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5的乘法口诀ppt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作课地点:承留河西小学

作 课 人:王 霞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时,5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编写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尤为重要。为什么把5的乘法口诀放在首要位置?因为5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个很有价值,用途广泛的数,并且顺次相加的和也很有特点,并且由于学生有五个五个数数的基础和经验,很容易得出2个5,3个5,4个5,5个5的和,所以先出现5的乘法口诀,易凸现归纳乘法口诀的教学,学生易于理解,这就为学习2、3、4、6的乘法口诀打下了良好基础。从整个小学阶段来分析教材,乘法口诀又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因此乘法口诀的熟练记忆也非常重要。

学生分析:

儿童学习数学有两个基础——知识与经验,尽管学生中已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各种渠道知道了5的乘法口诀,但有很多是不知道乘法口诀是怎么来的。所以应让学生自己验证。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有5个5个数数的基础和经验,很容易得出2个5,3个5,4个5,5个5的和,但抽象概括能力较差,并不会轻易从乘法意义的知识入手编出口诀,所以教师必须先扶着编口诀,而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学生编出了乘法口诀后,按顺序掌握口诀也比较容易,但要打乱顺序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也要花较大的力量。

教学目标:

1、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引导学生找到口诀规律,寻找最佳的记忆方法。  

3、通过找规律、归纳口诀,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用5的乘法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谈话引入:听说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特聪明,今天老师来和你们比赛一下,有信心吗?

师一道一道出示口算题:8+8+8+87+7+76+6+6+6+6

生口算,每次都是老师先说出结果。

师:为什么老师算得又对又快呢?因为老师掌握了一个秘密武器,想知道吗?【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编写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尤为重要;因此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乘法口诀快、准的优越性,一上课我就采用了和学生比赛口算的方法,出示了3道连加口算题,每次都是我算得很快。然后引出:那是因为老师掌握了一个秘密武器——乘法口诀】。

【自我反思:实际上课的效果没有想像的那么好,口算题我是一道一道出示的,一上课我先出示了一道连加口算题,然后我脱口而出得数,问学生‘对吗’,学生在那儿算了好大一会儿还是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统一结果后,我又采用这样的形式出了2道口算题,自我感觉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议课时,我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苗老师提出:(第一种导入设计)既然你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乘法口诀又对又快的作用,那么何不出示更多的连加题,然后老师和学生进行1分钟比赛,让学生在本上写结果,1分钟结束后,看谁算得又多又对,然后再导入新课。事后我又想,学生会不会说,那是因为老师事先算好了才算得那么快。采用什么方法导入更好呢?(第二种导入设计)我又想出了一种:让学生出题,比赛口算,这样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这样的话,要给学生明确出题的范围:相同的一位数连加,不超过10个。我想这个导入会更好。】

师:先请同学们把上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

生改写成乘法算式:

师:秘密武器就是乘法口诀。(师指着上面的乘法算式)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乘法口诀。只要你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你们也一定也能掌握这个秘密武器的。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师伸只手:同学们,知道吗?我们的小手里就藏着乘法口诀呢?一只手有5根手指,是几个5?

生:1个5

师: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

生:1×5=5

生:5×1=5

师:为了记忆方便,我们把这两个乘法算式编成一句口诀, 1个5还是5,我们就说“一五得五”,板书:一五得五。

(2)师请学生伸出两只小手,引导学生提出两只小手一共有几根手指?

学生说出两只小手是2个5是10,请学生试着写出算式,再试着编出乘法口诀“二五一十”。

生在练习本上试写算式和口诀。

(3)师:同学们编得真好!那么三只小手、四只小手、五只小手里又藏着哪些乘法口诀呢?请小组合作,认真思考,填出下表:

探索5的乘法口诀

几个5相加

乘法算式

乘法口诀

1个5

1×5=5

5×1=5

一五得五

2个5

( )个5

( )个5

( )个5

(4)小组分工合作学习,完成表格的填写。

教师在学生之间观察、指导并检查同学们的探究学习活动。

(6)汇报并交流表格的填写情况。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5的乘法口诀ppt
(7)读一读这五句口诀,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与5有关,引出课题:5的乘法口诀 板书:5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老师先编出第一个乘法口诀‘一五得五’给学生示范;第二个层次是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师引导学生编出第二句口诀‘二五一十’;第三个层次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自己编出三、四、五的乘法口诀。这样在教学中采用扶——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新知,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自我反思:学生对口诀的编写特别顺利,根本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像二五得一十、二五得十、五二得十等。虽然这些问题都无关紧要,但重要的是体现了学生的探究过程。我想可能是前面我编写了一个,又引导学生试编了一个的原因,学生顺着迁移了下来。因为学生没有生成问题,所以我也就对乘法口诀强调得不多。只有课堂问题暴露得越多,学生才能追根求源,探究得越深。由于学生没人说出‘五二得十’这样的口诀,我才没有点拨出这个规律:口诀的编写一般是小数在前,大数在后。看来,课堂上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暴露出问题才好。小组合作这一环节,苗老师突然抛出了一个问题:本节的小组合作能否换作个人探究?我仔细思考着,可不?如果换作个人探究的话,学生就不会只限于直观地观察小手了,他们还可采用画图法、一五一五地数数法,这样开放地力度会更大,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会更广。个人探究完之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方法和结果。而我仅仅是思考让学生直观地用小手来观察进行合作,考虑面太狭隘了。以后一定要考虑周全,小组合作什么时候用最好?怎样来用最佳?】

三、探寻规律,记忆口诀

师:同学们小声地读一遍这5句口诀,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了一、二、三、四、五

师:哦,你发现了每句口诀的第一字依次是一、二、三、四、五

自我反思:新教材要求我们不必刻意地让学生去记忆一些总结性的语言,只要学生领会、理解即可。因此,当学生说出‘我发现了一、二、三、四、五’时,我没有再故意为难学生,非让学生说完整,那样会既浪费时间又伤了学生的自尊。我采用的是自己把这个规律完整地说了出来。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后面每次都多5.

【自我反思:学生只说出了这两个规律,我就匆匆结束。我想当学生发现的规律不完整,达不到我们的预设目标时,做为教师我们是否及时调整思路,问题的指向再明确一点。例如本节课中,我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观察,口诀的前面两个字表示的是什么?后面的又表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出前面两个字表示的是两个因数,后面表示的是得数。这样更利于学生对口诀的理解和掌握。】

师:真棒!你们从口诀中观察出了这么多规律,老师真佩服你们,如果我们现在就记住这5句口诀,能行吗?先自己背一下。

生个人自己背,集体背,男女对背,倒着背

师:同学们记住口诀了吗?下面我们进行闯关活动,每闯过一关,得一面小红旗,四关顺利闯过,证明你的乘法口诀已熟练掌握。

第一关:把口诀填完整

第二关:根据口诀写算式

第三关:根据得数写口诀152025

第四关: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5=5×4=

【设计意图:从整个小学阶段来分析教材,乘法口诀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因此乘法口诀的熟练记忆非常重要,所以我通过闯四关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来进一步熟练掌握口诀。】

【自我反思:对于口诀的后续运用我深有感触,表内除法,多位数乘法,除法中的试商,约分,通分等等。如果学生对口诀掌握不熟练,会带来一系列的后续麻烦,可能会造成一些学困生。但我发觉虽然进行了四关练习,但学生对于口诀的掌握还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更达不到脱口而出的效果,我想,是否下面的拓展运用这一环节在这堂课中暂不出现为好,再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诀方面的练习。】

四、练习拓展,应用口诀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熟练掌握了乘法口诀,那么乘法口诀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

1、屏幕显示:五件上衣,共需要多少个扣子?

生独立计算,师巡视。

【自我反思:我在巡视时发现有的同学仍然在用加法计算,于是我不耐烦地一遍遍提醒他们:用加法很麻烦,要用乘法来算。好像觉得学到现在为止学生就不能再出现问题了。实际上,练习环节就是要充分暴露学生的问题,不要害怕出问题,有学生用加法,有学生乘法,我们可等待学生做完之后,让两种方法再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更深一步理解到乘法的简便,加法的麻烦,这样学生不就自然而然体会到乘法的优越性了吗?他下次还会用加法吗?所以老师要有耐心。】

2、在一次班长竞选中,小红和小明所得票数分别为:

小红:正正正正

小明:正正正下

小红和小明分别得了多少票?谁选上了?

【设计意图:渗透乘加,会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课堂实录与反思——24时计时法(一)

执教人:天坛宋庄王霞

年级:三年级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1天里钟面上的时针走两圈,1日有24小时;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掌握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相互转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故事设疑,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

师:喜羊羊明天就要过生日了,他给大家每人发了一个请柬,上面写着:“请于明天8:00到我家,参加我的生日Part”。早上小朋友都来了,而喜羊羊却还在呼呼地睡大觉呢?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喜羊羊睁开眼说“哎呀,不对,不对”……

师:为什么小朋友们来错了?

生1:他写的时间不对,应该是晚上8:00。

师:对,他写的时间不清楚。

师:那么谁能只改动时间,不加汉字也能表达清楚。

生2:20时。

师:那么,这几个同学改得对吗?学完这节课大家就知道了。

针对三年级的同学的年龄特点,我采用当前最流行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一下了就被吸引住了,思维也特别活跃。当提出“谁能只改动时间,不加汉字也能表达清楚”这个问题,班中竟然有78个学生举手回答,这在我的意料之外。当初我在备课时想到的是,如果没有人回答出来这个问题,我就直接导入:“学完这节课,大家就知道了,看谁最先学会?”如果有人,最多也是一两个人,我就按上面的方法导入新课。我觉得这样导入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新知。谁知竟有那么多人,看来我还是小看了学生。以后的课堂上一定要相信学生,放手学生,不能再搀着一步步走了

二、探究新知

1、整体感知一天有24小时。

师:一天有多少小时?钟表上时针走了几圈?

生1:一天有24时

生2:钟表上时针走了两圈。

师:第一圈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第二圈呢?下面我们用钟表一起来演示一下一天的时间。

师:深夜12时,我们在干什么?

生:睡觉。

师:凌晨6时,我们在干什么?

生:准备起床。

……

多数学生已经知道一天有24小时,设计这个环节关键在于让学生重新感知一天的时间,我边拨表边让学生说出这个时刻自己在干什么,好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一天24小时的感知,为下面学习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转化奠定扎实的基础

2、探索规律

师介绍:深夜12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代表新一天的开始。

师:钟表走到深夜2时,这时一天过去了多长时间?钟表走第几圈?

生:2时

师:钟表走到早上7时,这时一天过去了多长时间?钟表走第几圈?

生:7时

师:钟表走到中午12时,这时一天过去了多长时间?钟表走第几圈?

生:12时

师:钟表走到下午1时,这时一天过去了多长时间?钟表走第几圈?

生:13时

(就这样,我有代表性的选取了几个不同时间段的时间,让学生在感知中完成下面的板书。)

此环节,我以一问来统领本节课的重、难点。“钟表走到某某时,这时一天过去了多长时间?钟表走第几圈?”这是本节课至关重要的一问。在完成如下板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追问这个问题,我要让学生在不厌其烦的一问中深刻体会到两种时间表示法之间的关系

本环节板书: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

深夜2时——2时

早上7时——7时

中午12时——12时

下午1时——13时

下午5时——17时

晚上8时——20时

夜里11时——23时

深夜12时——24时

本环节的板书,课后我才想到是不是横着板书学生看起来更直观一些,更便于理解两种计时法的关系】如下:

深夜2时—早上7时—中午12时—下午1时—下午5时—夜里11时—深夜12

2时——7时——12——13时——17时——23时——24

师:我们把左边这种计时法叫做:普通计时法

我们把右边这种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在计时法名字的命名上,我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取名字,我认为这个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直接告诉学生就行了,不需要让学生做一些无谓的探索,浪费一些无谓的时间,虽然总感觉有点不符合新课改精神】

3、两种计时法的关系

师:同学们观察上面板书,这两种计时法有什么关系?

生观察,交流讨论:

生1:过了中午12时,左边的时间加12就是右边的时间。

生2:也可以是右边的时间减12就是左边的时间。

(由于前面做好了铺垫,本环节我让学生观察后进行充分的交流,进一步深刻体会两种计时法的关系。)

师小结: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针走第一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指几就是几时,表示时针走第二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所指的数加上12就是24时计时法的时刻。

(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在探究完本环节,我又简单出了几道后就下课了)

课后反思:

凡是教过数学的老师都知道,24时计时法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我也教过两遍了,但总感觉每次都是在千锤百炼之后学生才糊里糊涂得记住了方法。而这次的感觉却与众不同,当堂测试过后,班内只有56个同学还不完全懂,其余学生都顺利通过测试。我认为本节课关键就是我抓住了至关重要的一问,每拨一个时间,我就问:这时一天过去了多长时间?钟表走第几圈?学生在我不厌其烦的问中突破了本节的难点。因此,我想:学生学不会,不全是学生的原因,和老师的方法是否恰当有很大关系。当老师的方法和学生思维相匹配的时候,学生就学得兴趣盎然,不亦乐乎。当老师的方法和学生思维不相匹配的时候,学生就学得寡然无味。看来,老师所设计的问题也至关重要,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问得巧,学生就学得事半功倍。以后的教学中,尤其是那些名气较大的名课、难课,我们一定要在备课中下功夫,在提问中下功夫,只要功夫深,没有上不好的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64347.html

更多阅读

《旅鼠之谜》教学反思 旅鼠之谜

《旅鼠之谜》教学反思八年语文 佟建慧《旅鼠之谜》是一篇别致的科学小品,用记叙、主要是对话的方式讲述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旅鼠繁殖能力之强堪称动物世界之最,每当繁殖高峰,就会出现奇怪的自杀行为,或招引天敌,或死亡大迁移。文章卒章

《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小狗包弟优秀教学设计

《小狗包弟》教学反思香香一、教学设想1、文体角度定学习方法内容从体裁特点看,本文属于叙事散文,又编排于必修1,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最早接触到的散文。如何教学生阅读这类散文,以让其能够在方法上有所收获?这是教师备课中要考虑的问题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名家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余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课后反思

感悟 积累 运用——《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

声明:《《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5的乘法口诀ppt》为网友非常完美李桢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