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信老师长在爱子牺牲的日子里 和美女老师同居的日子

老师长在爱子牺牲的日子里

老师长说:“我们的孩子放在侦察连危险,别人的孩子就不危险吗?”老伴一琢磨,是这个理儿。于是,她做了满满一桌菜,送他们父子出征……

文/黄 猛

2000年八一建军节期间,我们几位脱下军装的战友相约去山东烟台,看望昔日的老师长张志信和他的老伴成翠芳妈妈。我们在张师长手下干了20多年,和他的独生儿子张立年龄相仿且是同一团的战友。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张师长一边指挥千军万马鏖战在越北高平,一边把21岁的独生子放在师主攻团侦察排。张立英勇战斗,最后壮烈牺牲。当时在前线传得很响的这则事迹,被张师长以种种理由拒绝采访而未能详尽报道。作为他的老部下,20多年后不禁回忆起那场战争,回忆起老师长在战场上的雄风,回忆起他们失去儿子前后的往事——

那是怎样的三分钟啊

1979年2月24日,我军反击攻克越南北部重镇高平市后,率全师及配属部队1万余众的

大小孩子是老师长(长一)夫妇此生的蔚籍
张师长,接到上级命令:围歼高平外围之敌,配合南线兵团战役行动,确保我军主力进退高平地区畅通无阻。27日下午3时,清剿战役向纵深进一步展开,张师长正在隐蔽部作战图前思索敌情,指挥作战。就在这时,机要参谋朱林突然收到主攻团从密林深处发来的一封加急加密电报。小朱熟练地将数字密码翻译成文,不禁大吃一惊:张师长之子张立于今日上午11时45分,在西侧丛林267高地侦察战斗中英勇牺牲。

大家都知道,张立是张师长的独生儿子,长得高大英俊,是师篮球队主力队员,有名的训练标兵,师主攻团侦察班长。参谋们紧急商量后,将电报送给了张师长的老搭档、师政委李兆贵。李政委一看电文,难过得好一阵子才说出话来:“张立是我看着长大的,从小又听话又可爱,读书又特聪明,当兵后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是他父母的心头肉啊!”李政委把知情人员召集到一起,压低声调,表情严肃地说:“考虑到张师长年过半百,身上又有多种疾病和战伤;更重要的是,纵深战斗已全面展开,不能没有师长指挥,万一他情绪变化出了乱子,后果不堪设想。我宣布一条纪律,谁向张师长泄漏这条消息,军法论处!”

大伙都强忍着,不说话,怕见师长。可是,知情的参谋中有好几个是张立的球友,篮球场上他们齐心协力,为部队争得了不少荣誉,相互之间也结成了兄弟般的情谊。兄弟突然牺牲了,怎能忍得住?有的就躲在一旁偷偷地哭。整个指挥所笼罩在一片肃静不安的气氛中。身经百战的张师长很快觉察到气氛不对头,他预感到前线发生了大事,可大家都瞒着他。他逼问没有结果,就在指挥所里吼了起来:“我是一师之长,万余条性命掌握在我手中,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要告诉我。快告诉我!”

李政委见瞒不住了,就说:“老张,我想与你单独谈件事。”

两个老搭档来到隐蔽部外的山坡上,李政委将话题绕了一圈后,才如实地说了张立牺牲的噩耗。一向镇定的张师长,身子陡然晃动起来,足足过了三分钟,张师长才从莫大的痛苦中回过神来。这个时候,整个战区炮声轰鸣,硝烟滚滚,杀声震天,本师和友邻部队不断有伤员、烈士从前面抬下来。

张师长极力控制着情绪:“这里是战场,是血与火的战场,党和人民把这么多优秀儿女、这么多条宝贵的生命交给我张志信,我要为他们的生命、为他们的父母、为这场战争负责。”

张师长把失子之痛深深埋在心底,很快恢复了指挥常态。在接下来的对敌战斗中,他异常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流泪诀别爱子

凯旋的日子,是欢乐和泪水交织的日子。

3月29日,张师长去烈士陵园向献身祖国的勇士们告别。那天雾很大,迷迷蒙蒙像雨、像雪、像泪,沉沉地笼罩着边疆的山山水水。张师长的步子缓慢,每到一个墓碑前都加上一杯土,鞠上一个躬,都轻轻摸一摸墓碑。这些战士大都十八九岁,人间许许多多的美好事儿他们不曾经历过,甚至还来不及幻想就去了,就轰轰烈烈、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另一个世界。啊!祖国,为了我们伟大的神圣的祖国!

看到了,看清了,是儿子的墓碑。张师长的眼睛渐渐模糊了。他简直不敢相信,一个月前还活蹦乱跳的儿子,睡去后竟是那样沉静,那样无动于衷。他忍不住喊了一声:“我的儿子!”

仿佛听到了,儿子也在甜甜地喊:“爸爸!”

“儿子!”张师长一边给儿子的墓上捧土,一边眼泪纵横地与儿子悄悄地说着话:“爸爸33岁才盼来你,等来你。爸爸抱着襁褓中的你转了又转。爸爸这辈子,除了军队事业外又多了一份寄托,多了一份欢乐。可是爸爸对你的爱很少表现在行动上,爸爸从没有给你讲过故事,没有带你去过公园。参战之前,你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想买块手表,却不敢对爸爸说,就向你妈妈嘀咕。你妈妈说,你长这么大不曾有过与众不同的特殊,就悄悄给你买了一块。哪知手表刚交给你,就被我发现了,硬逼着你交出来。儿子,直到你牺牲,爸爸也没有满足你这个并不过分的要求啊!”

张师长想多陪儿子一会儿,多与儿子说说话。可他看到,在儿子的周围躺着那么多平民百姓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没能来看他们一眼,他们和自己的儿子有什么两样?他忍着悲痛转身离开,向儿子道别,向永远沉睡在边陲的孩子们道别!

战后的工作十分繁忙,张师长依然刚强地应付着各种事情。4月3日,赴前线慰问的中央慰问团团长、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听说张志信师长的经历后深受感动,特地慰问到该师,紧紧握着张师长的手说:“你的仗打得好,党的本色保持得好,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不几天,张师长和儿子的事迹在整个前线传开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编剧、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军队和地方的作家纷纷找张师长要求采访,提出拍纪录片、写文章的计划。可张师长一再回避,他让机关的同志转告这些同志,说他心里难过,一提到儿子,他的血压就直往上蹿,脑子里一片空白。更要紧的是,儿子牺牲的事还瞒着在内地的老伴,工作没做好,登了报让老伴知道了,她会怄疯、怄死的。

然而,张师长却对别的烈士家庭倾注了殷殷的关爱。部队尚驻在广西边境,他便亲自安排布置善后,对准备赴各地做烈士家属安抚工作的人员提出要求,说:“全师49位烈士的家庭,分散在全国7省31个县市,除了我的家你们免去外,其余48个烈士家庭,无论住得多么偏僻,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必须登门做工作,要带礼品,进门时要像亲人一样,喊大伯大妈,叫爷爷奶奶,工作不做好人不走,合理的要求不解决不离开。要知道,突然失去儿子的亲人们是多么难过呀!”

这一席话,让张立所在主攻团的李昌团长心里更为难过。作为张师长的老部下,眼看着师长的独生子在自己身边牺牲,是一件不好交代的事。李团长总觉得张立的牺牲是因为自己没有照顾好,是自己的过错。

面对着李昌团长等人的道歉,张师长异常冷静地说:“你们想错了,我们没有特权照顾自己的儿子,你们不要这么想,也不该这么想。再说,战场上敌情、地形复杂,千变万化,许多意外是无法预测的,你们没有什么责任。”

李团长说:“张立一直在侦察排第一线,牺牲前已立了战功,负重伤时,在深山丛林中出不来,无法实施有效抢救,只能作应急处理。一个小时后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就对身边的战友说:‘我爸爸妈妈只有我一个儿子,爸爸对我一向要求很严,我牺牲后,请转告爸爸,儿子没有给他丢脸。劝爸爸不要悲伤,一定要照顾好妈妈。’他还说,‘最放心不下的是亲爱的妈妈……’说完就牺牲了!大家抬着他打仗,抬着他翻山越岭,想完整地把他抬回来。抬到第三天,由于天气太热,就遵照你的命令,作为特殊情况就地火化了。烈士陵园里埋藏的只是他的部分骨灰……”李团长哽咽着说不下去了,含泪把张立生前玩过的篮球、写满心得的日记本和叠得整整齐齐的几套军装交给了烈士的父亲、尊敬的师长。

张师长擦着泪,沉默了许久,说:“我最担心的还是老伴。张立的妈妈一生疼爱孩子,朝鲜战争一结束她就开始当幼儿教师带孩子,如今突然失去了自己的独生子,不知会怄成什么样子,晚年心里不知会怎么难过!”

同去的几位团领导凑上来劝张师长说:“您千万要保重身体,成大姐的工作,回内地后我们一块儿去做。”

张师长恳请大家说:“我不能一个人回家,这事拜托你们了!”

老伴哭喊着向他要儿子

自部队开赴前线,张师长的老伴成翠芳就没有睡过一夜安稳觉。她多么想像别的母亲那样,到收发室去翻翻有没有儿子的信;多么想像别的妻子那样,到营房的沙岗上踮脚盼一盼丈夫。但她明白,丈夫是全师的灵魂,身为他的老伴,这时候的任何举动都会波及家属们的情绪。于是她总是微笑着,用博大的胸怀和温和的话语去安慰那些寝食不安的人们。

同年4月28日,她发现人们潮水般向营房前的公路上拥去,清脆悦耳的锣鼓、爆竹声中,勇士们凯旋了。老头子该回来了,儿子也该回来了!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挤出欢迎的人群,匆匆回到家里,边给丈夫和儿子准备洗尘的酒菜,边勾画着盼了许久的美事儿。儿子已经21岁了,该有女朋友了,李阿姨的女儿丽丽生得文文静静、标标致致,招人喜欢。参战前,李阿姨托人提到这事儿,老头子说孩子还年轻,不同意,你老头子哪能理解老婆子的心思呀。这次回来,可由不得你。成翠芳激动地想着,高兴得似乎已把那姑娘接进了门。

时针缓缓地移动,太阳渐渐西垂,怎么还不见老头子回来?不见儿子的影子?她不愿去打听,不愿惊散陶醉的梦。

酒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渐渐地,她感到房里弥漫着一种令人不安的冷清。

傍晚时分,一串熟悉的脚步声说明老头子回来了,她吃了一惊:老头子步履沉沉的,身子仿佛矮了半截,他的身后还跟着军政委陈得禄、师政委李兆贵和儿子所在团的李团长。这些人进门时都低着头,喊她老嫂子、大姐时,声调都凄凄凉凉的。

那阴影变得分明,笼罩了她的全身,使她恐惧发抖。她扑上去,焦急地抓住老头子的手呼喊:“我的儿子呢?我的儿子呢?”铁骨铮铮的张师长不敢正视妻子,笔直地立着低着头,像做错了事的孩子。

“我要我的儿子!我要我的儿子!”成翠芳一声比一声悲惨的哭叫声震撼着将校们同样悲伤的心。“老嫂子,你坚强些,坚强些。”师政委扶着成翠芳坐下后,压抑着极大的痛苦语不成句地说:“老嫂子,立立是你们的好孩子,是党的好战士……他很勇敢,他光荣牺牲了。”

天在旋,地在转,一切都变得模模糊糊,一切都变得晃晃悠悠。成翠芳怎么也不相信,她心爱的儿子就这样离开了她,永远地走了。她昏了过去……

成翠芳昏了几个来回,每次醒过来,就想起儿子离开时的背影,就想起儿子的牺牲与老头子的关系。战前,儿子因为训练拔尖,已调选团司令部帮助工作,尽管他有些不情愿干背地图之类的活儿,要求回侦察连干本行,但参谋长的耐心说服还是使他不安分的心暂时稳定下来了。部队接到准备作战命令时,儿子已知做师长的父亲将指挥自己所在的部队去南疆作战,连夜从团里赶到师部,找父亲说情,要求回侦察连打硬仗。他还说,过去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呆在团指挥所背地图实在难受,要到第一线立大功、当英雄。老头子看到儿子像自己当年一样,自豪万分,竟然爽快地答应了,还表扬儿子有骨气,是好样的。

那晚风雪很大,老头子为全师出征作战考虑各项准备工作睡不着,老伴为儿子参战中的安危也翻来覆去不能入睡,她不安地对老头子说:“你打了半辈子仗,咱们都是50多岁的人了,就这么一个儿子,放在侦察连里是不是有点危险?”老头子说:“打仗总有危险的,我们的孩子放在侦察连危险,别人的孩子就不危险吗?”老伴一琢磨,也是呀,我的孩子是心头肉,普通人家的孩子也是父母的心头肉,凭什么要特殊?第二天,她做了满满一桌菜送他们父子出征。出门时,儿子转身向妈妈敬了军礼,妈妈永远忘不了儿子带着微笑的那个军礼。万万没想到,儿子这一去就永远回不来了,那竟然成了儿子向妈妈敬的最后一个军礼。

孩子——他们永远的慰藉

1984年6月,戎马生涯39年的张师长服从组织安排,退到了二线。组织将张师长夫妇安排到武汉一处环境不错的地方安度晚年。可是,大半辈子带兵的老师长却无法静下心来,在武汉住了不到两个月,老两口熬不住,借回部队看幼儿园孩子之机,到了老地方住下来就不想再走了。

这期间,济南军区原司令员李九龙多次到部队看望张师长和他的老伴。李司令员与张师长曾在同一军并肩战斗多年,眼见老战友为国家奉献了一生,晚年又遇不幸,退休后还呆在条件艰苦的部队营房,李司令员感到不安,劝说:“若武汉生活不适应,换一个城市,你提什么样的条件都不过分。”

张师长掏着心窝子说:“老战友,你知道我是童工出身,14岁时裹着一件破棉袄闯关东,在沈阳给资本家做工。我目不识丁,是党把我培养成人民军队的师长的,我从不在乎生活条件好不好,只是觉得离开了部队心里空荡荡的。只有和官兵在一起,和孩子们在一起,心里才踏实啊!”

李司令员很感动。“你毕竟年龄大了,战伤常发作,晚年总得过得安逸些。”张师长直率地说:“我不想要武汉那栋房子,不要那些待遇,老部队虽然条件差点,日子反而好过些。”

其实,张师长老两口已安排好了晚年日子的过法:返回山沟部队后,把全部寄托放在孩子们身上。成翠芳接着干她干了30多年的幼教工作,张师长则给当园长的老伴做下手。老师长为改善孩子的生活,喂养了数十头猪,日子虽劳累点,但老两口一看到自己带的孩子一个个胖乎乎的,聪明伶俐,能歌善舞,就感到特别欣慰。成妈妈还把几十年省吃俭用的积蓄花到了孩子们身上,自费扩建了自家的庭院,加宽厨房,购买玩具,把幼儿园年岁较小的孩子全部转移到家里来。如此一年又一年,直到1999年底,年过古稀的老师长夫妇已明显地力不从心,老两口才在组织的反复劝说下离开山沟,回到了山东故乡。

如今的张师长和成翠芳,精神依然很好,和许多老干部一样,每天散步、练操、逛公园,或者出门旅游,日子安排得满满的。稍有不同的是,老两口与军营内外的大小孩子们保持着密切联系。逢年过节,除了登门看望的,打电话问候的,还会收到许许多多贺卡和孩子们一年一个样的相片。每当这时,老两口便戴上老花镜,捧着一张张相片美滋滋地回忆着……

责任编辑:邓宝君

(黄 猛)

一个来自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真实故事《师长的儿子》会员 护旗卫士发帖于 陆军论坛2009-03-06评论22条 浏览1044IP

本文作者是我在晨练时结识的朋友,昨天她邀我去她家帮她学电脑,就这样我知道了她原来是一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军人,当时她是一名军医,以后有机会我把她在战场上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与朋友们共同回忆那段历史。这篇《师长的儿子》是她十二年前写的,发表在了保定晚报上。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朴实的描述令人感动。

我对此文做了部分修改和编辑,但内容没有改动。---- 一缕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师长的儿子]

我们师长姓张,师长的儿子当然也姓张。那年我还在部队师医院当军医,一场自卫还击战使我认识了师长和他的儿子。

一、告别

那是在部队接到做好战前准备的通知后,医院决定对所有的住院病人进行出院动员,能出院的尽量出院,实在不能出院的转往上级医院。我们一群白大褂跟着所长进行全面查房。

查到靠墙的一张病床时,只见床上坐着的战士背靠着墙,半截被子搭在弯曲起来的腿上,两只胳膊交叉着搂在被子外面,他瘦瘦的,皮肤微黑,衬着两只眼睛特别的亮。见到这么多白大褂围在他的床前,腼腆地一笑,立刻显出了他脸上那两个酒窝和那一口雪白的牙齿。只见他的病历清楚地写着:姓名:张立,男,20岁。诊断:慢性胃炎。同行中有人轻声告诉我说,他就是师长的儿子。

张立出院了,当天上午就办好了出院手续,以后就没有再看到他,这次当再次听到他的消息时却已变成了另外一个场合。这次查房竟成了永久的告别。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二、牺牲

部队出发了,我们经过火车汽车的紧张折腾后,到了广西一个边境县内的前沿。只见两山之间一条蜿蜒的公路伸向前方,路边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我们还在路上时前面的部队就打响了,我们下车后一碗水还没喝完,上级了命令第一梯队马上出发,当天傍晚时分,第二梯队也连夜出发,医院里的男同胞都上了第一线,女同胞暂留后方待命转运伤员。说是后方,可比大后方又算是一线。我们每天看着公路上川流不息的军车、坦克和运下来的伤员,真是心急如焚,又巴不得马上跨到第一线。

一天,从一位前线下来的伤员口中得知了一个令我们大家十分震惊的消息:我们师长的儿子张立,牺牲了!紧接着又传来一道特殊的命令:张立牺牲的消息谁也不准乱说,如果谁传到师长的耳朵里,影响了这次的战局,将会受到严厉的处分。大家明白,那时部队正在攻打敌州府前夕,师首长的决心和部署是整个战局胜败的关键。

张立的牺牲平凡而又壮烈,据说当时他所在的部队正走在一块三面环山的凹地时,遭到敌人袭击。部队在明处敌人在暗处,我们在低处敌人在高处,部队正在行走着,从前面一座山的暗堡里射出了密集的子弹,对部队的行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拿下暗堡,不容犹豫,一名战士去了没等他靠近暗堡就牺牲了。紧接着,张立冲上去了,他凭着一块石头做掩护向敌暗堡靠近,正当他准备向第二个隐蔽物行动时,侧面山上又一个暗堡射出了子弹,敌人形成了交叉火力点,罪恶的子弹从后背射中了他,张立倒下了。

张立的伤势很重,等战斗结束准备转运伤员时,一抹黛色已笼罩了大地,从他负伤的地方到公路要走几十里的山路,而到了公路再到师医院还很远。眼前的这条窄窄地公路,一边是延绵不断的大山,一边是沟壑纵横的山涧,最窄的地段只能一辆车通过。为了保障军用物资的运输,上边做出了汽车只能单日出国双日回国的决定。

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张立还是因伤势过重而牺牲了。他是我们师长唯一的儿子。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张立的遗体被运回埋在祖国边陲这个县城附近的一座小山上。整个山被铲的没有了绿色,山上全是清一色的新坟,每个坟前都插着一块刨的白森森地木牌,上面写着每位烈士的名字,张立的坟就在山腰下那排坟的第一个。

张立牺牲的消息,是在部队凯旋回国休整时才由师党委告知了师长。听说师长沉默了三天,在这三天里警卫员端去的饭菜又都被端了出来。后来大家才得知,张立出院后回到团里,团里想把他留在团部,但他不同意,一定要回连队,回到连队后,连长本打算把他留在自己身边,但张立没有答应,仍然回到班里做了一名普通士兵。而在这场战斗中,这名普通士兵,却做出了不平凡的壮举。战争结束后,连队给他评了二等功。

在全国慰问团前来慰问时,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同志们听说了此事,立即编写了一首诗歌,题目是“师长和他的儿子”,以此来颂扬一名普通士兵的不平凡事迹。

三、哭坟

师长的家属来了,是来看张立的,这时部队已经离开边境县,必须坐汽车才能到达张立的坟前。这天,医院派了一名医生和一名卫生员,为了安全起见,师里还有参谋和警卫员跟着。

汽车到了那座小山下,山谷中除了瑟瑟的山风就是那奔腾的激流,河水在河床中冲撞吼叫着,巨大的隆隆声在山间回荡。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英雄的故事

张志信老师长在爱子牺牲的日子里 和美女老师同居的日子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张立的妈妈缓步登上山坡,来到张立的坟前,她弯下身子仔细地看着那块木碑,上面清晰的写着:张立烈士之墓,这千斤重的字碑,仿佛一下把张立拉到了妈妈面前,张立的妈妈抚摸着木碑,终于失声痛苦起来。

凡是看过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的人们,都会记得烈士靳开来的妻子哭坟的场景,她抚着墓碑低声哭泣,战士们来看她,在墓前默默肃立的情景,确实令人动容。但张立妈妈哭坟的真实一幕,比电影更加悲壮感人。

张立妈妈此时已经跌坐在坟前,爬在自己唯一的儿子的坟上,她呜咽抽搐着,对着儿子清楚地一字一句的说道:“儿子啊,妈妈来看你了……你知道吗?为什么不答应妈妈……,儿子啊,你回答妈妈一声好不好?你答应一声吧……,你就回答一声吧……。”她两手使劲地刨着那黄色的土地,像是要把它扒开,嘴里喊着儿子的名字:“立立,你再叫一声妈妈吧,让妈妈再看你一眼……妈妈多想再看你一眼啊!”真是字字情声声泪,此时的张立妈妈已经哭成了泪人,成串的泪珠滴进了那黄色的土地,滴进了儿子的坟里。这悲壮惨烈的场景无不令在场的每一个人泣不成声悲伤万分。山风呜咽,河水低鸣,山谷中弥漫着一种庄严肃穆而又十分悲凉的气氛。

从张立妈妈悲戚的诉说中,人们听出了她心中永远的遗憾和对儿子的愧疚。原来,张立出院后回家看望了父母后又匆匆回到了部队,临走时都没来得及换下身上穿的旧内衣,就这样离开了家,竟然是永远的走了。

过了好久,人们才把张立妈妈扶起来,她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到了这排坟茔的另一头,那里埋着的是一位将军的儿子,将军与师长曾经是战友,张立跟他儿子从小一起玩耍,一起上学,一起长大,又一起参军,现在又一起为国捐躯,永远留在了这里。

张立妈妈默默地蹲下来,抚摸着那白色木碑,仔细看着木碑上的字。然后站起来,慢慢围着坟墓走着看着。这时,她早已泪流满面,轻声地说道:“孩子,阿姨看你来了,也代表你的爸爸妈妈来看你,你跟立立从小一起长大,现在你们依然相伴在这里,你们不会寂寞的,阿姨要走了,以后我还会来看你们的……。”她又回到儿子的坟前,仔细抚摸着儿子坟前的那块木碑,心中对儿子的眷恋与不舍又一次涌上心头。她默默掏出一块手绢铺在地上,将儿子坟上的黄土捧起一捧包在了手绢里,然后艰难地缓缓走下了山坡。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汽车开动了,张立妈妈依然注视着儿子的新坟,就这样,一直到看不见了还在向儿子新坟的方向张望着。

时光荏苒,1979年的那段岁月已经过去了十八年,如果张立还在,也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在自己的人生中创作了无数的光辉业绩,也许……。人生没有也许,他的人生定格在了二十岁,一个风华正茂的金色年华,但他短暂的人生却体现了人生的最大价值。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64631.html

更多阅读

北大的老师长与清华的老学长下 清华学生退学重考北大

北大的老师长与清华的老学长(下)清华大学校史馆“杰出校友墙”在上半篇博文中,博主让“北大的老师长代表”与“清华的老师长代表”进行了PK。结论是:以蔡元培、严复、胡适、鲁迅、李大钊、陈独秀、马寅初等为代表的“北大老师长”综

谁应对张志新惨死负责 盗火者张志新

谁应对张志新惨死负责——亲历张志新服刑与惨死过程的狱警披露真相在沈阳青年公园张志新的雕像前,我默哀后,仰望着张志新那刚毅又略带微笑的面庞,陷入深思。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热爱生活的知性美女,在枪毙前还要忍受割喉的酷刑,如今却无

王超杰:和马化腾张志东熊明华有交情的旅美大牛

1 老兵群(www.laobingqun.com) 群友quiver,msn群里是szcw; 英文名charliewang;中文大号王超杰,现居美国,他的报道帖http://www.laobingqun.com/thread-293-1-1.html,很简短,但确是大牛。2王超杰是在陕西西安念的中学,1984年中科大学计算

声明:《张志信老师长在爱子牺牲的日子里 和美女老师同居的日子》为网友獨我壹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