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是广西藤县大黎里西岸村人。安庆是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是天京的西大门,是西线太平军的基地,也是英王的大本营。陈玉成在此多次击败清军进攻,然最终兵败于此。
陈玉成原名丕成,14岁参军,17岁当大敌,20岁为统帅,22岁封英王,统率千军万马,转战大江南北,为太平天国建立了辉煌业绩。他不愧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传奇式英雄。道光17年(1837),陈玉成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其双眼下各生有一黑痣,人称“四眼狗”。
英王府因曾为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府邸而得名,有证据表明其位于安庆市任家坡。曾国荃率湘军攻克安庆后,英王府一度为曾国藩使用,后又为李鸿章公馆。
据史料记载,王府为砖木结构,抬梁式建筑,甃建四组建筑,前构“正殿”,后筑“后殿”,两侧设“偏殿”,周环住宅、花园,组成一座格局堂皇、气势宏伟的府邸建筑群。
在王府内中路第二进东殿大殿,太平军在墙壁上彩绘了“飞凤舞狮”、“飞凤奔马”、“瓜瓞绵绵”,“暗八仙”四幅壁画。这些都被视为绘画艺术珍品。这位老人还告诉记者,前些年,有一个外地人在东殿席地而坐,对着壁画临摹了3天,对老祖宗遗留下的高超的绘画技艺赞叹不已。
2004年10月,省政府批准将英王府和壁画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穿过热闹嘈杂的大南门菜市场,来到了任家坡。步入这条拥挤逼仄的小巷,看到一些小贩正在巷道两边摆摊设点,卖起蔬菜和一些日杂用品。
闻名遐迩的英王府就坐落在这里,其坐北朝南,临江而立,土制的墙壁上布满历史的尘埃。大门右边有一个显著的标志,上面注明:“太平天国英王府及太平天国英王府壁画、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字样。
墙壁上彩绘的壁画如今全部用木板遮住
被拆下的雕花门窗和凌乱的王府内景
大家都知道历史名城安庆自古就是长江流域重要军事重镇,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安庆是清军与太平军攻占的重要目标,太平天国干王洪仁轩说:“安庆一日无恙,则天京一日无险。”,清朝湘军首领两江总督曾国藩说:“目前关系淮南之全局,将来即为克复金陵之张本”(《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十一,第43页)。这样重要的军事重镇在双方多次攻占中,也留下双方最高军事机构驻扎的历史印记——太平天国英王府与大清两江总督府。
对于安庆古城任家坡太史第这组大屋,被胡老定为太平天国英王府旧址,是因为太史第屋内多处可见壁画残痕和刻有龙、凤图案的滴水瓦、上马石,以及用大理石开凿的旗杆石、金鱼缸等,特别是1981年及1982年安庆市博物馆剥剔出被白垩土层覆盖的壁画,重现了“飞凤舞狮”、“瓜瓞绵绵”、“飞凤奔马”和“暗八仙”四幅壁画,其风格手法与江浙王府壁画颇为一致。墙面出现残存红色涂饰,按太平天国“‘红、黄二色为天朝贵重之物’,犯者处斩刑”,可证这里曾为太平军所踞。
又老屋是故城第一巨宅,据《平定粤寇纪略》“贼目踞大宅,群贼各居民房,谓之打馆”记载,封有太平天国王位,进驻安庆城的仅二人,前期是翼王石达开(驻安徽巡抚衙署),后期是英王陈玉成,老屋显然为“贼目”所踞,故必属英王府。
首先不否认太史第大屋是太平天国某府邸,壁画、上马石,以及用大理石开凿的旗杆石、金鱼缸等被发现也不奇怪!至于少数龙、凤图案的滴水瓦在此出现,也不能拿此证明该处就是英王府;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安庆城也因多次战争数次重建,建筑材料的复用可能性不是不存在。
而且太平天国壁画不光只王府有,其它重要官员官邸也是有壁画的;当时不但安庆城内有壁画,就连城外重要经济中心、交通要塞的西门外古牌楼、大新桥等地街道两侧也到处都是太平天国壁画。至今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和大王庙传统风貌保护区都还有壁画残痕,说不定当中一些清代老宅就有太平天国时期的壁画。
游览过国内其它太平天国王府的市民会发现,低于陈玉成英王爵位的太平天国其它王府,石柱和壁画中都出现“龙”的身影,如:太平天国忠王府五爪双龙戏珠图及龙纹、太平天国辅王府盘龙柱、太平天国侍王府云龙(五爪金龙除外)、太平天国来王府(殿)飞翔蛟龙、太平天国戴王府龙纹等,而安庆任家坡太史第壁画,却没云龙,只有飞凤,凭飞凤定为王府特别是英王府,不妥也不科学!
既然都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太平军壁画,其风格手法与江浙王府壁画颇为一致很正常。墙面出现残存红色涂饰,按太平天国“‘红、黄二色为天朝贵重之物’,犯者处斩刑”,不知官位仅次于翼王石达开的燕王秦日纲、一直跟随英王陈玉成的遵王赖文光等等,他们在安庆的临时王府或行辕壁画中,用含红色涂饰是否也要处斩?
他们曾居住安庆城,特别是燕王秦日纲在安庆也有临时燕王府及行辕。癸好三年九月秦日纲封顶天侯,十二月开始就代翼王石达开守安庆;甲寅四年五月北伐援军在山东临清州溃败,命秦日纲统帅第二次北伐援军前往直隶增援,封为燕王;秦日纲到舒城杨家店败回,禀东王杨秀清说:“北路妖兵甚多,兵单难往”。旋奉命仍去安庆安民,日纲遂安辑安庆、池州各属邑。秦日纲被封燕王,正是他代翼王石达开驻守安庆时期。
至于一些学者评论,任家坡太史弟老屋是故城第一巨宅,而定为太平天国英王府,不这么认为也不赞同!咸丰三年太平天国攻占安庆时,虽因战事毁坏古城巨宅众多,可还有安徽巡抚衙署、世太史第、状元府、探花第、孝子坊老屋、荣升街老屋等数处大宅。
“封有太平天国王位进驻安庆城的仅二人,前期是翼王石达开(驻安徽巡抚衙署),后期是英王陈玉成,老屋显然为“贼目”所踞,故必属英王府。”
认为这样的论证太过草率,秦日纲(昌)代翼王石达开驻守安庆后被封燕王,此时是太平天国鼎盛时期。燕王秦日纲王位仅次于翼王石达开,是当时活着的“天、东、北、翼、燕”五王之一。当时燕王秦日纲与翼王石达开之间的关系及地位,共用安徽巡抚衙署可能性不大,那燕王秦日纲的临时王府或行辕又在哪里?
安庆城被湘军攻陷前,城内拥有临时府邸或行辕,或许还有遵王赖文光、扶王陈得才、受天安叶芸来以及谢天福张潮(朝)爵(后封力王,1858年太平天国各王以下是天义、天安、天福、天燕、天豫、天侯六等爵)等,特别是遵王赖文光、扶王陈得才被封遵、扶王数月,安庆城被湘军攻破,城池攻破前,太平军及家眷被湘军围困,在当时环境下遵王、扶王临时王府或行辕,自然非常简陋,也许只是换块王府门头招牌而已。“故必属英王府”,只能说明一些学者并不了解安庆。
影印本《曾国藩日记》的记载:“开船至南门登岸,移寓公馆,即伪英王陈玉成之府也。一连三所,其东一所为就天燕陈时安之伪宅”。认为江船停靠安庆江岸,进镇海门,经“南门内正街-四牌楼”即到马王庙英王府。英王府房屋一排分三组部分,前身是“马王庙、郡伯祠、三清殿”及周边民宅改建,见《安徽清节堂征信录》也的确是一排三组房屋,东边一组房屋建筑及地块布局相对独立,此组房屋乃太平天国就天燕陈时安(永)的府邸,非常适合!试问如果任家坡太史第是英王府,那太史第东进就天燕都可以绘此级别壁画,那级别更高的其它太平天国王爵不也可以吗?(1861年安庆城陷时期太平天国出现王、天将、朝将、主将、义、安、福、燕、豫、侯,为太平天国后期官阶系统的主干)。
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中作了如下记载:“督帅行署,伪英王府也,在城西门,府屋颇多,不华美,亦不甚大,满墙皆彩画。”这是胡老等前辈认为任家坡太史第靠近城西门(正观门)是英王府旧址的另一实证。
实不然!我们先看看马王庙三清殿,马王庙即安徽清节堂前身,位于西门内横街处,即西门内正街的“官道”上,马王庙(安徽清节堂)对于当时入城者自然是“在城西门”,而任家坡,历史上众多史料记载不是正观门(即西门),而是位于镇海门(即大南门)。
根据《怀宁县志》中有关清节堂的记载:“清光绪四年省绅叶伯英等禀恳巡抚裕禄批准将安庆通志局屋、马王庙三清殿遗址改建”为清节堂。又:“原马王庙三清殿毁于清咸丰三年。”一些专家指出“既然马王庙三清殿毁于太平军初克安庆之时,而清节堂又建于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十多年之后,那么清节堂就不可能是当时的英王府。”
此处“原马王庙三清殿毁于清咸丰三年”,认为被“毁”的是指庙宇内一切宗教构筑物及物件,而马王庙三清殿原房屋建筑尚存。我们从以下三处可以看出并互相映衬:
一、光绪十二年刻印的《安徽清节堂征信录》记载:“清节堂原地基,系宫保(指曾国藩)克复安庆省城,存留伪王府,始为行台,继为皖省通志局。经绅士禀请抚部批准,改建皖省清节堂,基本马王庙旧址。”
二、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的记述:“饭后同行到督帅行署,伪英王府也。”
三、另又记载:“城中可取之物,扫地而尽,不可取者皆毁之。坏垣剜地,至剖棺以求财物。惟英王府备督帅行署,中尚存物十七,余皆悬磬矣”。
国内中原地区多数古城是四方型,按子午线来做城中轴;而安庆城却建在丘陵地带,城墙多包山式,属不规则城池,古人对这类古城都按古城中心点来确定城内某处的方位;明朝后安庆城中心一直都是四牌楼,而“大南门-南门内正街-四牌楼-三牌楼-吕八街-柳林”是当时安庆城的中轴,太平天国之前安庆城图都以此绘制。
赵烈文在当时环境条件下,不可能去花大量人力来测量安庆南北镇海、集贤门的子午线后看是不是城西门,有没有偏差,再在《能静居士日记》上记载“在城西门”,像这样的理由,实在太牵强了!同样逻辑,赵烈文在当时为何不再测量一下安庆东西枞阳、正观门的经纬线,看看任家坡太史第是不是“在城南门”更实际?
一些学者不明其意,不知当时任家坡太史第去城西门可以说更本“无路”,该处西侧山岗统称蒿儿岭,岭西就是黄家山,破城时,该处如有街道也是“羊肠小道”,官员如从太史第出城西门,只能绕走倒趴狮子或至镇海门饶行。
《曾国藩日记》“同治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出门至河下看蔡国祥新造之小火轮。船长约二丈八、九尺,因坐至江中,行八、九里时,约计一个时辰可行二十五、六里。诚造此船,将以次放大,续造多只。”和《曾国藩全集日记二》“(初二日)出门至内军械所观所为火机。”
目前学者一致认为曾国藩是从两江总督府(即英王府)去安庆内军械所(即工艺厂)出的城门,乃安庆城西门(正观门)非南门(镇海门)。而偏僻的太史第直到光绪年间,任家坡才有弯曲小道至正观门,光绪三十三年前后的《怀宁县街道图》是目前安庆发现最早的街巷图,上面清晰的绘出任家坡太史第至城西门的街道状况。
任家坡太史第占地至少14275平方米,当时甚至突破两万平方米,解放时太史第三组四进主体建筑,面积近六千平米,特别是现存中组二进大堂,在国内现存太平天国王府中不算小,与《安徽清节堂征信录》所载王府绘图相比,马王庙英王府更接近于“府屋颇多,不华美,亦不甚大”。
一些学者指出:“太平天国时期,英王陈玉成是位能征善战的军事家,他的府第应该处于居高临下、交通便捷、便于观察指挥、有利于调动部队的位置,而清节堂位于市中心低矮处,人烟稠密,交通拥挤,不便于指挥作战,在军事上实属大忌。”
如果说比任家坡地势还高的鸳鸯栅、比太史第交通还便捷的马王庙,比蒿儿岭更加便于指挥位于城中偏西的清节堂,还不便于指挥作战,那之前的明朝安庆卫、清朝安徽巡抚、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等将领官员,只能说他们都属于不懂军事,实属犯下军事大忌的庸官!
光绪年间《点石斋画报》上,吴友如所绘制的《平定粤匪战图-克复安庆省城图》,看得出,当时湘军入城的主攻目标“天子第”和太平天国特有的建筑物“望楼”。这份绘图对于英王府属地之争非常重要,它比任何文字更加直观的显示太平天国英王府原址的方位,《平定粤匪战图-克复安庆省城图》是当时朝廷反映清军(湘军)如何收复安庆城的战事图,该图具有很高的军事测绘等专业水准,绘制专业程度远远超过绘制一般的城区街道绘图,特别是该图中“天子第”很精确的指出该王府位于马王庙,各城门及建筑方位非常精确,“谯楼”与“英王府”同处城西门横街上,可比现代城市交通测绘地图。《克复安庆省城图》中英王府的西南侧“王府外垣”以及“外垣内王府西侧官厅之后向西突出的脚屋”,与《安徽清节堂征信录》所载绘图精确一致,而任家坡太史第房屋结构完全不同于《克复安庆省城图》!
《平定粤匪战图-克复安庆省城图》中还有另一个明显太平天国特有的建筑物“望楼”,该“望楼”位于英王府西侧外垣边缘,这又与任家坡太史第不相符!近来一些学者去任家坡太史第现场发现“望楼”位于该建筑群西侧,实则不然!任家坡太史第现只剩东、中两组,而西组已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拆除不存,胡老八十年代调查时,西组也早已破坏面目全非,特别是任家坡太史第“望楼”实际位于中组第四进三堂,属于官员家眷住宅区,且该望楼具有西洋建筑风格,实数不该!而马王庙英王府“望楼”位于西侧外垣边缘,倒趴狮子街鸳鸯栅斜对面,即解放后新光电影院东侧山岗处,这里地势险要,高于任家坡太史第约八尺,在当时此楼不但观测安庆江面全景,且又能俯视全城!正如《曾文正公日记》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又记“冯竹渔自广东购寄千里镜二具,在楼上试验,果为精绝”。
目前已知太平天国在安庆修筑的“望楼、望台或其它了望塔楼”十几处,这些了望建筑几何中心几乎都汇集此马王庙英王府,胡老考察所发现的大南门内现存雷家老屋“望楼”,也与大南门城楼、马王庙英王府望楼、黄花亭(古城钟楼,后建太平军营垒)成一南北直线。
案赵烈文日记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饭后同行到督帅行署……又登西偏高楼一眺。”相映衬!还有《曾文正公日记》同治二年九月十一日,写道“至后院(任家坡太史第)新屋登楼一望,耳目为之开朗。傍夕阴雨,又登楼眺望良久。”
同治二年九月十九日其女曾纪芬在《崇德老人自订年谱》中写道“至皖时,文正公稍增葺三楹……又喜构望楼,以资登眺,因于三楹上加小望楼……”曾国藩此处记载,与咸丰十一年刚入英王府时的日记记载,显然不是同为一地,很明显任家坡太史第建筑不是英王府,而是曾国藩故居,这里地处古城边缘高岗之上,即偏僻又安静,适合曾国藩家眷住所。
工字形长廊等建筑与望楼一样,是太平天国王府建筑中另一大特点,国内现存其它太平天国王府都有工字形长廊等建筑、遗迹或记载,而任家坡太史第这组房屋现存东、中两组共七进,之前实地考察并未发现任何工字形建筑痕迹!而《安徽清节堂征信录》中马王庙安徽清节堂却有工字形建筑遗迹。
《曾文正公日记》同治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沅弟左右……(一)余署附近有一大屋,将买为湖南会馆。季弟灵榇,即迎置其中。一切开吊行礼,俱甚方便。”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马王庙和太史第,谁是真正的太平天国英王府!倒趴狮子马王庙与四牌楼湖南会馆同处城西门横正街“倒趴狮子-四牌楼横街-大二郎巷”上,两处房屋外垣相距不足百米;而任家坡太史第至四牌楼湖南会馆距离较远,步行需途径四条街巷,路程超过太史第至大、小南门,因此“余署附近有一大屋,将买为湖南会馆”,再次证明,任家坡太史第非太平天国英王府。
除了历史见证人两江总督曾国藩外,清光绪四年(1878年),怀宁邑绅彭广绅,布政使衔藩宪,署直隶按察使清河道怀宁人叶伯英(今河北省)等联名禀帖清government兴建“清节堂”,禀帖不但得到巡抚裕禄的批准,同时还得到爵阁直隶总督大臣李鸿章的鼎力支持,李曾连下三道谕,为“皖省清节堂”题楹联,现载《安徽清节堂征信录》内:“皖公山历劫常新,即今夏屋帡幪,筹策风云曾此地;巴妇台怀清可筑,留取大田秉穗,护持冰雪仗他年。”不仅如此,李鸿章还带头捐湘平银二千两,各地在籍官员也纷纷捐款。清节堂最终于光绪五年(1879年)开工兴建,所剩旧屋被逐步拆除,至光绪八年建成,并开始收养嫠妇。李鸿章是继曾国藩之后又一清庭见证大吏!安徽清节堂建于太平军安庆失守十七年。时间相距不远,常理上安庆收复后入城的只要是**都应该有“伪英王府”位置的记忆!
最初提出任家坡太史第这一组房屋是太平天国英王府的,也只有安庆市博物馆原馆长胡寄樵胡老一人,他曾请著名的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先生与周沌先生审定,特别是罗尔纲先生并没亲临安庆,来实地考核马王庙英王府现场,只凭安庆市博物馆上报的壁画照片及部分资料而断定太史第是太平天国英王府,认为罗老的决定过于草率!
上述多种史料经过分析、对比和考核,可以肯定任家坡太史第绝不是“太平天国英王府”,它只是曾国藩故居,在太平天国时期是太平军其它官员武将的官邸,或许是其它太平天国王爵行辕或临时王府等等!
建议安徽省及安庆市有关部门,将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英王府及太平天国英王府壁画”文物牌子更正为“曾国藩故居、太平天国王府及壁画”。
对有关于“安庆太平天国英王府旧址”的文章浏览了一下,感觉胡寄樵先生证据不足,而最终采用专家定论来作为力证。而蒋元卿先生观点比较正确,可证据也适用于胡寄樵先生一方,对历史见证人的记载一些矛盾的地方两家都无法解释。
如今皖者结合两家的理论,支持倒趴狮子马王庙旧址,证据比较充分,特别是《平定粤匪战图-克复安庆省城图》非常明显的绘出谯楼等建筑物与太平天国英王府同街及周边建筑方位相同等,并且几位太平天国历史见证人的记载全部与马王庙旧址观点完全吻合!皖者文章内容清晰,证据确凿,如今可以否定胡寄樵先生关于任家坡太史第为旧址的推测!
安庆城被清妖攻破前有以下王爵驻守(部分):
护国侯春官正丞相胡以晃(豫王)
顶天侯天官正丞相秦日纲(燕王)
翼王石达开(义王)
冬官丞相功勋加一等罗大纲(奋王)
英王陈玉成
延天燕 施
就天燕 陈时安(永)
略天燕 熊里先
格天燕 陈时永
启天福 张潮爵(力王)
淞天福 杨
受天义 叶芸来
太平天国制度,天王宫殿画五爪金龙、大门画双龙双凤,东王、西王、翼王门口画一龙一凤,侯豫爵壁画绘龙、凤、虎,其它爵位绘虎(部分有龙),丞相绘象,检点以下都画不同姿势的豹。等等!
赞成皖者老师分析,任家坡太史第不可能是太平天国英王府,无论是就天燕,还是格天燕陈时安(永),无权绘凤,而安庆城在太平天国占领时期配龙凤者,多达六、七人。而任家坡太史第又没有任何“龙”的痕迹,甚至连古建筑最不可能更换的木柱都无盘龙,最好更换的大门上铆钉图案,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另外太平天国高级将领中胡以晃、秦日纲、石达开、罗大纲、陈玉成、吴定彩、叶芸来都分别相继守城安庆,城内自有住所!
安庆英王府存两说:清节堂、任家坡。汪军的新解是两者合二为一:任家坡是前府、清节堂是后院。汪军自鸣得意:“作为晚辈小子的我,只不过破解了狡猾的常州佬赵烈文打的哑谜,将两派的成果合二而一,向诸位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英王府(督帅行署)。”
先不谈两者是否真能合二为一,或者原有的两派是否是在认死理,“几百米远”的距离都不愿互相妥协。但汪的考证过程必须吊起来暴打:
“帅去后,同思老,晓老行观前后房屋,趋瞻大行灵幄,又登西偏高楼一眺,遂在督帅处饭。”[赵烈文日记]
汪从里面搞出了一个地名“观前”。用苏州观前街作比,表明清节堂附近很繁华就是“观前”,从而证明清节堂是后院,进而认为“其实任家坡和清节堂上下相距也只有几百米,堂堂一个王府是要有这样的范围和规模的。”
每一步的递进都混乱不堪,但这还不值一提,最要命的是汪军考据的根本“观前”一说,完全是自说自话,句读失败。
“同思老,晓老行观前后房屋,趋瞻大行灵幄”,汪军没读不明白,就洋洋洒洒的写出来文章,还能发表在安庆日报“人文皖江”版,还能发在人民网,真让人无语。
顺带提一句,这太平天国相关考证,徽州人有必要有兴趣。罗尔纲先生拍板仓促,故而论争不断。论争包括本地的旺川九思堂壁画解读,期待绩溪乡兄拍拍画面,供大家一睹真容。
1983年春,原笔者应安徽省安庆市博物馆胡寄樵副馆长之邀,前往该市探访太平天国留下来的重要史迹——安庆英王府遗址。
英王府遗址的发现和认定,还经过一番争论。原因是,根据近几十年的传说,安庆确有一座英王府,但不是在城西门的任家坡,而是在城中心的清节堂,即今幸福路78号及其两侧房屋。
国内一些史学工作者曾经来此作过考证。根据《怀宁县志》中有关清节堂的记载:“清光绪四年省绅叶伯英等禀恳巡抚裕禄批准将安庆通志局屋、马王庙三话殿遗址改建”为清节堂。又:“原马王庙三清殿毁于清咸丰三年。”指出既然马王庙三清殿毁于太平军初克安庆之时,而清节堂又建于太平天国失败的十多年之后,那么清节堂就不可能是当时的英王府。
学术界虽曾怀疑,认为清节堂不可能是英王府,但对任家坡这一组房屋是否确为英王府也未肯定。有人根据光绪年间编撰的《安徽清节堂征信录》中说:“清节堂”系在“伪王府”的遗址上建造,并标出了“伪王府”的建筑示意图。但是这个“伪王府”究竞是哪个王的王府,并无明确记载,难以断言是英王府。
最先确认任家坡这一组房屋是英王府的,正是胡寄樵。几年来,他为了鉴定这个重要的史迹——必须先作出鉴定,才能进一步呼吁保护和维修———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为了澄清问题.用事实来说服持不同意见和怀疑态度的人们,安庆市博物馆一再请教专家,于1981年5月邀请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纪念馆的**们前来共同进行实地考察,查阅各种有关史料,并于同年年底共同携带大量资料、实物、建筑结构图与群众口碑录音等等前往北京和南京,请著名的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先生与周沌先生审定。结果,他们一致认为任家坡这一组房屋确是英王府遗址。
到此为止,问题本来可以解决。但是持不同意见的**中有些人还不愿意接受这个结论,事情还未完全了结。因此,胡寄樵**还在尽量争取研究太平天国史的**们前来参观,共同研究,希望从多方面证实这个遗址的真实性,再进一步呼吁进行保护和维修。
原笔者到达安庆之时,小雨朦朦。在雨中探访这个重要史迹时,不免心情沉重。因为这座王府的主体建筑轮廓虽然未变,但已“遍体鳞伤”。在3000多平方米的建筑物中,一共住了70多户人家,转了一圈之后,得到的总印象是拥挤、嘈杂、陈旧、破烂。
这组房屋位于安庆市西门的任家坡,坐北朝南。房屋共分三组,以中间一组为中心,筑正殿与后殿;左右两组,各筑偏殿.三组进深同为四进。房屋不仅不高不大,作为王府来说。确实显得矮小。百余年来,此屋几经易主.附属建筑,改动甚多.但是主体建筑仍然保持旧观。使人看得出来这是一组不能分割的建筑物。
太平天国后期.英王陈玉成与忠王李秀成同为擎天之柱。如从职位上来比较,陈玉成更在李秀成之上。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陈玉成是统帅,李秀成则其副职也。
苏州李秀成的王府修得富丽堂皇,据李鸿章致其弟李鹤章的信中说: “忠王府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又:“花园三、四所,戏台两、三座,平生所木见之境也。”而眼前所见的这座英王府竟如此矮小破烂。非亲眼所见.简直令人难以相信。曾园藩的幕僚赵烈文是经常出入于这座王府的,所以在《能静居士日记》中作了如下记载:“督帅行署,伪英王府也,在城西门,府屋颇多,不华美,亦不甚大,满墙皆彩画。”虽然寥寥数语.这一简介,正与原笔者眼前所见的一组房屋相合。
屋内多处可见壁画残痕和刻有龙凤图案的滴水瓦、上马石,以及用大理石开凿的旗杆石、金鱼缸等。安庆市博物馆还剥剔出被六层白垩土层盖的四壁壁画,重现了“飞凤舞狮’、“飞凤奔马”等图。这些发现与江、浙一带太平天国王府遗迹的风格完全一致。大量的实物与当地居民的口脾都证明了这一组房屋正是赵烈文所记载的英王府。
陈玉成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组简朴的房屋作为王府?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里地势险要,可以居高临下,俯瞰长江。当时的安庆是天京以外最重要的据点。正如洪仁(王干)所说,“安庆一日无恙,则天京一日无险。”只有固守安庆,才能保住天京的粮源。安庆太平军将士必须日夜注视着长江上湘军水师的行动。任家坡地势甚高,门前道路虽然迂回曲折,但是从英王府门口,却可以毫无阻碍地看到一段长江江面,来往帆樯,尽收眼底。据说英王府南面这一带在清咸丰年间是没有房屋的,这一段山坡当时叫蒿儿岭。现有的这些房屋都是后来修建的。
原笔者在实地参观了这组房屋之后,再看光绪年间《点石斋画报》上吴友如所绘制的《克复安庆省城图》,看得出,当时湘军入城的主攻目标“天子第”正是任家坡的这一组房屋。虽然太平天国特有的建筑物“望楼”已不存在,而眼前的这一组房屋与图画上的这一组房屋完全吻合。用影印本《曾国藩日记》的记载“开船至南门登岸,移寓公馆,即伪英王陈玉成之府也。一连三所,其东一所为就天燕陈时安之伪宅”与赵烈文的记载互相印证,也可以证明这组房屋正是英王府遗址,确凿无疑。
在进屋参观之时,我们兴致勃勃;“府”内的一些住户则显得非常心烦。原笔者丝毫也没有责备他们的意思。因为他们并无接待我们参观的责任。而是我们打搅了他们的安宁.他们岂能不烦。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赶快呼吁省、市有关单位,进行抢救,保护这个重要的史迹。
今年4月2日,带着寻访太平天国历史遗迹的浓厚兴趣,走访了安庆太平天国英王府及临江望楼遗址。英王府遗址坐落在安庆市西门的任家坡,坐北朝南,面临长江。这处遗址由安庆市博物馆考古研究员、名誉馆长胡寄樵先生于60年代初调查发现,1981年经著名太平天国史学专家罗尔纲、周邨先生认定。遗址利用清康熙任塾旧宅,阔面分中、东、西三路,进深均为四进。现存中路,约3600平方米。现为居民占用。在中路第二进东大殿墙壁等处,剥剔出4幅壁画。其中“暗八仙”一幅,是太平天国壁画艺术不绘人物规定在后期的一个例证。
据曾国藩幕僚赵烈文的《能静居士日记》记载,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到督帅行署,伪英王府也,在城西门,房屋颇多,不华美,亦不甚大,满墙皆彩画。”现存遗址的方位、规模和壁画实物,均与赵烈文的描述吻合。此外,曾国藩日记也有“开船至南门登岸,移寓公馆,即伪英王陈玉成之伪府也。一连三所……”的记载,可为佐证。该处遗址的发现已得到全国太史界的公认,并被编入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茅家琦主编的《太平天国通史》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郭毅生和史式主编的《太平天国大辞典》中,其壁画还被编入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辑的《太平天国艺术》一书。
望楼是太平天国典型的军事建筑类型。南京堂子街壁画“望楼”,使这一建筑形式深深地印在人们记忆里。但是画中的望楼却一直未能得到文物证实。可喜的是,一处望楼遗址终于在1981年也为胡先生发现。这处遗址坐落在英王府遗址以南的江边坡地上,现门牌为大南门53号。原建筑上层木结构了望塔楼已毁,外围被新建民舍所覆盖。但是望楼下层砖砌部分保存完好。太平军当年修筑的砖墙虽有白灰覆盖,但仍然清晰可辨,尤其可喜的是,当年上下层之间的楼板仍然保持着旧貌。楼板系拆卸江船船板钉成,板上的铆钉仍然可见。据屋主人吴美华女士介绍,因为响应文博部门动员,她一直坚持住在这里,保护着这处老建筑,等待文物部门的妥善修复。
安庆是太平天国在安徽的活动中心,安庆英王府是英王陈玉成的重要活动遗址,望楼更具有独特的文物价值,因此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旦得到精心开发,必将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成为安徽研究太平天国史的重要阵地以及安庆市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中试想着,如果利用这座遗址建起一座“太平天国英王府纪念馆,”推出《太平天国在安徽史料陈列》《英王陈玉成生平陈列》及临江望楼《太平天国军事建筑展览》,这对历史研究和旅游开发是大有裨益的。古城留下的这些珍贵遗迹,应该说是安庆人民的骄傲。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必将成为安庆旅游城的一处名胜。
骏马飞凤图高240.5厘米,宽230.5厘米。位于安庆英王府第二进西边第二壁的墙上,画面有破损。
“困守并最终战死的南方起义者,他们富于激情的悲剧性的游魂,是否会随着这些重见天日的壁画而惊醒,并经受一九八一年安庆冬天的江风的猛烈吹拂?你不妨听听:在临近黎明时,又潮又黑的树枝冻上一层冰,大风吹得冰枝叮当乱响,就象铁镫的撞击声,仿佛一队肉眼看不见的天国骑兵,在扬子江北岸黑沉沉的树林里急驰,碰得马刀和铁镫嘎嘎乱响。”
——苍耳 《英王府内外》
飞凤舞狮图
瓜瓞绵绵图(局部)
高168厘米,宽137厘米。位于安庆英王府第二进东边第一壁的墙上,画面上有雨淋的痕迹。
狮凤梧桐图
高338厘米,宽229厘米。位于安庆英王府第二进东边第二壁的墙上。画面有破损,并有雨淋的痕迹。
望楼
《安徽清节堂征信录》清节堂前身伪王府旧屋存案图
安徽清节堂原绘图
《安徽清节堂征信录》清节堂七十二间房屋分布图
道光年间安庆城图
光绪三十三年前后的《怀宁县街道图》中太史第到西门无大的官道,需绕道。
太史第中组四进三堂家眷望楼
马王庙、太史第、湖南会馆及主要了望塔楼布局
标题:李秀成致陈玉成禀报 |
说明:弟李秀成禀报九门御林忠勇羽林军英王禄千岁千岁千千岁殿下:为再行禀报事,缘本月十一日〔1861/6/18〕,由黄州佐将杰天义赖文光弟处寄呈一文,想已投邀瑞览矣。但第一路所发之文,计有数十件,至今总未奉有回文,殊深盼切,但不知路中何如耳。闻北坼军情,声威大振,因未得的实音信,深为焦灼。弟自入江省,进湖北,以期掣剿势妖,至今并未进兵,专候殿下实信,以定进取。所有通山、通城、嘉鱼、蒲圻、咸宁,发员镇守;及端州、靖安、奉新、武宁、义宁各处,亦饬各将镇守各州邑,并弟扎兴郭[国],谭主将〔绍光〕驻大冶,陆主将〔顺德〕入蒲圻,一切情形前禀均经细达,谅必接阅矣。兹恐前文有误,今因汉口大英国送文前来之便,又附寄一文交赖弟之外,转呈瑞鉴。一切专望回文,以抒远念。山而肃禀报。恭请瑞安。 再,询送文英佐,据云汉口、汉阳现在并未有妖,且闻安省外围之妖,欲由太湖退上湖北,以敌弟军信息。务望预防为祷。又及。 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五月十五日〔日期处盖有“太平天国九门御李忠勇羽林军忠王李秀成”石朱印。天历辛酉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即公元1861年6月22日。) |
标题:英王写给部将陈得才赖文光等的信 |
说明:愚兄陈玉成书致扶王陈、启王梁、遵王赖、祜王蓝阁下等同览: 缘因阁下等起行之后,兄在庐又接圣诏御照,总以诏兄与阁下等遵诏进兵取粮。兄见庐郡现下军情平善,即与仕荣弟带兵来会阁下。前曾于出六日着民人悄递书致一件前来交扶王,祈与阁下等酌议,作速发兵下游正阳关一带,于正月底二月初接应我军上游等情,谅阁下已接到此文矣。 至去岁耘天燕之案,曾经兄直奏回朝,致触圣怒;复命敬王、畏王恭捧圣诏三道,圣旗一道,责兄前退太湖,复退安省,又失挂车河之约,致章王退桐城、庐江、无为、三河等处,皆罪在兄。现已荷蒙圣恩,出以赏罚革黜,思处此之时,亦是万幸。 惟念殿下等尚游军情未卜如何?今如阁下等尚在颍州,定与马融和弟等会合而亦必进攻颍州。永特此具此书致前来,千祈阁下等立即酌议,或议派祜王蓝弟带兵下游接应兄来。或陈仕荣前来与阁下等面议紧要机宜,或派振举前来。倘或马融和弟之队尚在颍州,或与伊议派倪隆准,邱远才弟等带兵下游。总之以速为妙,千万不可迟延。至于议定伊等数人拟是何人下游接应,务瞩其抵至庐郡北乡百余里屯札,一面飞文前来,以便兄或导王前进,切勿进近庐郡,是所至祷。至马弟等若仍攻颍州,可令伊仍是实力进攻颍州。阁下可速一面发兵上游,以分妖势。至初十日有舒城之妖进中上派河,三十里铺一带札穴十四五座,现来作怪。合并启闻,祈宽心勿念。 兄在庐一切情由,侯兄或导王尚游到来时再行与阁下等会晤,以叙阔怀可也。见字千祈照文办理,勿误勿误!谨此书致,顺侯戎祺。 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正月十四日自庐郡发行。 |
附:绍兴太平天国壁画
140多年前,太平天国的军队曾经驻守在绍兴鲁迅中路一带,他们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以历史故事、水战、陆战、绍兴战时形势等为题材的壁画,其中李家台门三面壁画保存最完整。上面画着龙凤、狮象等飞禽走兽,还有国内仅见的描绘诸神相斗的场面。然而,这些原本色彩鲜艳的壁画如今却逐渐风化霉变,一些壁画甚至开始起甲剥落。
精美壁画长满“老年斑”
下着雨,来到鲁迅中路,寻找这处因为城市改造而被淹没在居民区的壁画。
拿着地图找了半天,问了当地不少人,一位热心的三轮车夫带着记者七弯八绕,才找到了这处没有任何标识的百年壁画处。
从李家台门的后门处走了进去,只见画有壁画的厅堂虽然被木栅栏围着,但前面的空地上则堆放着不少杂物;墙上的电线横七竖八地拉着;木栅栏处,还有居民放着的竹竿,上面挂着几件雨披,还在滴滴答答地往下滴水……壁画就被遮盖在里面。
木栅栏并没有上锁,推开门走了进去。只见厅堂正对面的退堂屏门上画着巨大的云龙图案,两面墙壁上则绘满了龙凤、狮象等飞禽走兽,其中还有不少神话故事,笔触细腻,已经有些黯淡的颜色还能看出当时刚画完的精美。但是,仔细凑近一看,不少壁画都有风化、霉变的情况,一些则已经起甲剥落,在地上能看到不少掉落下来的壁画残片。
三轮车师傅告诉,这个地方因为不太好找,平时也没有什么人过来。只有一些游客会慕名远道而来,他有时会带这些游客过来,这几年,他发现壁画好像比以前损坏得更加厉害了。
太平天国神话题材壁画独此三幅
从负责管理此处的绍兴市文物考古所了解到,目前绍兴保存最完整的壁画就是李家台门的三面壁画。
考古所姓王的所长说,1861年至1863年太平军进驻绍兴期间,在绍兴绘制了许多壁画。这些壁画分别以历史故事、水战、陆战、绍兴战时形势、山水、动物等为题材,鲜明生动,是研究太平天国史、美术史、绍兴地方史的宝贵文物。
据介绍,太平天国军队自广西起事开始,就有画壁画的传统,当时其王府“门内涂黄,对画龙虎”,定都南京后,专门设置绣锦衙,负责画壁画的工作,因此在当时太平天国的管辖区域内,壁画颇为盛行。除了描绘战争、山水人物、鸟兽之外,只有绍兴这处壁画中画了诸神相斗的神话故事,其中还有八仙图,这些题材为国内仅见,具有很重要的文物价值。
彻底保护需打50万元的“针”
王所长告诉记者,1961年,李家台门的壁画就被列为绍兴市重点文保单位,相关部门也一直在进行必要的保护工作。
“壁画的保护需要将温度、湿度和通风保持在一定标准内,但按照现在绍兴的技术条件和资金状况很难做到。另外,绍兴天气潮湿,壁画容易发霉剥落,附近居民日常生活也对壁画有不良影响,加速了壁画的自然风化,”他表示:“目前国内针对壁画起甲剥落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打针’,就是把一种经过特殊处理的粘合剂注入到即将剥落的壁画与墙壁之间,从而将壁画保存下来,又避免了其他化学成分对壁画的破坏。但这种办法价格昂贵,每平方米打一‘针’就要六七千元,就李家台门壁画面积计算,估计要花50万元以上。这种方式即使针对敦煌壁画,也只是在逐步采用中。绍兴壁画要采取类似的办法,很难。”
最后,王所长表示,目前他们将会安排工作人员加强对该处壁画的巡视,规范附近居民的一些生活习惯,减缓壁画的损坏。