庶政当悉委之。”
耶律楚材为“治天下匠”,窝阔台去世之后,耶律楚材就不再被重用了。耶律楚材辅佐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治理国家将近30年。耶律楚材死时,很多士大夫涕泣相吊,连蒙古族的一般老百姓都痛哭失声。为了纪念他的功劳,根据他的遗愿,被安葬于燕京故里的瓮山(今北京颐和园)。
【文殊院】今天,耶律楚材读书堂旁边的文殊院香火很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来此焚香请愿,瞻仰楚材风采,树贤相为楷模;同时愿文殊菩萨保佑学业有成,功成名就。
【青松巨石】闾山最高的地方老祖峰,它是海拔886.6米,从山下到山上是350米。闾山满山都是大块的花岗岩石,构成了医巫闾山雄浑古朴的气质。在满山遍布的山岗上,却到处都可以所看到青翠的松树,各有千姿百态。山峰过处松涛阵阵,这也是闾山的一大特色。这些松树,最大的有1000多年了,少的也有几百年了。因松树长得很慢,看的时候感觉可能挺小的,但也是都有很长时间了。
【大广宁寺】闾山角下,有个最大的寺院,叫大广宁寺。我走近前,大广宁寺正在修复扩建中。因为闾山还有个起因,就是2000年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把一尊稀世古佛—观音菩萨立像遗赠给闾山,更增添了她的空灵、神奇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