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12月15日,日文报纸《中国经济新闻》整版刊登了舟山市市长周国辉、舟山市委组织部部长张兵的专访。在舟山与国际接轨时,如何将舟山打造成国际物流港、怎样储备和引进国内外人才是这两篇专访的主要内容。这份报纸的创办人、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在回舟山老家时专程采写了这两篇报道。
徐静波:舟山大桥造好后,整个投资环境已经很成熟了,已经具备了吸引大量外资来投资这样一个条件。舟山紧靠长三角地区,有很好的港口资源。物流可能会成为整个中国重要的物流聚集点。张兵部长说:我们组织部现在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整个舟山的社会、不是政府,为整个社会培养和储备人才。
作为我们来讲不是一个实业性的企业,我不是造船企业、我不是造火车造飞机的,我可以把工厂搬到舟山来,我们做不到这一点。但是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通过我们的媒体,尽量把舟山告诉别人,宣传给日本企业、日本社会,希望大家来了解舟山,希望大家到舟山来投资。最近我们对周市长做了一个整版的专访,对张兵部长也做了一个整版的专访,这两个专板我们都是免费的,作为我个人来讲对家乡的一种贡献。
徐静波是舟山普陀人。1992年去日本留学之前,在舟山就小有名气。1982年舟山师专毕业后,当过老师,坐过教育部门办公室,创办过《舟山教育报》,参与过舟山许多地方志书的编写,但客串主持一直是他多年的业余爱好。最出名的是在1989年成功策划了台湾女作家三毛女士回乡寻根之旅,受三毛之托,徐静波成了三毛著作在大陆的代理人。
徐静波:她的作品当时在中国大陆出现的时候,我写了一篇作品的评论。我跟倪竹青是单位的同事,通过他传给了三毛。三毛是第一次看到来自大陆的对她作品的评论,所以她特别开心。再说我们是家乡人,我还年轻。当时大陆盗版、印刷等一系列版权事务没人代理,所以把这些事情交给我来办。
上世纪90年代,出国对于年轻人来说是种挡不住的诱惑,不安于现状的徐静波决定走出国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在1992年,自费到日本留学。
徐静波:我去的时候日语不懂,口袋里只带两万日元,当时是800元人民币。到日本第三天开始在酒馆里刷碗,
最艰苦的时候一天打三份工,原来42个同学,一年半以后毕业时只剩10个,最后只有两名当白领。一个我考上大学,还有一个女同学嫁给日本人。一个人去外面留学总有一个目的。你想去做什么,想去赚钱的话就去赚钱,你想学东西应该好好去学,当时我有个信念,我一定要学个东西,一定要有一个学位。当时三所大学录取我,早稻田大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还有东海大学。当时我选了东海大学,原因很简单,我们老师告诉我,我们系部长手里有留学生奖学金的名额。
东海大学4年,徐静波获得硕士学位。1997年他应聘成为日本东京的一家华语报纸《日本时报》的副总编辑。
徐静波:当了副总编以后,当时有个很强烈的感觉,中国大陆缺少日本的资讯,我们中国人不了解日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当时资讯没像现在发达。当时日本要么是政治消息,要么是科技的消息,很少有其他消息。
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要成立一个通讯社,把日本消息传递到中国来。
三年后,他辞去了副总编一职,自己筹资成立了一家中文网站——“日本新闻网”。但好景不长,一年后,2001年正逢IT业泡沫崩溃,大量网站关张歇业。他不得不解散20多个员工。
徐静波:怎么办?把这个网站关掉,关掉以后净身出门。自己想想怎么办?我就想到办一份报纸,因为报纸是我的本行,在日本我已经做过三年多的报纸,当时在舟山我也办过小报,《舟山教育报》是我办起来的,当时还是有点基础的,我自己还能写。当时办个中文报纸只能在中国人圈子里打转,一点没意思。所以我一定要去办一个日本人看的报纸,就我们中国人要办一份报纸给日本人看,日语报纸,写的全是中国的内容。
记者:这样的报纸在日本有吗?
徐静波:没有这份报纸。
网站歇业,是否用报纸来替代。徐静波分析了当时日本经济的形势,当时日本对中国投资的热情持续高涨,很多日本企业都想到中国分一杯羹,十分渴望了解中国真实的信息与资讯。徐静波虽觉如今是个好时机,但办报纸需要一大笔资金。
徐静波:我请教日本的行家办份报纸需要多少钱,他说至少要三个亿,三个亿相当于三千万人民币,必须要有这部分资金,不然报纸是办不起来的。他问我:“你口袋里有多少钱?”我说:“只有10万日元。”也就是六千多元人民币。他当时摇头跟我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当时我就用10万日元把报纸办起来。先要解决印刷问题,再解决编辑问题。编辑叫朋友帮忙,稿子请日本写。在朋友介绍下我去找了一个印刷厂,印刷厂一个老头很好,他以前在中国打过仗,是个日本兵,挺有负疚感。看我人挺老实,答应欠三个月钱。三个月以后再来付,所以报纸就办起来了。
报纸出来了,但发行是个问题,要让日本人掏钱来购买一份中国人办的报纸,这对徐静波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徐静波:我连日连夜亲笔写信,给我每一个认识的或朋友介绍的日本人,大概有两百多人。一封封写信,很认真请求他们订我的报纸。写这么多信寄出去后,一下子有一百多位读者被我感动了。这份报纸已经经营了10年,在日本发行量13万份。
记者:这个发行量在日本算怎么样?
徐静波:在专业报纸里算是不错了。80%读者是日本企业,日本国会有三百多个议员读我们的报纸。10年来,按照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的说法,你没有拿中国政府的一分钱,给中国政府做了10年的宣传。
如今半月一期,20个版面的《中国经济新闻》成了日本社会了解中国的的主要窗口。该报也被日本国家记者俱乐部和日本商工会议所指定为会员专门读物。日本国家图书馆专门开辟库区收藏这份报纸。2008年鸠山由纪夫应约为《中国经济新闻》报写专栏。从那时开始,他的专栏一直写到2009年的8月15日,也就是他当首相的前夕。
徐静波: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把我看作是很中间的一个人物,能够为中日两边信息的传递或者文化的传递起了一点的作用。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媒体来讲,你要站在一个很公正的立场上来回答某一个焦点问题,去寻找某一个合适的采访对象。
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徐静波深入观察并解读中国与日本两国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1997年,中共十五大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允许非驻北京的海外媒体采访。徐静波成了唯一一位获准采访大会的日本华人记者,从那以来,徐静波已连续14年采访中共党代会和“全国两会”,保持了日本新闻界中采访“全国两会”时间最久的记录。这些年,他还对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和中曾根康弘、村山富市、小泉纯一郎、鸠山由纪夫、菅直人首相等中日领导人做过采访。
2008年4月,奥运圣火传递到日本,正值国际藏独势力最为猖獗的时候。为保证圣火的顺利传递,徐静波和多名在日中国学者发起了“保护圣火”行动,召集5000多名中国人,租用200多辆巴士赶往长野市声援奥运圣火传递活动,受到北京奥委会和中国驻日大使馆的高度赞扬。同年5月初,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日本时,徐静波受到了胡锦涛主席的亲切接见。胡主席握着他的手说:“为祖国作贡献,祖国不会忘记你们”。
2010年钓鱼岛事件中,在日本多家媒体上,徐静波反复强调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为此日本的《产经新闻》报纸专门文章批判他说,“在钓鱼岛问题上,在日本媒体中登场时,常常站在中国政府的立场上为中国说话。”
由于《中国经济新闻》的影响力,日本的很多企业都纷纷前来报社咨询。为此报社又增加了企业咨询业务。一是帮助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二是担当中国企业在日本的招商引资。5年来,引进日资143000万美元。为浙江等的20多个城市的市政府在日本承担招商引资工作。同时也被日本被资生堂、索尼、NEC等跨国企业聘为中国市场顾问。如今一月四场演讲成了他宣传中国政治经济的又一舞台。
徐静波:就给日本企业和地方政府去讲,讲中国市场、中国经济。我在北海道演讲的时候,北海道一个大学的校长听完后跟我讲,徐先生我听了将近一年的各种讲演,你讲演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2007年4月,他在新浪网开设了《徐静波品味日本》的博客,到现在点击率达1680万,大量的博文被新浪网,人民网推荐或转载。让中国倾听日本的声音,让日本了解真实的中国,是徐静波追求的人生目标。
首播:2011年1月10日17:42舟山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海边人家》栏目。
重播:2011年1月10日23:002011年1月11日12:30舟山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海边人家》栏目
(2010年12月在沈家门海中洲饭店接受舟山电视台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